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破产法 > 破产动态 >
后《画皮》现象与潜伏市场危机(3)
www.110.com 2010-08-17 15:06

  牐牼植刻丶肌=袢罩准大片,不揉入一些数字特技的场面,似乎就难以通行,这已经形成了业内的“潜规则”。然而,从时下中国的市场规模、预算分布、技术水平、观众口味,都不太可能制作较多特技场面的影片,遑论以技术创新为创意点的作品。因此,数字特技对于今日之国产电影,事实上只是一种点缀,或者一个卖点噱头。然而,一定长度的特技场面,对于国产片的营销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作为一部“东方新魔幻”的电影,《画皮》包含一定的特技场面,确实为影片热映推波助澜。遗憾的是,影片的一些比较精彩的特技场面,在审查中被剪掉,不仅使影片的完整性受到损失,也白白花费了制作特技的经费。

  牐犌苛τ销。以前,中国电影和中国的大部分商品一样,重内容,轻包装;如今,国人弄清了包装的重要性,不仅仅提升宣传营销的比重,更进行过度的宣传包装,构成了“强力营销”的模式。《画皮》在宣传上可谓花费不菲,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举行了大型全球首映礼,近20场国内外巡回宣传,参加大量电视栏目,投放无数宣传品,在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上进行狂轰滥炸,据杨真鉴介绍,仅在上映前准备好的文稿便有超过400篇。巨大的投入和新颖的样式获得了奇效,很快,《画皮》便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强力营销,《画皮》的市场效果也应不错;有了强力营销,《画皮》才能得到2.3亿的超高收益。这也为宁夏厂的“单片制胜”模式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牐犜凇痘皮》成功的鼓舞下,诸多公司开始了借鉴《画皮》模式、复制《画皮》运作,一大批影片投入拍摄。初步了解此类影片已超过20部。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团队都梦想着成功,在他们面前的道路似乎清晰、平坦。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扩容,盲目的乐观情绪四处充斥。2009年上半年市场的良好景象,更给了众人信心和勇气,此种现状,可以称之为“后《画皮》现象”。

  牐

  牐犓摹⑶狈的危机

  牐

  牐犎欢,世间万物的规律从来不是如此简单直接,电影的道理更是极其复杂:一度无人发行的《疯狂的石头》的导演会在两年后进入“亿元俱乐部”;缺点不少的《十全九美》会获得票房大捷;《喜洋洋与灰太郎》创下国产动画片上亿的纪录;更不消说《海角七号》那滚滚而来的票房收入。反例同样如此,《立春》、《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折戟沉沙;制作精良的《铁人》有一系列保驾护航的措施,反而卖不过一些烂片;为民间热捧的韩国电影一但进入大陆院线,来一个折一个——难怪一位资深电影人士感叹道:“电影是要捞偏门的”。

  牐犎欢,那些花下心思想要去捞捞偏门的,却不免误闯了伤门、惊门,丢盔卸甲,损失无算。这是“后《画皮》现象”中隐藏的危机,中国电影和各个有此心思的制作公司,绝不可掉以轻心。

  牐犠酆戏治鲋疃嘁蛩兀20多部类似的影片集中制作、投放,其中至少有一半会“死得很难看”,环境使然,规律使然,市场使然,观众使然。

  牐2009年上半年,大陆新增银幕269块,实现25亿票房,如果不出意外,年度总票房突破60亿,将极有可能。然而,在09年的下半年和2010年度,市场是不是能够容纳20部以上准大片,并给予优厚的市场回报呢?

  牐牬雍旯凵戏治觯市场的扩大对于单片的盈利肯定有正面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是有规模和速度限制的。年度票房增加30%,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影片平均增长30%。2009年上半年,电影市场的走向十分明显。大片依旧一骑绝尘,占据着市场的压倒性优势,如《赤壁(下)》、《南京!南京!》;有特点的制作异军突起,如《疯狂的赛车》、《窃听风云》;小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如《夜店》、《羊肉泡馍麻辣烫》。进口片重装出阵,势不可挡,一改2008年的颓势,《变形金刚2》、《博物馆奇妙夜2》、《终极者4》、《哈里•波特6》等票房皆大获全胜,《变形金刚2》更取得了骇人的4亿票房,创下中国电影票房纪录。

  牐犜诤旯鄄忝妫看不到准大片的市场需求。这市场,似乎正在向没有准大片的时代进化。然而,一大批准大片却雄心勃勃地试图在这个时期入市……

  牐犜谥谱鞑忝妫由于所有制片公司都熟悉了《画皮》的运作模式,因此都群起效仿,造成了两大恶果。

  牐犉湟皇侵谱魉平下降。制作界尽人皆知,2009年“活儿多钱儿多片子傻”,从电影界到电视剧制作界,模仿无罪,复制有利,画虎不成反类犬。凑上三五个明星,拉半个团队,就敢开工上马。以前一个《画皮》级别的团队,如今能分拆开来做三部影片。剧本粗糙,筹备仓促,(从《画皮》上映到今日,不过数月)阵容不整,周期压缩,为了所谓的市场需求,而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制作水准,似乎强力营销就是制胜的法宝。

  牐犉涠是恶性竞争造成的成本暴增。以前,3000万拍的影片,如今成本到了5000万。设备器材涨了,人员费用涨了,材料费用涨了,最主要的是演员、导演等主创人员的稿酬标准翻倍上涨。去年还是100万,今年要到300万;去年500万一部,如今涨到1000万。往昔,如此漫天要价无人问津,如今,张三不请李四签,特别是那些跑步入场的外路老板,本身就是半个粉丝,不尊重、不了解市场规律,客观上造成了市价飞扬。成本暴涨,总要市场消化,我们这提升了30%的电影市场,是不是能容下这翻倍的成本呢?

  牐犜诠壑诓忝妫我们的观众也容不下这许多的准大片。差不多的情节,差不多的明星阵容,差不多的特技,差不多的宣传轰炸,如此影片,一年2、3部足矣。如今一年投放10部、20部,观众是否还会踊跃购票?审美疲劳是必然的,电影市场的透支是有度的,超过这个度,就只有崩盘一条绝路。具体的崩盘点具体存在于哪一天,还未可知,然而,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也必将到来。赶到、上崩盘点上的影片,将成为悲剧性的牺牲,或许它实际的品质并不是最差的一部。

  牐牸偃缱即笃的崩盘连续出现,将极大地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制作团队的连续性,中国电影的公信度,直至影响刚刚步上正轨的中国电影产业,以及决策层的战略预期。准大片的危机,也是潜伏在整个中国电影业中的重大危机。因此,对于未来的电影市场,必须持有清醒的认识,以及切实可行的风险预案。

  牐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