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原告为规避举证时限而撤诉应否准许

发布日期:2004-07-1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则》,该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提供、采信等作了严格、科学的规定,这对规范当事人举证及提高司法效率作用显著,也极大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进程。其中举证时限的规定尤其有意义,即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外提供的证据若对方当事人不同意质证,法院对该证据将不组织质证,也就是说该证据因超过举证期限提供而丧失证据效力。通过这一规定限定当事人举证的时间,从而使诉讼争点尽快确定,从而防止当事人搞证据突袭,有利于民事诉讼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实现。但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因主观原因未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时,往往先撤诉以避免败诉的不利后果,待证据收集完整后再重新起诉。对于此类撤诉行为,法院该不该准许呢?准许,会不会从事实上使举证时限的设立形同虚设,又会不会造成累诉;不准许,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制度下,应准许此类案件中的原告撤诉,本文拟呈管见以供探讨。

  一、法院应准许原告撤诉。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撤诉或者不按撤诉处理。”该语句中的“违反法律”究竟指何种行为呢?本人理解应是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确定的违反法律的情形,具体指双方当事人存在的违反强制之规定而不作为或违反禁止之规定而作为的行为。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经审理确定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则应判决该合同无效,而不应准许原告撤回起诉。那么,原告为避免证据失效而撤诉,是否属于违反法律需要依法处理的行为呢?笔者认为,证据规则对当事人举证期限的规定应属于任意性规则而非强制性规则,因为该规则的出发点在于规范、指导当事人举证,如果当事人没有遵守这一规则只是会在诉讼中承担不利后果而不会承受法律额外施加的制裁措施。同时,法律也没有禁止当事人在此种情形下撤诉的规定。因此,原告的撤诉行为并不属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法院应予准许。

  从诉权角度讲,撤诉作为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权,也是当事人处分权的重要体现,人民法院应尊重并保护这一权利。并且,作为一项权利,对其确认和保障是无须理由也无须法律依据的,相反,要限制它的行使却需要充足的理由和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在法律未明文规定何种撤诉情形属禁止时,撤诉行为本身是无违法性可言的。法律规范的是行为而不是目的,因为目的是无法探知的。如果当事人不存在其他违反法律需要处理的情事,法院就应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准许其撤诉或按撤诉处理,因为法院无法证明当事人的撤诉行为具有不良的或规避法律的目的。即使当事人明确表明他为规避《证据规则》而申请撤诉,法院仍应准许。即使这在事实上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权益及法律的权威,是不公正的,但在现行的程序法体制中,却是相对公正的,因为它符合现行的程序法的设置。

  二、现行撤诉制度的不足。

  因此,程序的公正从某方面说是法的灵魂,就如同游戏规则相当于游戏本身。程序公正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实体公正,虽然公正的程序并非必然产生公正的结果,但不公正的程序是绝不可能产生公正的结果。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举的例子:一些人要分一个蛋糕,若想得到人人平等的一份,最优的办法就是让一人来划分蛋糕并得到最后一份,其他人都被允许在他之前拿。他将平等地划分这蛋糕,因为这样他才能确保自己得到可能有的最大一份。①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撤诉的规定显然是从原告的角度出发,因为它仅仅规定原告撤诉的情形,而对另一诉讼主体被告在其中的权利无任何规定。首先,原告作为起诉方,撤诉权由其享有是当然的,但是任何一种权利如果不进行必要的限制必将产生消极作用,如上文陈述的造成证据规则的无力。更严重的是,任由原告行使撤诉权,则被告将在诉讼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诉讼结果也必将对其不利。而且如果对原告的撤诉权不加限制,还可能导致原告滥用诉权,或恶意诉讼,作为无辜的被告不仅要花费诉讼成本,还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这样的程序显然是有缺陷的。一个公正的程序应对双方当事人不存任何偏见,不能以传统的观念假设原告就是真正的权利享有者,而被告的行为带有违法性,从而对两者在诉讼权利上实行差别待遇。因此,我们的程序应注重对被告诉权的同等保护。

  三、完善撤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具体对撤诉制度而言,笔者认为,应规定被告相应的异议权,此异议权是相对于原告撤诉权的一种处分权。在原告提出撤诉申请时,由法院征询被告的意见,若被告明确表示不同意原告撤诉则法院应作出不准原告撤诉的裁定。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若在被告提出正式答辩前原告申请撤诉的,则不论被告是否同意原告撤诉法院均应准许撤诉,究其原因概是将答辩作为被告正式进入诉讼程序的标志。如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62条规定:“原告于判决确定前得撤回诉之全部或一部。但被告已为本案之言辞辩护者,因得其同意。”②法美的撤诉制度大体于之相似。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实行被告强制答辩制度,被告未在答辩期内答辩并不意味着其放弃积极参与诉讼。因此,依目前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不应因原告撤诉时间的不同而区别被告的异议权。如果被告明确表示同意,法院自应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准许原告撤诉。若被告不作表示,法院应向其阐明后果,若被告仍不作表态应当认为其放弃对自已诉权的处分,法院也应当准许原告撤诉。

  (二)、在当事人存在违反法律的行为确需依法处理时,即使被告同意原告撤诉,仍应由法院决定是否准许原告撤诉,这是基于维护国家权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但法院在行使该权利时对“违反法律”应作严格解释,应仅限于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因为撤诉权作为当事人的基本诉权之一,如果赋予法院过多的限制该权利的自由,则似乎与当事人为主、法院中立的现代民事审判主式相悖。

  附:

  ①「美」约翰·罗尔斯注:《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②参见《新编六法全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修订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李波律师
广西柳州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吴丁亚律师
北京海淀区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李德力律师
福建莆田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62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