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校园伤害赔偿案件的归责原则之适用

发布日期:2011-04-15    文章来源:互联网
  校园伤害赔偿案件,是指发生在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学校)场所内,由于学生、受托的幼儿(以下简称未成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受到侵害,而要求学校以及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予以赔偿的案件。《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如何确定和适用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审判实践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对此加以探讨。

  一、如何适用过错推定和过错责任原则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之前,为实现学生与学校双方利益的平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七条规定学校在校园伤害赔偿案件中以过错责任归责为一般原则,以无过错责任及公平责任为补充。即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未尽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范围内的义务,致使学生受到人身损害的,应承担与其没有尽到职责范围内义务的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如果这种损害后果是由于学生之外的第三人侵权行为造成的,除该直接侵权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外,学校有过错的,也应在其未尽到教育、管理、保护职责,防止或者制止侵权行为发生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或者说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的补充赔偿责任。[①] 此外,法律对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有特殊规定,且学生受伤害的行为属于特殊侵权行为的,应依照法律的特殊规定,分别适用过错推定、无过错责任及公平责任。

  《侵权责任法》则将未成年人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结合加害人的因素,对学校的责任承担作出不同规定。其一,针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即将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作为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并对其实行过错推定,当其不能证明自己已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时,即推定其有过错并应承担责任。其二,针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该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即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将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由受到伤害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承担,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其三,针对未成年人在学校遭受当事人人身损害的问题,该法第四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此时,学校承担的是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的补充责任,即与其未尽管理职责的程度相适应。关于此种情形学校是否尽到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从法律体系内部评价一致性的角度看,仍然应当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区别对待,即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第三人侵害场合,学校未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应当由学校承担,由其承担已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不能证明的,即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第三人侵害场合,学校未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应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承担。[②]

  二、如何适用过错相抵规则

  过错相抵,是指在混合过错中,通过确定并比较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过错程度,以决定责任的承担和责任的范围。审判实务界对如何适用过错相抵规则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区别对待,过错相抵规则仅适用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必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只要学生对损害的发生有识别能力,即应适用过错相抵规则。按照学界通说,过错相抵原则的适用,以被害人违反了注意义务而有过失为必要,因此要求在被害人有注意能力或识别能力的前提下方可适用,据此似乎儿童的行为不得被适用过错相抵原则。但过错相抵的基本原因在于在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公平分配责任,即任何人应承担因自己行为所生的不利益,而不能将之转嫁于他人,若被害人对损害之发生或扩大与有过失,即应依其轻重,尤其是原因力之大小,分配责任,被害人是否具有识别能力,在所不问。[③]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条就过错相抵规则的适用范围进行规定时也采纳了后一种观点,规定“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也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据此,不考虑被害人对于侵权行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只要其具有避免发生危险的识别能力或者注意能力,即可适用过错相抵原则。就入学儿童而言,6周岁以上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小学生对行为的危险性即已具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如果不适用过错相抵规则而一概让学校有过错即承担全部责任显然有失公允。当然,对受害人的监护人存在过错的,也应适用过错相抵规则。

  三、如何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是依照法律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加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④] 公平责任的承担不是因为行为人有过错,而是基于衡平对意外风险的合理分担。《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实践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对公平责任的适用,如有的观点虽然认为学校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无过错即可免责,但同时认为许多未成年人在伤害事件中损失十分巨大,学校或者第三人免除责任后,由受害人及其家长单独承担损失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对于受害人的治疗、恢复十分不利,有可能给未成年人留下无法治愈的伤痕,影响未成年人一生的前程。故“从帮助受害人,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不妨亦可以要求学校适当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以分担受害人的损失,实现社会正义。”[⑤] 但这种适用公平责任分担损失的观点对学校来说却有失公允,并不可取。而在实践中,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有的法院滥用公平责任,随意用加重学校负担的代价来补偿受害人,在法理上完全颠覆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致使相同的案件不能得到统一的审理,造成实体上的不公正。

  应当指出,存在滥用公平责任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民法通则》对公平责任的规定,“建立在‘扶贫济弱’的传统思想上,立法目的或在于补社会安全制度之不足,但倘不慎用,有软化侵权责任体系之虞。”[⑥] 因为公平责任在实体法上被正式承认,在现实中极大地限制了过错责任原则的贯彻。因此如何适用公平责任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对此可行的思路是,学校应当有条件地承担公平责任:其一,在确定责任时,只有在不能根据过错确定责任,或依过错确定赔偿范围明显有失公平,或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公平责任;其二,虽然学校的行为没有过错,但却从该行为中有所受益,应承担公平责任。否则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学生在比赛中受伤,相关各方均无过错,此时就可以认为学校是学生参赛的受益者,应酌情对受害人进行补偿。需要明确的是,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方可判决学校承担公平责任,否则学校在没有过错时没有法定义务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公平责任”。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学生在比赛中受伤,相关各方均无过错,此时就可以认为学校是学生参赛的受益者,应酌情对受害人进行补偿;但如果学生在校园课外自行组织的足球比赛中,因争球发生碰撞被铲伤,则属意外事件,学校对此无法防范,不存在任何过错,故学校既不应承担过错责任,也不能承担公平责任。[⑦]

  四、当事各方存在混合过错的,应否判决学校与其他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

  在侵权行为法上,应否判令数人对其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关键取决于各加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侵权行为。《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三条将共同侵权行为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是共同故意致人损害;二是共同过失致人损害;三是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各行为人实施的积极加害行为相互之间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也构成共同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则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该条对共同侵权的共同性要件采取了严格立场,只认可有意思联络的主观共同侵权,要求行为人之间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为必要要件,而不认可行为关联共同的客观共同侵权。[⑧]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七条第二款同时规定,“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也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因此,对学校与其他加害主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应予严格限制,限于他们实施的加害行为构成有意思联络的主观共同侵权的场合,否则学校和其他加害主体之间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均不应承担连带责任。如学校未履行应尽的教育、管理职责,并因此与其他主体的加害行为发生偶然的结合造成学生伤害的,因学校没有实施积极的加害行为,只是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只应就其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造成的损失承担与其过错相当的责任,而且只有在直接侵权的第三人无法承担责任时方应承担责任,并在赔偿后有权向直接侵权人追偿。由于此时学校承担的是一种按份的补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主文中明确学校承担责任的范围,同时为节约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诉累,可以将学校的追偿权一并以判决形式固定下来。当然,在不是共同诉讼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或者学校没有提出追偿权请求的,人民法院不能在同一判决中对学校的追偿权予以裁判。学校此后行使追偿权属于另一法律关系,需要另行提起诉讼。

  -------------------------------------------------------------------

  [①]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0页。

  [②] 奚晓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98页。

  [③]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④]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⑤] 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354页。

  [⑥]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⑦] “耿山诉胡从建足球比赛中因抢球致伤人身损害赔偿案”,载《参阅案例研究》民事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⑧] 陈现杰:“共同侵权的立法规制与审判实务”,载《人民司法·应用》2010年第3期。 

张媛媛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朱学田律师
山东临沂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任宝余律师
山东潍坊
刘中良律师
广东深圳
崔新江律师
河南郑州
李晓航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525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