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5-05-10 生效日期: 2005-05-10
发布部门: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东府办[2005]27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经贸局《关于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五月十日

关于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我省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的调研,完成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并颁发了《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粤府[2005]15号)、《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改版)》(粤府办[2005]15号)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粤发[2005]5号)。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经贸局组织开展了我市工业八大支柱产业的调研。为了进一步将省、市调研成果加以消化吸收并转化应用,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推动东莞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和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更高效率的产业资源配置结构、更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优化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从加工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

  二、基本思路
  (一)全面落实《东莞市工业结构调整方案》(东府函(2002)33号)、《东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方案》(东府办(2003)59号)和《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东府办(2004)67号)等产业政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优化调整存量结构,调控提升增量结构,推动我市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从外源型为主向内外源并重型转变,从总量优势型向总量与效益并重型转变,从趋同性的传统市场产品为主向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潜在特色产品转变,从简单加工装配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面升级。
  (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关于确定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通知》(东府办函[2005]34号),我市工业支柱产业优选划分为三大类八大产业。第一大类是优势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两大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要立足于做“精”做“深”,重点提升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第二类是特色支柱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五大产业,要立足于做“强”做“名”,重点要提升自主技术水平和培育发展原创产品品牌;第三类是新兴支柱产业,主要是化工制品制造业,要立足于做“大”做“全”,重点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集团以及优化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清洁环保的“绿色化工”。
  (三)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充分发挥东莞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协调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建立、完善兼顾产业共性和行业个性的产业政策体系,坚持引进、吸收、创新并举,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形成特色明显、分工细化、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产业新格局,提升东莞工业产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东莞城市化和工业化和谐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市工业产业要实现如下各项总体目标:
  1.年工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2.年出口总值达74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3.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万元/人?年以上;
  4.科技进步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5.工业产品在全省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5%以上;
  6.工业产业竞争力优势参数提升到1.0以上。
  (二)工业支柱产业分类目标
  1.优势支柱产业分类目标。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
  ①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28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②占全市产业份额从2003年的51.8%增加到2010年的55%以上;
  ③资金产出率从2003年的1.71提升到2010年的2.5以上;
  ④在全省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10.6%提升到2010年的13%以上;
  ⑤产值利税率从2003年的3.2%提升到2010年的5%以上。
  2.特色支柱产业分类目标。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
  ①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1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0亿元,年均增长18%;
  ②占全市产业份额从2003年的21.1%增加到2010年的22%以上;
  ③资金产出率从2003年的1.15提升到2010年的1.8以上;
  ④在全省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12.83%提升到2010年的15%以上;
  ⑤产值利税率从2003年的5.14%提升到2010年的8%以上。
  3.新兴支柱产业分类目标。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
  ①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4亿元,年均增长21%;
  ②占全市产业份额从2003年的2.4%增加到2010年的4%以上;
  ③资金产出率从2003年的1.07提升到2010年的2.3以上;
  ④在全省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5%提升到2010年的8%以上;
  ⑤产值利税率从2003年的6.85%提升到2010年的10%以上。

  四、战略重点
  (一)提升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一是重点发展包括笔记本电脑、TFT-LCD显示器和激光打印机等在内的高端计算机整机产品,重点开发智能家电、网络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等3C融合产品和其他新型计算机产品,巩固提高我市已有一定优势的计算机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磁头、机箱、硬盘和软盘驱动器、微型马达、主板、准系统产品等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二是重点发展以片式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敏感元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源为重点的新型电子元件产品,重点突破手机配套元件产品及其技术瓶颈,发展配套适用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类和数字电视集成电路,发展OLED、LCOS等新型显示器件和高速光通信器件。三是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重点开发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数字音频、数字液晶电视系列产品,加快发展3G移动通讯、数字家电等。
  2.在松山湖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开发公共平台。主要包括电路设计与实验中心、电子产品标准研究与测试中心、嵌入式系统及软件开发实验室、电子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实验室、新型电子材料开发实验室、绿色化电子元器件技术实验室、微波与无线通讯研究中心等七大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共享,提高开发效率,并发挥中介咨询和技术合作、培训推广等职能,使之成为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应用性和开放性科研创新模式的探索平台,以及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科技集成中心。
  3.制订并实施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植根工程”计划。加强与电子信息跨国企业集团的交流联系,重点引进大型企业项目和高科技人才,尤其注重引进那些有利于补充和提升产业链薄弱环节、配套产业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制订优惠措施吸引跨国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4.在现有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研发展基金中细化设立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技术改造专项,加大政府对科研技改的资助、支持力度,每年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项目,拉动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同时吸引高层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来莞开展科研创业。
  5.培育发展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镇,积极向省信息产业厅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申请增挂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牌匾,推动产业招商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提升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一是电机和电工器材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智能化电机及系统、步进电机、汽车专用电机、电子通讯及信息家电用微型电机、出口用高效电机,开发汽车工业用集束电线群、计算机模块和电子通讯设备用连接线、交联电缆、专用漆包线等;二是通用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数字化控制装备关键技术和现代模具制造与快速成型技术,包括高速精密直压注塑机、比例变量泵塑料注射成型机、微型精密注塑机等塑料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生产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家具、食品饮料等特色支柱产业生产配套所需的加工制造专用设备、专用模具和机械基础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纸箱纸板机械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备;三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楼宇自动化、物流仓储配送自动化等智能化、专用自动化仪表,发展电表、水表、煤气表等远传表集抄系统、汽车用电子仪表、GPS以及高精度数码相机、高速精密复印机和印刷机、数码复印机、高速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等。
  2.依托我市重点镇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建立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升级示范区,加强产业规划和区域经济协调联动,完善技术支持平台等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3.推进产业联动,重点推行电气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竞争力。
  4.加快培育发展汽车配件产业,积极承接广州汽车工业的配套辐射。在区域布局上,重点考虑东部工业园、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以及虎门、寮步等镇区设立汽车电子集群区和汽车配件工业基地,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集中引进一批国内外汽车配件生产、加工企业,逐步做大汽车配件工业。
  (三)提升我市特色支柱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我市纺织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一是服装加工制造业要重点引进高精尖服装设计、出样和服装加工设备,以服装设计为龙头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和童装系列,重点提升虎门女装和大朗毛衣,大力发展能彰显文化、时尚、品位的多元化品牌服饰;二是毛纺织业的横机毛衫要重点开发具有保健调养功能、轻薄舒适型、安全环保型等功能型产品,实现产品功能化、时尚化;三是针织和棉纺业要重点发展功能性生态针织产品,加大产业用、装饰用针织品的投入开发力度,拓展汽车、家居、玩具、家具、装饰等应用领域,开发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推广应用电脑筒子染色设备、新型高速整经机、浆纱机等新型设备,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四是印染行业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生态新纤维产品、交织混纺面料,推广采用电脑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等电脑自动控制系统,推广气相漂白、纳米阻燃、抗菌整理、数码印花等先进技术,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印染纺织品。
  2.我市造纸及纸制品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重点提高牛皮纸箱板、高强瓦楞原纸、中高档文化办公和生活用纸、涂布白卡纸等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向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生产涂布机浆印刷纸、薄膜涂布胶印纸、液体食品包装纸板及容器、细瓦楞纸板、纸箱及全蜂窝纸箱、彩盒等新品种,加强废纸再生产应用及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新型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等。
  3.我市食品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高档精制糖、南方亚热带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饮料、功能性运动性饮料以及啤酒新产品,重点开发优质高档酱油、高档蚝油、复合调味品、高活力新型酶制剂及功能性发酵制品,推广机榨法或水浸出法工艺的花生油加工技术,开发低糖、低脂及功能性糖制食品、糕点和饼干,开发具有特殊功效因子、对人体有特殊功能的保健食品、老年食品、儿童食品及旅游休闲方便食品等。
  4.我市家具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重点推广家具生产设计CAD技术及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全面普及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ISO14000环境管理及18000职业安全管理技术标准,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家具及绿色原辅料、高档时尚家居系列、办公家具、纸家具、便携式家具以及特殊功能性家具等;重视吸收家具时尚潮流和文化元素,提高设计水平,做到产品功能化、时尚化、品牌化、系列化。
  5.我市玩具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重点开发推广玩具CAD设计技术和新型玩具环保安全技术,大力推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技术体系,发展电子玩具、成人玩具、儿童益智玩具以及应用新型安全环保型材质的玩具产品,重点开发手持式、便携型电子游戏机、电视游戏、网络游戏等互动式玩具产品等。
  6.针对我市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分布特点,规划建设我市沿海片纺织服装产业带和丘陵、埔田片毛纺织产业带,发展一批以纺织、服装、毛织、玩具、家具、造纸、食品饮料等制造加工、贸易出口为特色的专业镇,分别设立以加工出口为主的OEM加工区和以品牌制造为主的ODM品牌开发升级示范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一个玩具主题乐园。
  7.我市特色支柱产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产业,要利用好省定政策推行产业转移工程,选择我市周边交通便利、土地和劳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双方建立互补性战略合作联盟,把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和高耗能企业适度向外转移,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我市特色支柱产业竞争力。
  8.制订我市特色支柱产业重点技术改造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嵌入技术为取向,以企业为主体,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市传统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产品线向高端发展,特别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特色支柱产业之中,提高产品的功能、质量、精度,改进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我市特色支柱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9.在我市纺织服装、家具、玩具制造业中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电子商务计划,并制订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应急工作方案和行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产业损害调查工作。
  10.建立我市食品饮料制造业安全质量准入制度,尽快研究制订我市食品饮料的生产工艺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我市食品饮料安全检测中心,加强对我市传统特色食品饮料的安全质量检测,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开发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系列,支持本土知名核心食品饮料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形成食品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东莞制造绿色食品”这一区域品牌。
  11.在我市水乡片规划建设一个生态造纸清洁工业基地和一个废纸收购批发市场,在虎门港设立纸浆和纸制品中转储运仓,积极研究与河源、博罗等地合作投资开发建设一个速生林纸浆一体化生产基地。
  (四)提升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化工制品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我市化工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按“基础化工原料至基本有机化学品至专用化学品”的链条构建、完善全市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汽车用化学品、建筑和家居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如汽车、家具高档涂料生产技术、辐射固化涂料生产技术和高固体份涂料生产技术,开发合成树脂、变性淀粉新品种、有机硅深加工产品、氨基酸、酶制剂和新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以及环保型、健康型、功能型的化妆品、洗涤用品等。
  2.制订我市化工能源重点招商引资计划目录,成立专门的化工招商引资专家组,加强对国内外知名化工能源集团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促进产业配套对接的大型化工能源项目。
  3.依托虎门港设立我市化工清洁生产工业示范基地和化工物流基地,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进出口、环保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综合化工清洁生产示范基地。
  4.在全市化工行业推行环保清洁生产工程,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培植一批化工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鼓励现有化工企业入园经营,并通过引进先进节能的清洁生产工业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工产品,限制和禁止生产污染严重的化工产品,强制性设立统一规范的“三废”处理系统,使用无废或低废工艺实行全程清洁生产。
  (五)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1.我市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继续做大做强通讯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成长性高的产业,积极培植机械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配套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化通用数控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电子整机装嵌设备、环保防治专用设备、汽车用维修配套设备,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的金属铸锻造模具和塑料用模具,高速、重载、精密特种轴承等,发展专用特种汽车及轿车机电零配件,特别是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气分配和电子导航系统、汽车电子仪表等。
  2.充分整合利用我市汽车相关产业的现有资源,积极发挥我市制造业技术优势,加大轿车及特种车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争取国家支持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尤其是要重点支持、协助虎门金星宝腾汽车整车合资项目获取轿车生产资格。
  3.市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东府办(2004)67号),大力推进和实施装备制造业六大工程;市经贸部门要负责做好我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六)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及新材料工业
  1.我市生物医药工业要重点引进开发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中药材,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2.我市新材料工业要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电子浆料及新兴工业涂料、精细化工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产品,开发新型金属材料加工处理技术和工艺配方,特别加强对基础化工原料和金属材料工艺的技术研发攻关,支持我市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充分发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在我市工业发展中的核心辐射作用,协调规划设立我市生物医药工业园区和新材料工业园区,制订优惠政策措施,以招商引进为重点,以产、学、研联合开发为手段,促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找准我市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工业技术的突破口,加快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开拓我市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工业“中场产业”,为我市工业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政策措施
  (一)以“三高”目标为取向,不断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
  “三高”是指我市产业间结构要向高增长行业倾斜,产业内结构要立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和落后环节,产业链结构要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要实现“三高”目标,一是要重组调整存量结构。经贸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要求,会同市发改、外经贸、环保、工商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录指引和具体实施细则,采用政府牵头、政策主导、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企业配套的形式,进一步重组和调整优化我市现有工业存量结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模式逐步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项目,腾出发展空间支持高增长、高技术、高效益的产业发展。二是优选调控增量结构。可考虑设立东莞市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专家和行业权威担任顾问,由市领导挂帅,统筹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加强对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吸纳一批工业专才,专门负责对我市工业发展战略的长期研究和政策的组织落实工作,制定发展目标、产业投资指引、产业布局规划、配套政策措施,专责跟踪重点项目建设和龙头大企业的招商引进工作。
  1.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和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企业地区总部、研发和核心技术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立足于自身发展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力争催生一批集研发、生产一体化的大型高新科技企业集团,以点带面,辐射推广,以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和带动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协调发展。
  2.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我市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必须要结合东莞城市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有所侧重和保持适度,在产业方向上要重点向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倾斜,在区域布局和分工上要紧紧依托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和虎门港,引进高科技、高效益和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化工业企业项目;在产业链上要进一步向高附加值的物流、研发两端延伸,重点引进重化工业企业技术项目及研发机构,引进重大关键性重化工业技术。通过加快适度发展重化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工业轻重比例结构,有效提升我市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3.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市经贸部门要根据《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4)108号)的精神,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和发挥市场力量,结合我市工业产业分布特点,依托重点镇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项目,科学合理规划,支持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带和专业特色名镇,做好产业技术创新试点推广,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大力推动我市工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在产业集群内逐步建立创新服务“一个”平台和产品检测、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商贸与物流“五个支柱”,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布局。
  4.加快扶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按照《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东莞市工业商贸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4)60号)精神,通过对被认定的龙头企业在配置市场资源、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名牌战略、开展技术进步、引进和培养人才、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榕树”效应,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建立高效的分工协作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我市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
  5.进一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的意见》和《东莞市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东府办(2004)10号),集中力量培育、支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高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我市特别是工业支柱产业领域要积极创建区域品牌、集体商标和企业名牌,逐渐形成产品、企业名牌与区域、行业名牌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重点大力提升“东莞制造”这一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促使我市名牌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与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总体要求相适应。
  6.积极推进工业本土化进程。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把推动我市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48条意见,并结合自身的职能进一步制订细化配套措施。市经贸、工商、外经贸、民营办等部门还要进一步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拓宽我市工业投资渠道,提高工业投资质量,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强与外资企业合作,加大消化、吸收和创新力度,培育一批本土的民营企业集团,鼓励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扎根东莞,形成民营制造业加快发展壮大、外资制造业扎根长远发展的工业本土化局面。
  (二)以掌握制造业核心技术为目标构建我市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1.加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究体系。一是市科技、经贸等部门要开展调查研究,建立一个以企业研究与开发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小试、中试、工艺创新等环节的投入,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R&D投入热情,鼓励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产品注册创业。二是要进一步制订我市重点自主技术开发目录和支柱产业技术引进目录。市经贸、科技部门要集中有限资源把支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的重点放在支持自主实用技术的开发上,力争在工业产业的重点技术领域上有所突破,吸引国内外跨国企业集团及其研发机构和科研部门进驻东莞,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及其研发力量,实现在“技术、人才、项目、资金”四个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2.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建立我市科技服务体系。市科技部门要研究设立我市有形科技市场和网上虚拟科技市场,进一步加大科技专利技术成果的引进、交易和推广转化应用力度,进一步充实和利用我市理工学院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重点,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转化实验室和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推动科技中介、试验、项目前期研究和孵化、创新知识产权化、反求工程专业化等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以专业特色镇为依托,围绕我市八大支柱产业,建设一批区域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现有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设集中配套的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
  3.实施企业信息化和知识产权及技术标准战略。全面推行企业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组织落实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中介机构,推行电子商务计划,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重抓好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工作,进一步发展专利代理机构,建立我市专利预警、维权组织和援助机制,加强和规范知识产权执法。以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市为契机,加快实施我市技术标准战略,加快我市特色行业和支柱产业重要标准的集成和研究,建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动态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标准化咨询服务和分析评价,促进我市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保持竞争优势。
  (三)提升对外经贸技术合作层次,增强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1.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我市工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围绕工业支柱产业特别是高增长、高增值、高效益产业的发展,以“产业转移、企业合作、技术引进”三位一体的模式,不断加强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制订产业投引资指引,引进项目要根据项目资本、技术含量、环保、耗能、用地、产业关联、行业前景等多项标准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统筹和建立健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推动我市外源型经济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想方设法确保重点引进项目的用地、用电和用工需求。
  2.积极开展区域经贸技术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引导我市工业企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区位、信息优势,采取多元化低成本扩张方式,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走出去开拓国际大市场;鼓励扶持我市工业企业加强与大型零售连锁企业、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优化产品结构,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我市工业企业
  1.积极实施“四个一”工程,支持我市工业龙头企业上市做大做强。一是要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发展利用资本市场的通知》(东府(2003)114号)和《关于大力发展利用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东府(2004)167号),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引导和鼓励我市工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自”企业进行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优势,加快做大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做强工业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利用我市资本市场实施企业并购重组,支持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管理、人才和资本优势,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逐步向产业链两端渗透,实施具关联性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
  2.继续完善我市工业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一是经贸部门要在我市现有市场规模基础上,重点推动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发展,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将东莞充裕的社会资金引导到工业产业中来。二是银信部门要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主动开拓信贷服务新品种,采取积极灵活的措施,支持我市中小工业企业信贷融资,加强银企合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引进和培育制造业人才,消除工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1.进一步加大本地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教育、劳动、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要求,加强我市工业本土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开设东莞职教网站,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充实实训实操设备,增强为全市中职教育提供实训服务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我市中、高职学校对本地化工业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强化学校配套我市工业产业的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加大骨干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根据现实和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调整和增设我市工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授权委托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上岗资格认定工作,与企业、学校三方开展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训,培养一大批制造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第一线急需的中、高级“蓝领”熟练技工。
  2.完善我市人才市场建设。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要从根本解决我市工业人才不足和人才供给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入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机制,建立健全我市人才供求有形市场和网上虚拟市场,设立东莞市人才信息网站,提供人才引进交流的网络信息平台,宣传东莞人才政策,展示适宜人才乐业安居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市有关拔尖人才、留学人才、博士引进和创业等一系列招揽人才的政策,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制订细化措施,为我市各类工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六)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为我市工业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1.鼓励发展生产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打好商业牌,重点发展好物流、会展和批发市场等流通服务业重点领域。认真实施《东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4)16号),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大京九、松山湖、虎门港三大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引导、鼓励、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发展东莞会展业,提高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办好与制造业紧密联系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批会展品牌,增强东莞产业和市场的集聚、扩散功能。二是要大力发展包括金融、信息、经营、研发等在内的生产服务业。积极吸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电子商务、数据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业工程设计、中介、金融、信用担保、科技研发与交流等机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生产服务业体系,增强服务业功能。
  2.进一步加大行业协会的发展力度。民政、经贸部门要积极抓住我省行业协会新管理条例出台的有利时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的工作意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各类行业协会规范发展,优先发展工业支柱产业领域的行业协会,并要增强行业协会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东莞工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强化政府规划协调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1.重视产业研究和规划,加强宏观经济指导。要清醒认识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优势明显的两头在外加工贸易的路子已愈走愈窄,工业产业结构必须尽快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经济引导的力度,着重加强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强化对区域产业联动和配套对接的研究,进一步制订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适度加大调控力度,协调各镇区平衡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政策,落实各项措施,加快推动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2.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全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加快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从管理者角色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尝试推行企业评价政府工程试点,营造一个合法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个人自由得到尊重、各级政府自觉接受规则约束并积极提供良好服务的环境,提升东莞城市整体竞争力。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39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