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程序法 >> 查看资料

不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危害程度及程序性处置方法调查

发布日期:2011-08-04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出处】《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摘要】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侦查讯问程序中不规范行为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践中危害性较大的讯问违法行为多出现在侵犯人身权利、讯问方式以及对程序性规则的违反等方面。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和现实利益驱动等原因,实践中往往对这些违法讯问行为采用放然态度,并且处置方式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这样的情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违法的状况,更不用说对权利加以救济。
【关键词】不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危害程度;程序性处置;调查分析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1],侦查讯问行为亦然。但是长期以来,侦查讯问一直是刑事诉讼中问题比较集中的环节。人们也多对其危害性进行了讨论。但学界讨论一般都集中于某种特定的违法刑事诉讼行为,像刑讯逼供,但很少从整体角度审视和思考侦查讯问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危害较为严重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危害程度是否有差异性等问题。下面的调查即希望能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同时从侦查人员自身角度认识不规范刑事诉讼行为的危害性,也许能够为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不规范侦查讯问行为提供有益的线索。

  笔者对L省两个市的公安机关从事侦查工作的人员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并采用Spssl7.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管理。

  笔者在调查前,进行了访谈,请他们对侦查讯问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归纳和概括。同时,笔者对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以及他们内部的考核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前两项内容为基础最终确定了问卷中的22个封闭式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之后允许被调查者把没有涵盖在前述项目中但实际存在的不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写下来。并请被调查者对于其认为发生的不规范行为的处置方式进行选择。

  一、被试基本情况

  侦查程序问卷的被调查对象中,男性被调查者占77.3%,女性被调查者占22.7%;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35.3%,本科占58.7%,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20-30岁的占44.7%,31-40岁的占33.3%,41-50岁的占20%,51岁以上的占2%;从事侦查工作时间1-3年的占46.6%,4-5年的占18.7%,6-9年的占14.7%,10年以上的占20%;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占10%;从事普通刑事犯罪侦查的占63.3%,从事毒品犯罪侦查的占2.7%,从事其他类型犯罪侦查的占24%。

  二、危害性较大违法讯问行为调查

  笔者在调查中将危害程度分为5等,请被调查者将其认为危害性较高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分别按照危害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以期对违法侦查讯问行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对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前5种情况调查中,每一个危害性级别中出现频率的前三名的情形如下表:

  表1侦查程序中不规范刑事诉讼行为危害程度排序

  ┌──────┬─────────────────────┬──┐
  │危害程度        │情形                                                                            │频度│
     │(由重至轻)│                                                                                    │        │
  ├──────┼─────────────────────┼──┤
  │1                      │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                                            │56.0│
  ├──────┼─────────────────────┼──┤
  │                        │讯问中有轻微打骂行为                                            │8.0   │
  ├──────┼─────────────────────┼──┤
  │                        │讯问同案犯罪嫌疑人未能个别进行                        │6.7  │
     ├────    ─┼─────────────────────┼──┤
  │                        │讯问中有诱供行为                                                    │6.7   │
  ├──────┼─────────────────────┼──┤
  │2                      │讯问中有诱供行为                                                    │25.3│
  ├──────┼─────────────────────┼──┤
  │                        │讯问中有轻微打骂行为                                            │18.7│
  ├──────┼─────────────────────┼──┤
  │                         │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                                           │15.3│
  ├──────┼─────────────────────┼──┤
  │3                      │讯问中有骗供行为                                                    │25.3│
  ├──────┼─────────────────────┼──┤
  │                         │讯问中有诱供行为                                                   │19.3│
  ├──────┼─────────────────────┼──┤
  │                        │未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     │7.3  │
  │                        │咨询、代理申诉、控告或者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等│        │
  │                        │权利                                                                            │        │
  ├──────┼─────────────────────┼──┤
  │                        │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                                            │7.3  │
  ├──────┼─────────────────────┼──┤
  │4                      │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                                           │24.0│
  ├──────┼─────────────────────┼──┤
  │                        │讯问中有骗供行为                                                    │14.7│
  ├──────┼─────────────────────┼──┤
  │                        │传唤或拘传时间超过12小时                                   │7.3   │
  ├──────┼─────────────────────┼──┤
  │                        │讯问同案犯罪嫌疑人未能个别进行                         │7.3 │
  ├──────┼─────────────────────┼──┤
  │5                      │讯问时侦查人员少于2人                                          │22.0│
  ├──────┼─────────────────────┼──┤
  │                        │有非侦查人员参与讯问                                            │9.4  │
  ├──────┼─────────────────────┼──┤
  │                        │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无通晓手语的人员参加        │7.3  │
  └──────┴─────────────────────┴──┘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中侦查人员对于特定违法侦查讯问行为危害性认识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对于“讯问中的刑讯逼供”情况有56.0%的被调查者将其放在了危害程度的首位,而另15.3%的被调查者认为该种情形应排在危害严重程度的第2位,有7.3%的被调查者将其列于危害性的第三等级,有24%的人认为其属于危害性的第五等级上。

  在对分别列于5个危害等级中的10种违法侦讯行为进行综合的考察分析后,笔者发现:

  第一,10种情形全部属于违法刑事诉讼行为。与这10种情形有关的法律规范虽然表述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但全部属于强制性法律规范。有些法律规范是从正面进行规定的,如使用“应当”、“必须”等字样进行表述;有些则使用了“不得”、“严禁”等词语,明确否定了不当的行为方式。如《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第四十三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德国学者李斯特(Liszt)博士指出:一个行为要么是合法的,要么是违法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任何一种所谓的过渡形式[2]。因此,危害性较高的错误侦讯行为全部为违法行为。

  第二,非法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危害程度高。在上述5个等级的10种情形中,被调查者对于严重侵犯被讯问者人权的刑讯逼供行为的危害性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其中有56%的被调查者将其列人危害性最高的第1个等级中,而另有15.3%,7.3%和24%的被调查者将其列人第2,3,4等级中。对被讯问者的轻微打骂行为虽然从侵害程度上而言没有刑讯逼供那么严重,但是其仍是对被讯问者的侵犯,同时,由于实践中对于打骂尺度和程度认识的差异,也往往导致打骂行为和刑讯逼供难以清楚地区分。即便如此,也有学者的调查表明,实践中的警察多数能够识别刑讯逼供的表现形式[3]。调查显示,分别有8%和18.7%的被调查者将其列人危害性的第1和第2个等级中,足以说明“轻微打骂”行为的结果和危害性并不“轻微”。如果说前两者侵犯的是被讯问者的人身权利,而“传唤或拘传时间超过12小时”则侵犯了被讯问者的自由权,有7.3%的被调查者将其列在危害性的第3个等级中。人身自由权是我国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因此,侦查讯问中非法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不仅仅违反了刑事程序法,同时也是严重的宪法性侵权行为。

  第三,讯问方式上的违法危害性大。刑讯逼供、轻微打骂、诱供、骗供均为讯问方式上的违法。关于讯问的方式,我国刑事程序法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笔者的其他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侦查人员认为程序上的不规范是“正常的”,“是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程序都进行了“简化”、“删改”或者是“变通处理”。并且,已经将种种不符合法律本身要求,但符合其日常行为“惯例”的行为方式作为常态[4]。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则本身逻辑结构缺失,没有对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予以明确,同时由于口供至上主义导致的对口供的倚重,使得讯问人员往往倾向于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获取被讯问者的有罪供述,进而并不能确保供述的自愿性和真实性,由此所引发的冤假错案也为数甚众。

  第四,基本程序规则的漠视造成的潜在危害性严重。笔者注意到“讯问过程中侦查人员少于2人的”、“有非侦查人员参与讯问”、“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无通晓手语的人员参加”、“讯问同案犯罪嫌疑人未能个别进行”等均为程序性规则,被调查者将其列入危害性较高的违法讯问行为表明侦查人员对于程序性规则的认同度有一定的提升。虽然这些规则较为偏向于程序性或者技术性,但是对这些规则的漠视仍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以侦查讯问人数为例,通常而言,对于讯问侦查人员人数的问题都属于常规性的程序化问题,除了正当性的要求外,也隐含着相互监督的意思。实践中,由于人手短缺或者是其他原因,不能按照程序的要求去做,最直接的是违反刑事程序法的规定,并且使得侦查机关内部讯问程序中本来就已经相当微弱的内部监督环节变得可有可无,似有似无。其实,单就该种情形而言,其主要是技术上的违法,但是由于讯问行为是侦查程序中最为普通和日常性的诉讼行为,对于日常程序性规则的漠视暴露出来的是程序虚无主义的本质,以及随意扭曲程序、对程序根据个人以及部门工作需要进行“改造”的非法治化倾向。因此,“讯问过程中侦查人员少于2人的”等违反程序性规则导致违法的潜在危害性要远胜于其表面性的危害性。

  第五,半数常见违法侦查讯问行为同时危害程度亦较大。调查显示,实践中常见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有:有非侦查人员参与讯问;讯问笔录中写错被讯问人姓名;传唤或拘传时间超过12小时;讯问笔录未能请被讯问人核对或者向其宣读;传唤或拘传犯罪嫌疑人到所居住市县范围外讯问;讯问中有诱供行为;讯问中有骗供行为;讯问羁押的人在看守所或办公场所以外地方进行;未能告知如实陈述义务;讯问时侦查人员少于2人。其中有半数被调查者排在危害性较大的5个等级中,同时亦为危害性较大违法讯问行为的50%。这说明侦查讯问中的违法行为频发性与危害性具有一定的伴生性。某些违法讯问行为仅就单个而言,其危害性可能不一定很大,但是由于其发生的频度高,已经成为实践工作人员的一种“难改的积习”,从而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结果。

  三、危害性较大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程序性处置调查

  被调查者对于他们认为的侦查讯问中危害性较大的违法行为的处置方法选择及使用频率见表2:

  表2侦查程序中危害性较大的不规范刑事诉讼行为处置方法使用频率

  ┌───────────────────────────────────┬─────┬────┬────┬──┐
  │危害性较大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                                                                                    │不处置        │笔录处理│讯问无效│其他│
  ├───────────────────────────────────┼─────┼────┼────┼──┤
  │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                                                                                                    │60               │23.3        │15.3        │1.5   │
  ├───────────────────────────────────┼─────┼────┼────┼──┤
  │讯问中有轻微打骂行为                                                                                                    │            71.4│26.0        │2.7          │0      │
  ├───────────────────────────────────┼─────┼────┼────┼──┤
  │讯问中有诱供行为                                                                                                            │66.7            │24.7        │6.7          │2.0   │
  ├───────────────────────────────────┼─────┼────┼────┼──┤
  │讯问中有骗供行为                                                                                                            │172.0          │22.0        │6.0          │0      │
  ├───────────────────────────────────┼─────┼────┼────┼──┤
  │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无通晓手语的人员参加                                                                │52.0            │26.0        │4.7           │17.3│
     ├───────────────────────────────────┼─────┼────┼────┼──┤
  │未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或者为其申│                    │24.7        │6.0           │4.0  │
  │请取保候审等权利                                                                                                            │                    │                │                │         │ 
     ├───────────────────────────────────┼─────┼────┼────┼──┤
  │传唤或拘传时间超过12小时                                                                                           │44                │40           │16.0         │0     │
     ├───────────────────────────────────┼─────┼────┼────┼──┤
  │讯问同案犯罪嫌疑人未能个别进行                                                                                │58.7            │22.0        │10.7        │8.7  │
  ├───────────────────────────────────┼─────┼────┼────┼──┤
  │讯问时侦查人员少于2人                                                                                                  │F40.7         │56.0        │3.3          │0      │
  ├───────────────────────────────────┼─────┼────┼────┼──┤
  │有非侦查人员参与讯问                                                                                                    │54.7            │42.7        │2.7          │0      │
  └───────────────────────────────────┴─────┴────┴────┴──┘

  从上表可以看出,侦查讯问实践中,对危害性较大的违法讯问行为的处置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对于违法讯问行为的放任态度明显。实践中,被调查者对于多数危害性程度较高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仍倾向于采用置之不理的放任态度,即“不处置”。调查显示,10种危害性较大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中有9种中的“不处置”为所有4种处置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中“讯问中有轻微打骂行为”和“讯问中有骗供行为”的情形中,“不处置”的使用频率均超过了70%。只有“讯问时侦查人员少于2人”的情形中,“不处置”的使用频率位于该种情形处置方法的第2位,低于“笔录处理”15.3个百分点,但是其使用频率仍高于40%。实践中对于如此之多的违法侦讯行为均视而不见,即便发生,也不进行“处置”,甚至不进行些许的掩饰,这一方面说明实践中对类似情形司空见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实务工作者们对于违法行为的放任态度。

  第二,讯问主体和讯问时间违法时,“笔录处理”的方式也较多采用。“讯问时侦查人员少于2人”的情况中,“笔录处理”方式为诸种处置选用方式之最,达56.0%,其余情况中,该种处置方式也仅次于“不处置”居于第2位,其中,“有非侦查人员参与讯问”和“传唤或者拘传时间超过12小时”的情形中选用该种处置方式的频度也较高,分别为42.7%和40%,其余诸种情况中该种处置方式的处置频率也都在20%以上。实践中,笔录是随案移送的重要证据资料,对案件处理结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基于前述原因,以及侦查讯问过程的不公开性,笔录遂成为审查侦查讯问行为的重要窗口,为此,讯问主体会非常重视讯问笔录。

  若如实记录讯问情况,则往往较容易发现侦查讯问程序中的违法或不规范。如××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李××案件中,辩护律师根据检控方提交的侦查讯问笔录,认为警察对被告人的讯问达三天三夜,已经超越了被告人的生理极限,属于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5]。实践中,常常以“警力不足”等为由一人讯问取证,在笔录上签上两个民警的名字。有时甚至发生一个民警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两份笔录中的现象[6]。因此,实务中即便发生了违法的讯问行为也往往倾向于按照正当方式在笔录中进行记载,以便“处理”掉实际存在的违法。

  第三,讯问方式违法的处置方式选用具有趋同性。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侦查讯问中违法行为表现形态不一,危害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实践中对于违法讯问行为处置方式的选用上具有某种趋同性,即通常“不处置”,“不处置”方式在上述10种危害性较高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中有9种的选用频率都高居首位,并且往往两倍于处于第2位的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选用上的同一倾向表明实践中往往根据习惯或者惯性选用程序性处置方法,对具体情况没有特别的区分。当然,这也部分由于法典中缺乏对相应情形的程序性规则原因。但是毫无差别地对待这些危害程度较高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显然不符合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将这些问题等同起来,显然有悖于程序运行和发展的规则。

  第四,讯问无效的处置方式也有一定比例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实践中有时也会选用较为极端的方式处理讯问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其中,“传唤或拘传时间超过12小时”、“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讯问同案犯罪嫌疑人未能个别进行”中“无效”的适用频率分别高达16%、15.3%和10.7%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规则中,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都有相应的规则明确规定运用刑讯逼供的方式所获得的口供不能作为起诉或者定案等的依据。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排除刑讯所得的口供在诉讼中并非易事,但是其在实践中仍有一定的适用,特别是在错案的纠正过程中,此类讯问结果无效(非法证据排除)往往能够实现。但是还是应当看到,基于“无效”本身对于讯问程序的颠覆性的影响,实践中要不是查证属实,并且影响重大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不采用该种方式。另一方面,实践中选用该种方式较多的这三种情况中,前两者都属于严重侵犯了被讯问者的宪法性权利,后者则由于方法选用上的不当严重影响了讯问的结果的有效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中国刑事司法程序中,侦查程序往往仍是决定被追诉人命运的关键性环节;而侦查程序中,侦查讯问程序又成为实质性的重中之重。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推演,侦查讯问程序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和方向,以及被追诉人命运都至关重要。侦查讯问程序由若干细化的指标构成,每个细微规程的违反或者疏漏不仅将引发对讯问结果效力问题的质疑,并且侦查讯问权力滥用会侵犯个人的基本人权。

  “秩序是一种理想,同时也是一种规定性,是权衡之后的选择。秩序的确定本身既是一种理想的张扬、选择的宣告,同时也意味着非秩序的客观存在。”[7]鉴于侦查讯问行为秩序之于整体刑事程序秩序的重要性,其中危害程度越高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必然对程序整体的影响甚巨,越具有根本性和颠覆性。因此不论从保障刑事程序的安定性,还是维护刑事司法的正当性的角度而言,对于危害性较大的违法侦查讯问行为的识别以及危害程度的清醒认识都是非常有益的。这不仅有助于对侦查讯问行为的有效规制,并且有助于在刑事程序内部设置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程序性处置方式。程序性处置方式的系统化不仅是完善刑事诉讼法律规范自身逻辑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有效应对并且最终达到预防这些违法侦查讯问行为的必然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
夏红,单位为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
[2][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徐久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2 -213。
[3]林莉红,余涛,张超.刑讯逼供社会认知状况调查报告(下篇·警察卷)[J].法学评论,2006,(5):125。
[4][7]夏红.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43,8。
[5]刑事诉讼法:有多少条文需要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瞻”大型论坛[J].中国律师,2005(5):9。
[6]李云昭.对公安刑事执法中违反诉讼程序现状探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9。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海波律师
安徽合肥
邹坤律师
上海黄浦区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杜勇律师
四川成都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王皓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李晓航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黄险峰律师
辽宁大连
张艳强律师
河北石家庄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8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