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经济法 >> 查看资料

消费者权的确立与演变——制度变迁视角的解读

发布日期:2011-01-21    文章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政府及时承担了对受害消费者的社会救助责任,但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救济方面显示出的法律制度的诸多无奈与困境是明显的。制度出现不均衡的但又不能通过制度变迁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反映时,可能导致制度的失灵与失效。法律制度变迁的可能路径是“制度—问题—理论—裁判实践—制度”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据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即将修改,这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作为自然人的消费者当然享有民事权利,消费者权(注释1:笔者认为消费者权属于经济法的特异性范畴,有别于民事权利与公民权利。此外,程信和与杨忠孝教授也都分别从不同视角明确提出消费者权属于经济法特异性范畴。(参见程信和·经济法基本权利范畴论纲[J]·甘肃社会科学, 2006(1)·杨忠孝·经济法上的权利与权力之争[J]·法学,2009(8))。)为何从民事权利中分离而成为经济法语境中的权利范畴,作为经济法特异性范畴的消费者权在《消法》中应如何构建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如何才能使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救济纳入法律与制度的正式轨道?本文从历史考察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消费者权的前时代

(一)作为平等性、互换性的民事主体权利早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数量有限,交易范围狭窄,消费者纠纷事件鲜有发生。同样,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人们自己负责收集有关商品的信息,并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自主作出判断,自己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按行契约自由原则行事。“货物出门,概不退还”是当时商业通行的惯例[2]。到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初期,这一状况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作为自然人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一直是由民法加以调整的。在当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没有发生像今天这样的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传统民法基于平等性和互换性的两个基本判断,运用平等自愿的基本原则,对各种民事主体之间的活动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就能进行有效的调整。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AdamSmith)的见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单个的个人成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认为,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最符合他的利益,并且其行为总是符合经济原则的(所谓的“经济人”)。私人自治意味着个人在经济领域自负其责和自由行动的权利[3]。理性的市场主体能实现自己的想法,自愿参与竞争并且承受风险,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私人自治在法律上受到民事主体权利的保障,经济自由主义使得人们可以去创造并且占有财富。“在典型的市民社会中,消费者是根据人格平等和契约自由(合同自由)的原则,自我负责地选择商品和劳务,对其蒙受的损害,可以不履行合同或侵权行为请求损害赔偿。这是以诉诸于一般市民法的手段保卫自己,并以此保持市民法上的平衡。这里的法益,属于私法益。而有关消费者,公法益能成为问题的,也只不过是围绕着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追究诈骗罪行的刑事责任而已。”[4]民法作为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法律之一,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一直到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商品交易关系的主要行为规范,很好地解决了人们之间商品或服务交易过程中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因此,消费者作为民事主体,通过享有具有平等性与互换性的民事主体权利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社会主体的地位丧失平等性与互换性引起“消费者”概念出现的必然性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市场势力的滥用和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息不对称;第二,垄断现象;第三,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第四,外部性。市场缺陷既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市场机制的内生性弊端[5]。近代民法在解决这些新发生的社会问题时无能为力,最终引发了民法理念和制度的相应变化,使近代民法演变为现代民法。近代民法的物质基础是19世纪的社会经济生活,而现代民法的物质基础是20世纪的社会经济生活[6]。20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经济、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细化与职业化发展,平等性与互换性判断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主体逐渐开始分化。一方面,互换性开始丧失其基础,社会成员在市场交易中逐渐演变成两个固定的集团,一方是以生产、销售商品及提供服务为职业的经营者,一方是依赖于经营者获得商品和服务而不再从事经营活动的消费者,双方之间作为卖者与买者的地位相对固定,不再存在互换的可能;另一方面,平等性开始瓦解,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在经济实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力和市场支配力等方面逐渐拉大了差距,演变成强弱、优劣明显的两种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平等性与互换性判断而建立起来的传统民法的理念、制度,不仅已经不能有效地对这种新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而且在其追求形式正义的价值目标、将社会成员抽象为自然人与法人的主体制度及一系列规则的调整下,导致严重歪曲的社会正义,使消费者处于“结构上的弱势”并遭受“结构上的损害”。正如金泽良雄所言:“在当前现实经济社会中,消费者与其对手之间在交易中之关系,实质上,通常并不是平等的关系。消费者虽基本上也许是‘王爷’,但在现实上,可以说,是一个‘弱者’。这一认识还正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作为‘弱者’的消费者,作为社会法的要求,便产生了必须确保相对于市民法上形式平等而言的实质平等的要求。”[4](P461)为此,法律体系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类调整模式是改造传统民法,修正其平等性与互换性的基本判断,以实质正义作为现代民法的价值目标,并对其主体制度、责任制度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即民法社会化的内设形态。星野英一指出:民法上对人的对待向现代法变迁,可以做如下概括:首先是“从对所有的人的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的承认到承认人格权”这一转变。关于“法律人格”发生了“从自由的立法者向法律的保护对象”、“从法律人格的平等向不平等的人”、“从抽象的法律人格向具体的人”的转变,在其背后则是“人理性的、意思表示强而智的人向弱而愚的人”的转变。进而他将这种“不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而是向保护弱者、愚者的方向大大地前进了”的法,解释为民法中的“人的再发现或复归的方向”[7]。现代民法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第一,具体的人格;第二,对财产所有权进行限制;第三,对私法自治的限制;第四,社会责任。现代民法虽在违约责任及一般侵权行为责任中仍然坚持自己责任即过失责任原则,但对于许多特殊侵权行为规定了无过失责任,此外还导入了与民事责任无关的损害补偿制度[6](P25-26)。民法社会化理论,既强调民事主体的抽象平等性,又承认民事主体在具体生活中经济社会地位存在强弱差别;既倡导合同自由,又认可强制缔约;既强调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承认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其以“民法社会化”名义实施的被动、残补式的理论推进,常常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私法是建立在个人(自由)法律观基础上的法律形态,它以个体私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社会法是建立在社会连带法律观基础上的法律形态,它以集体公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私法可以彻底丢弃个人(自由)主义,那私法就变成了“社会法”。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私法的彻底社会化是为私法准备的坟墓[8]。确保民法普通法地位及普遍适用性的关键之处在于民法:抽象的人与抽象的规定,忽视或破坏这个“人”的一般性,就会将民法降格为特别法[9]。毫无疑问,民法、合同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构建了市场经济基础性法律规范体系。其基本理念是:主体地位平等、契约自由、意思自治(自愿原则)、过错责任、权利义务对等(等价有偿原则)。民事权利的本质在于意思自治和维护个体利益,否则对民法所作的修正就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宗旨。正如默茨、赖泽尔、梅迪库斯和拉伦茨所共同意识到的那样:诚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社会关系的发展是否已接近一个临界点,表明私法的发展已经脱离了私法的基本原则。(注释2:相关论述可参见: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0·)

《德国民法典》的最新修订(2002年1月1日生效),也就是德国债法现代化法。它增设了两条,分别规定了消费者的定义(第13条)、经营者的定义(第14条),并将此种规定的精神体现在其债法部分的修订之中[10]。但是,此种调整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民法体系从整体上说仍然是基于抽象平等自然人与法人的主体分类,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主体分类与该主体制度存在着体系上的矛盾与冲突,破坏了民法体系逻辑上的自洽性。我国《合同法》尽管也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关系纳入该法的调整,但其第113条第2款对《消法》的援用间接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注释3:该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大部分国家均同时或单独选择了第二类调整模式,即另行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单行法律。由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悬殊,在交易活动中极易受到经营者的损害,于是在法律体系中必然出现“消费者”的概念,需要针对其弱者地位,超越传统民法的理念与制度,对消费者权利进行全方位的特殊规定即倾斜性保护。

二、消费者权的确立与发展

1960年代以来,消费者保护运动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发展起来,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在民事主体权利法律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仍然相继提出“消费者权”这一法律范畴。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知情权;要求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消费者有权及时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全面的信息。消费者权源于民事权利,但是区别于民事主体权利。

(一)消费者权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与发展

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大规模企业代替家庭式工厂。在大量生产、大量销售之情形下,因产品瑕疵致生损害之事件不断发生,消费者纠纷随之而起,惟处于经济劣势的消费者,却常无法得到适当有效之救济。有识之士,乃挺身提倡保护消费者运动,一时蔚为风行,潮流遍及世界各地[11]。消费者保护运动源起于美国,大致经历了消费者的“无知时期”、消费者的“觉醒时期”、消费者的“成就时期”。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大致经过“竞争法、公平交易法”对消费者价格利益、自主选择利益的保护,“产品质量法、食品药品、化妆品安全法”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利益的保护,“消费者信用法、分期付款销售法、平等信贷机会法”等对消费者信用权益的保护3个阶段。总体呈现出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不断扩张的趋势,从保证“消费者有权获得充分的消费品——到获得有质量、安全保证的商品或服务——再到对消费者信用权的全面法律保护”。

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向美国国会发表《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著名的消费者“四项基本权利”:有权获得安全保障,即安全保障权(the right to be safety);有权获得正确资料,即知情权(the right to be informed);有权自由决定选择,即自主选择权(the right to bechoosed);有权提出消费意见,即批评监督权(theright to be heard)。1969年,尼克松总统又倡导消费者之第五项权利——求偿之权利(the right toredress),即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可要求政府处罚不法厂商,并令其负赔偿的责任。此外,尼克松总统在其1971年之《消费者咨文》(ConsumerMessage)中,亦提出其政府保护消费者之五项计划,并将其列为施政重点,从而使消费者的保护,更臻完密[11] 10。1975年,福特总统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即“接受消费者教育的权利”(the right to ConsumerEducation)[12]。尽管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权利的规定不一,但肯尼迪总统提出的4基本权利及后来提出的方便救济权、接受消费者教育的权利,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立法所公认。1973年欧洲会议通过之《消费者保护宪章》共计28条,旨在制定消费者保护之国际标准与基本原则,并提供欧洲消费者最低之保护[13],即: (1)消费者有受保护及协助之权利( the right to protection andassistance); (2)消费者有损害赔偿请求权(the rightto redress fordamages); (3)消费者有明确事实真相之权利(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4)消费者有受教育之权利(the right to education); (5)消费者有表达意见及咨询之权利(the right to representation andconsultation)。为能确保上述消费者5大权利,该宪章要求各会员国采取下列各种步骤:提供全国性及地方性消费者咨询服务;监督公平交易法之执行;确保适当售后服务,以使消费者免受厂商之迫害;规定食品标签上,必须正确标示各种化学成分。《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1999年扩大版)确立了上述消费者“四项基本权利”及方便救济权利、接受消费者教育的权利[14]。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E. ScottMagnes、IOCU(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及我国李昌麒教授等对消费者的权利分别进行了宣示阐述。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见表一)[15],呈现出消费者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权利空间逐步拓展,消费者权利保护不断国际化的趋势。

(二)我国消费者权的确立与变迁

1.对消费者权益的极大损害:消费者生活必需品处于短缺状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是经济的惟一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国家或社会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计划经济的特征是集中化,即个人单个的计划被国家的总体经济计划所取代或受限制(结构、投资、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调控)。国家计划规定生产和消费的每一个细节,生产和消费不再以市场情况为依据(例如参考一个产品的需求)。市场经济中典型的竞争和交换原则被分配所代替(例如,规定将什么原料和多少原料用于生产经济计划中规划的产品)。而市场价格就被一般性的指标或者为特定企业规定的指标而取代。这些指标包括工业产品生产指标、净生产指标、利润指标、出口指标、基本材料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出售价格等。分配和指标是调整生产和进行管理的核心工具。因此,在计划经济中,法律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计划的严格完成[16]。国家计划调控,不承认私有财产,为了国家而生产的经营者不用负责任,生产经营者没有提高其绩效的积极性(政府失灵)。生活消费品主要依国家计划实行定额供应,消费者凭票购买,消费品极其短缺,消费者关心的主要是能否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消费品,基本谈不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表一:

   

2.改革开放:消费者权保护步入法制轨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企业开始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的市场主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主要依赖市场供应而满足,消费的范围与层次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但同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也逐渐增多。随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1997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每年都确立一个主题进行消费者保护宣传工作。这些活动强化了消费者保护意识,提高了我国消费者保护的水平[17]。《民法通则》(1986)、《合同法》(1999)从民事权利角度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民法规定的契约、人格、物、所有权等构成市场经济最基础的部分。民商法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范,行政法、刑法、程序法等都在各自调整范围内,运用自己的调整手段和方法保护消费者权益。

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确认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其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为了保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国家进行了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建设。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消法》。这部法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直接目的,为有效制止违法经营,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消法》第2章专门规定了消费者的9项权利。而《广告法》( 1994 )、《产品质量法》(1993)、《价格法》(1997)、《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适应了当时的客观要求,基本形成我国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体系。还有一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制定出来,包括:《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1995)、《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9)、《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1999)、《反垄断法》(2007)、《食品安全法》(2009)等。尤其是《反垄断法》(注释4:我国《反垄断法》第1条开宗明义:“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王晓晔认为:《反垄断法》是实质意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与国际接轨。以它的实施为契机,可望深化对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风险社会:呼唤消费者权保护的创新与突破 风险社会已经来临,现实生活中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因素增加,如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领域重大安全事故频发。这一方面说明民法、合同法已不能胜任对消费者权的保护,消费者权已经超越民事权利范畴;另一方面表明社会生活的发展呼唤法律制度的变迁。当制度不能适应现实需求且又不能通过制度变迁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反映时,可能导致制度的失灵与失效。广东、浙江、上海、新疆、宁夏、湖南等省份和自治区已修订了消费者地方权益保护条例[18]。以福建省为例,  1998年通过《福建省保护农民购置农业生产资料权益的若干规定》,是全国第一部以农民消费者为对象的地方性法规; 2000年通过《福建省商品房消费者保护条例》,是全国第一部针对商品房消费的专门性法规。

1999年广东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明确将加工维修业、娱乐业、美容美发业、交通运输业(包括民航、铁路、航运等)、旅游业、公共服务业(包括汽车、电视、邮政、电信、医疗、卫生、水电气等)、照像冲印业、商品房开发、住宅装修、电视购物、网上购物、农资等20多个行业的经营行为均纳入消费者保护范围;对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当给予5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并且首次明确规定损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下限。又如,浙江省2001年《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既结合浙江实际,又有创新和发展,其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两方面:首次规定患者的诸多权利,将患者纳入消费者的范围,扩张了消费者概念的外延;将“三包”制度引向商品房销售领域。

2002年《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颁布施行,规定了产品召回制度、消费信息发布制度、行业年度调查监督制度、披露投诉制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增加了保护消费者隐私利益、个人信息保密权规定。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扩大了消费者保护的领域和力度,规定了对房地产欺诈行为增加赔偿的责任,并规定医疗过错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诊疗时间延误和诊疗费用增加的情况应承担法律责任。2004修订的《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28条规定了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享有反悔权。(注释5:《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28条规定:“经营者以邮购销售、电视(电话)销售、互联网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应当保证商品的质量、性能、规格等与广告宣传相一致,并按照承诺的时限提供商品。经营者未对提供商品时限作出承诺的,应当自收到消费者汇款之日起3日内交寄商品。以前款规定方式销售的商品与广告宣传不一致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退货,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支付的合理费用,并不得向消费者收取任何费用;有质量问题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2007年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29条作了类似的规定。上述地方性立法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我国《消法》的完善修订工作。2008年10月《消法》的修改被列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5年立法规划中。

三、消费者权对民事权利的突破与超越:基于判例样本的分析

(一)消费者权已超越消费交易合同中经营者的附随义务

案例1:杨艳辉诉南方航空公司、民惠公司客运合同纠纷案

徐汇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民惠公司只是根据代理合同为南航公司代销客运机票,并非客运合同的主体。合同义务有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之分。给付义务是债务根据合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附随义务是在给付义务之外,为保证债权人利益的实现而需要债务人履行的其他义务。只有承运人正确履行了这一附随义务,旅客才能于约定的时间到约定的地点集合,等待乘坐约定的航空工具。上海有虹桥、浦东两大机场,确实为上海公民皆知。但这两个机场的专用代号SHA、PVG,却并非上海公民均能通晓。作为承运人的被告南航公司,应当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在出售的机票上以我国通用文字清楚明白地标明机场名称,或以其他足以使旅客通晓的方式作出说明。南航公司在机票上仅以“上海PVG”来标识上海浦东机场,以致原告杨艳辉因不能识别而未在约定的时间乘坐上约定的航空工具,南航公司应承担履行附随义务不当的过错责任。至于被告南航公司、民惠公司是否必须在其出售的机票上以我国通用文字标明机场名称,应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加以规范,不属本案处理范围。

2003年4月28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向中国民航总局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对同一城市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民用机场,航空公司及航 空客运销售代理商填开机票标明出发地点、使用机场专用代号时,应使用我国通用文字附注或以其他适当方式说明,以保证客运合同的履行,提升我国民用航空行业良好的服务形象。”

1861年德国学者耶林发表了《契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的损害赔偿》一文,探讨了对合同订立阶段信赖关系保护的必要性,提出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从而首开附随义务理论的先河。随后,合同附随义务逐渐出现在民法的判例学说之中。在没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况下,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以及保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应当承担告知、说明、照顾、保密等义务。自耶林发表《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后,《德国民法典》首先对违反合同义务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规定。例如,其122条规定,意思表示因缺乏真意而无效,或因错误、传达不实而撤销时,“如果该意思表示向另一方作出,表意人应当赔偿另一方,其他情形下应赔偿第三人因相信其意思表示行为有效而受到的损害,但赔偿数额不得超过另一方或者第三人于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在《德国民法典》的倡导下,一般缔约过失责任日渐为各国所确认[19]。附随义务“并非如给付义务之自始确定,而系随着债之关系的发展,于个别情况要求当事人之一方有所作为或不作为,以维护相对人之利益,于任何债之关系(尤其是契约)均可发生,固不受特定债之关系类型之限制也。”[20]附随义务虽然可以普遍适用于债的不同类型,但附随义务仍然具有债的相对性,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负有的义务。在案例1中,法院认定在客运合同中,明白无误地向旅客通知运输事项,就是承运人(经营者)应尽的附随义务,南航公司应承担履行附随义务不当的过错责任。处理本案的法院很好地适用了《合同法》规定的经营者对消费者负有附随义务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值得称道。
案例2:刘雪娟诉乐金公司、苏宁中心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纠纷案

2005年3月,原告刘雪娟诉称:原告在被告苏宁中心处购买了由被告乐金公司生产的海皙蓝02光嫩肤液。该化妆品外包装上,没有标注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原告买到这样的化妆品,难以正确使用。一审法院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生产者对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安全使用期。现被告已在产品底部明确标注了限用期限是到2007年11月21日;现行的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都没有强制规定化妆品要标注开瓶后的使用期限,故驳回原告刘雪娟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消法》第8条和《产品质量法》第27条的规定,化妆品经营者在限期使用的化妆品包装上虽标注限用合格日期,但没有说明该日期的确切含义,造成消费者无法了解化妆品安全使用日期,对消费者有误导作用,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21]

案例2中,“消费者可以了解‘限用合格期限’不仅指海皙蓝02光嫩肤液未开瓶状态下的保质期,更重要的是作为化妆品的经营者,乐金公司和苏宁中心有义务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向消费者告知海皙蓝02光嫩肤液开瓶后的安全使用期限,以确保消费者安全地使用该化妆品。”[21]105笔者认同二审法院的判决,但二审法院同时认为在民事诉讼中,法律只保护特定民事主体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民事诉讼中的权利人和标的物均应是特定的。上诉人刘雪娟要求乐金公司、苏宁中心在海皙蓝02时光嫩肤液的包装上标注开瓶使用期限,这一诉讼请求虽然合理,却已涉及到不特定的权利主体和标的物,超出本案能够处理的范围,难以全部支持。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海皙蓝02光嫩肤液消费者都要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才能实现自己的知情权。如果这样,显然就会违背对消费者平等保护的基本法理,也会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立法本意,使其他受同一违法行为侵害的消费者权利及潜在消费者权利无法得到保护。这样的民事权利救济机制不能起到有效遏制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效果。这也体现了民法、合同法知识结构在解决社会性权利时表现出个体性、特定性、私人性的局限性。

(二)消费者权对民事主体交往安全义务的超越

案例3:“齐二药”终审赋权消费者

2008年12月10日,广州中院以36页厚的《民事判决书》终审判决11名“齐二药”原告获赔350万元,齐二药公司承担最终赔偿责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另两家医药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此案中,广州中院认定“中山三院在采购、使用药品的过程并无过错,但作为侵权事发医院,中山三院为药品销售者,受害者可以根据‘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选择向药品生产企业,还是向医院索赔”。

“交往安全义务,是指开启或持续特定危险的人所应承担的,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具有期待可能性的防范措施,以保护第三人免受损害的义务。《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所规定的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基础,来源于德国法院从判例中发展起来的交往安全义务理论。”[22]在德国,交往安全义务是用来扩张不作为与间接致害侵权的。“民事主体间交往安全义务建构起对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基础性法律保护体系,但义务保护模式并不足以完全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尽管交往安全义务带有危险责任的因素,它终究属于过错责任的范围,至少原则上还属于过错责任的范畴。”[23]我国安全保障义务倡导者也认为,为了平衡社会利益,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者应当承担过错责任[24]。案例3判决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突破了贾国宇案(注释6:“贾国宇诉国际气雾剂有限公司人身损害赔偿案”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7年第2期第68页。该案中被告气雾剂公司生产的边炉石油气罐经鉴定为不合格产品,被告厨房用具厂产品不符合坚固耐用不漏气的行业生产标准,质量存在缺陷。经营者春海餐厅提供服务没有过错,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中经营者的过错责任原则,民事主体交往安全义务的推定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原则是对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不平衡关系进行纠正的结果。“强调无条件的消费者权利和生产商、销售商责任应凌驾于建立在强势一方利益之上的自我中心和精打细算之上。”[25]明确医院是药品的销售者,销售者在药害事件中的无过错归责原则,克服民法义务保护模式的局限,“从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视角来维护消费者权益,遵循权利保护的思路而不是义务履行的思路,判断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范围与程度依据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标准加以确定。”[23](P197)

从经济的角度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而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就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反应。消费法律关系的基础无疑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合同关系。附随义务作为《合同法》上明文规定的一种法定义务,是依据民法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一项法定义务,体现了现代合同法对意思自治与契约自由的限制,是民法适应社会化的产物;但附随义务具有明显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解决纠纷的经济成本很高,不能完全解决消费交易法律关系中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如《合同法》第60条中规定了经营者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附随义务,包括告知、照顾、说明、保密等义务。经营者究竟应如何来履行附随义务,履行到何种程度,《合同法》并没有明确。《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合同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要求格式条款提供方对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说明解释义务,但我们要注意到这种信息披露义务的权利主体是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受到债的相对性的限制,信息披露不具有公开性和对世性,”案例1中法院驳回了原告要求二被告在其出售的机票上标明机场名称的诉讼请求就是典型例证;无独有偶,案例2法院同样驳回了上诉人刘雪娟要求乐金公司、苏宁中心在同类化妆品包装上标注开瓶使用期限的合理诉讼请求。这体现了民法思维一对一的个案解决方式,这与作为民商法典型代表的《合同法》注重保护单个私权主体(即自然人、法人)权利的法律本质是完全吻合的。其结果是,在个别消费者提起的诉讼中,可能其本人的权利得到了保护,但其他受同一违法行为侵害的消费者权益以及整体消费者权益却未 必能受到保护,特别是潜在的消费者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合同附随义务一般要与主给付义务相联结,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主给付义务,附随义务便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消费者权不以与经营者有消费合同关系为限,突破了债的相对性。消费交易合同中经营者对消费者的附随义务和交往安全义务已经不能胜任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使命。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不再完全是民法个体性权利的保护,还涉及到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者。如经营者要对所有进入其营业场所的消费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即使该消费者没有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同样,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实现,其商品或服务广告及标识应向不特定主体(广大消费者)进行同等的信息披露。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消费者权保护范围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性、权利义务的非对等性特征,超越了民事权利的义务保护模式。

消费者权已超越消费交易合同中经营者的附随义务、民事主体交往安全义务。“消费者权”属于随着近代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得到认同的法律范畴;属于在消费者保护领域,从消费者权利到消费者权,形成“消费者权”这一特异性范畴。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经济法就是从超越民法界限的地方开始的[26]。消费者权的内涵与外延表现出明显的扩张趋势,消费者权属于经济法权利范畴。消费者权从以下3个方面超越了民事主体权利的界限:

一是权利主体范围的超越。消费者权的权利主体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消费者,突破了民法债的相对性。

二是权利义务内容的超越。民事主体权利的本质在于意思自治和维护个体利益,强调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消费者权的关联结构是消费法律关系的基础,即“权利—义务对等”、“权力—责任一致”的法权结构,消费者权利的相对方是经营者的义务,如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对应的是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同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有保护消费者权的法定职责。但消费者权是国家强制性重新调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内容具有强制性。从上述案例分析中可以发现,消费者权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性,权利义务非对等性特征。消费者权超越了民事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对等”、行政法律关系“权力—责任一致”的关联结构,使得法律上的关联关系演进到法律上的矛盾关系,形成了消费者权的矛盾结构,体现出“权利—无义务”、“无义务—责任”;“权力—无责任、责任—无权力”逻辑结构法律上矛盾关系的经济法法权结构,使得消费者权的权利构成具有关联结构与矛盾结构的双重属性。(注释7:法律上的相反关系和关联关系是霍菲尔德提出的,而法律上的矛盾关系是G.L.W illiams教授提出的。)如表二所示:表二:

在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有“权力—无责任”逻辑结构。如消费者救助基金的设立,可以借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规定,(注释8: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第17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第90条第2款规定:“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将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从权力主体视角,政府或行业协会有权要求相关生产经营者提供部分资金建立消费者救助基金,用于大规模侵权损害时受害消费者救治费用等急迫的问题。还有“责任—无权力”逻辑结构,如2008年我国政府在“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件中,政府(行政主体)在没有法定授权的情况下,动用财政资金为受害消费者提供免费治疗,“无权力”却承担了对消费者的损害赔偿责任,体现出我国政府对风险社会危机事件的控制与责任担当。

三是权利实现机制的超越。民事主体权利一旦遭到侵害,只能由直接利害关系权利人提起民事诉讼,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不能起诉。消费者权具有社会性,不仅体现在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合同关系中,也体现在国家与经营者之间的消费规制法律关系中,若侵害这种权利,不仅权利人可以主张权利,政府也可以对违法经营者追究行政责任。符合一定条件的消费者个人或社会团体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四、消费者权的未来发展: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解析

(一)消费者权的确立与变迁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果

“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由政府法令引致和变迁。”[27]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市场主体特别是权益受害的消费者就有充分动力去改进现有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就应运而生了。明确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的契约保护制度——消费者保护制度就成为一种可行的新制度安排。诺斯指出:“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27]374消费者知情权,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了解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获取费用,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费用。消费者的依法求偿权,如王海知假买假索赔成功,使我国消费者首次认识并接受了《消法》中的“退一赔一”制度,从而使这项制度安排变为一项实际制度,大大促进了我国消费者利用《消法》第49条索取赔偿、维护自身权益的进程。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也直接促成了《食品安全法》第96条生产者、经营者对消费者承担10倍价款赔偿金制度的立法。(注释9:我国2009年6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不管是在美国消费者保护运动敦促之下肯尼迪总统最先提出消费者的“四项基本权利”,消费者权开始形成;还是我国各级政府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直接推动,我国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动消费者协会在全国各地成立,并对协会的工作给予制度与经费支持,均体现出消费者权利制度变迁中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通过对消费者权确立与发展的历史考察,可知消费者权的确立与变迁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果。

(二)在《消法》中建构消费者权的初步设想

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认识到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最好的方式之一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消法》修改已提上议事日程。消费者增权理论主要包括信息供给型增权与制度供给型增权[28]。我们应发挥制度供给型增权的主导作用,在《消法》中明确建构消费者权的法律概念。消费者权的构建应基于消费法律关系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消费者权具有权利的关联结构与矛盾结构双重属性、消费者权的社会权属性(消费者权是私权与公权因素的结合)等特性。消费者权作为组合性权利应包括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批评监督权、受教育权、结社权、参与权、反悔权、信用权和方便救济权等10项权利。而消费者人格尊严受尊重权、依法求偿权、隐私权是消费者作为公民或自然人理所当然应该享有的权利,应避免在《消法》中重复进行规定。

1.扩大消费者权的保护范围 取消“生活消费”的主观目的条件限制,明确权利主体消费者是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用于消费而非用于经营性行为的单位(注释10:单位成为消费者应限于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用于单位职员的福利消费,商品或服务最终使用者仍是个体社会成员,而非用于单位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个人。主要义务主体是生产经营者:指以设计、生产、制造、进口、经销商品或提供服务为营业者;同时消费者自身、政府、消费者保护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亦是实现消费者权的义务主体。

2.消费者权外延的扩张 增加消费者反悔权、信用权、参与权、方便救济权的规定。反悔权(注释11:英国1964年《租赁买卖法》最早规定针对上门兜售消费者有4天的冷却期限; 1974年《消费信用法》又将冷却期制度扩大到所有消费信用合同,规定为6日。美国在部分州针对挨户销售通常规定3天的冷却期。日本、法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反悔权与冷静权制度的规定。)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单方面无条件撕毁合同的权利,不用承担违约责任,无须说明理由及负担任何费用或价款。消费者反悔权不同于民事主体享有的合同变更、撤销权和解除权。保障消费者的信用权利,是指作为消费者的公民享有获得消费信用贷款(包括参与分期付款买卖交易),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权利,应将消费者获得信用作为消费者的法定权利[29],并防止掠夺性贷款与欺诈性贷款等金融欺诈行为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同时允许消费者以个人破产法律程序解脱个人债务,进行债务清理,实现消费者生活重整,给诚实的债务人免除债务重新开始的机会,是消费者信用权保护在消费信用领域的延伸体现。消费者参与权使得消费者和政府、生产经营者坐到了一起,在消费法律关系中,消费者再也不仅仅是受害者,他进入了合作伙伴的行列,甚至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消费者董事。

3.消费者权实现机制的创新 作为第二性权利的消费者方便救济权,通过设立小额消费诉讼法庭和消费者仲裁机构,鼓励和授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消费者个人进行公益诉讼和团体诉讼。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普遍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设立等方式真正实现消费者权。借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规定,《消法》可创设消费者救助基金制度,为食品药品、缺陷产品受害消费者提供免费救助费用。同时《消法》可明确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国家应承担一定范围内应急救助受害消费者的法律责任。

五、结语

从民事权利到消费者权利再到消费者权,消费者权的法律范畴更能体现经济法权利的法律属性。消费者权具有民事权利属性,同时也是具有公权属性的社会性权利,涉及社会整体利益。按照法学理论的一般观点,权利范畴化、特征化是部门法和部门法学成熟的标志之一。消费者权的确立与演变是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在《消法》中重新建构消费者权的法律概念体系,顺应消费者权扩张趋势进行制度建构,必将能扭转当前某些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严重局面。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就是好的典型。消费者遭受苦难的时代终将过去,制度变迁的潮流势不可挡,该是我们采取行动去缩小社会需要与法律之间“梅因缺口”(注释12:梅因认为,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意见常常是或多或少走在“法律”的前面的。我们可能非常接近地达到它们之间缺口的接合处,但永远存在的趋向是要把这缺口重新打开来。因为法律是稳定的;而我们所谈到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民幸福的或大或小,完全决定于缺口缩小的快慢程度。引自[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第1版,第15页。)的时侯了。
 
 
 
 
注释: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4.
  [2]金福海,马兰.消费侵权与赔偿[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11.
  [3]罗尔夫•施托贝尔.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M].谢立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4.
  [4]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461.
  [5]李友根.论经济法主体[J].当代法学,2004,(1):71-72.
  [6]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J].中外法学,1997,(2):23-24.
  [7]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50、91.
  [8]赵红梅.私法社会化的反思与批判[ J].中国法学,2008,(6):182.
  [9]张新宝•新闻(媒体)侵权“否认说”[J].中国法学,2008,(6):188.
  [10]陈卫佐.德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108.
  [11]林益山.消费者保护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2,7,10.
  [12]铃木深雪.消费生活论:修订版[M].张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
  [13]周宇.消费者保护之研究[M]. //林益山.消费者保护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25.
  [14]徐孟洲,谢增毅.论消费者及消费者保护在经济法中的地位[J].现代法学,2005,(4):124.
  [15]李闰哲.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31.
  [16]罗尔夫•施托贝尔.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M].谢立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9.
  [17]李昌麒,许明月.消费者保护法: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7-18.
  [18]孙颖.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2.
  [19]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64.
  [2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4)[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00.
  [21]钱玉文.消费者权的法律解释[ J].法学,2008(8):105.
  [22]周友军.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4.
  [23]钱玉文.论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扩张与限制[J].河北法学,2009,(8):198.
  [24]张新宝,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学研究,2003,(3):80-81,87.
  [25]P•普拉特,洪成文.商业伦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133.
  [26]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现代经济法入门[M].谢次昌,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59.
  [27]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8.
  [28]王宁.消费者增权还是消费者去权[ J].中山大学学报,2006,(6):100.
  [29]李凌燕.信用经济法律精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7,8.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陈晓云律师
北京西城区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邹坤律师
上海黄浦区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惠友波律师
安徽合肥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谭海波律师
广东东莞
郝廷玉律师
河北石家庄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8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