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标法 > 商标动态 >
青啤:百年梦想
www.110.com 2010-07-08 16:34

  青岛啤酒[35.39 0.08%]股份有限公司(600600.SH,0168.HK,下称“青啤”)是一家百年企业,今年106岁。近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揭晓了2009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青啤榜上有名,是我国18个入选品牌之一。

  据悉,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的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其三项关键指标为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

  青啤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共和国成立60年来,企业的发展拾级而上,从“地方队”晋升为“国家队”,如今又跻身“世界队”,正在实现其“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梦想。

  底色

  从1903年起,位于青岛市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厂的内院,就开始酿制啤酒。这家“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是青岛啤酒的前身,由德国人创造。

  建厂初期这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仅有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主要满足德国军人和侨民的需要。

  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青岛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日本人对工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

  1945年10月工厂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查封,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工厂更名为 “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由专业人员管理。

  国有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工厂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定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开始与共和国共同成长。

  作为国有企业,青啤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等,都被纳入到国家统一计划体系之下。

  青啤自此长期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指令性计划控制企业的模式,销售手段基本是单一的由商业部门代购代销。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开始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1981年,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10万吨。同年国家计委又批准拨款4998.39万元,进行13万吨技术改造工程,并要求在1988年建设13万吨的同时,统筹考虑建设20万吨和30万吨的发展规划,以加快青岛啤酒的发展步伐。这个时期,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于1991年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年产2万吨的青岛啤酒四厂,也于1991年2月开始生产。到1992年末,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已达24万吨(一、二、四啤的青岛啤酒合计)。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受到 “指标”、“计划”、“审批”的三重捆绑,青岛啤酒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1982年,青岛啤酒才有了产品的自销权。

  上市

  1993年,青啤完成股份制改造。1993年的7月15日,青啤公司H股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8月27日,青啤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青啤董事长金志国表示,上市在青啤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把青啤一分为二,之前是旧青啤,是计划经济的宠儿,之后是新青啤,是市场经济的新生儿。

  “这是一次从组织上的市场化改造,1993年之前青啤是国有企业,政府怎么说,企业怎么干,1993年上市以后,青啤就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投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了。决策必须符合《公司法》,符合上市规则,符合一系列的监管法规。这是质的变化。”青啤公司总裁孙明波表示。

  “一个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有企业,一下子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就如同一个没有上过中学的小学生进了大学课堂,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马上适应。这也好比踢足球,既然已进入国际比赛,就要按规则来踢。”青啤这样评价自己。

  在青啤看来,上市在规则方面的意义,远远大于企业上市融资的意义。不仅仅是筹集到了资金,解决了再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国际市场的规则、资本市场的规则,特别是香港联交所的规则。

  扩张

  1996年6月,原青岛市计委主任李桂荣出任青啤董事长,原青岛市大洋食品集团董事长彭作义出任公司总经理,青啤的扩张时代也由此拉开序幕。

  1998年,亚洲金融[2.71 -3.21%]危机爆发,国外一些大的啤酒集团收缩对外投资。恰在那时,国内一些啤酒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急于出手,给青啤低成本扩张提供了良好机遇。

  1996年到2001年,青啤在行业内率先掀起了收购兼并的风潮。运用收购股权、破产收购、政策兼并、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啤急风暴雨般地并购了47家企业,曾经创下一周之内收购两家企业的纪录。

  青啤在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了53家啤酒生产厂和3家麦芽生产厂,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但是,并购消耗了青啤大量的资本,第一次融资和上市所筹到的钱全部花了进去。2001年到2002年,青啤资金链迅速封顶,到了危险的边缘。同时,扩张中吸收了200多个牌子,用的都是青岛啤酒的商标,无形中侵害了青啤的品牌资产。

  组织变革

  2001年7月,彭作义意外身故。金志国继任总经理。

  金志国上任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策,就是踩住扩张的刹车。开始实施由“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的战略转变。

  金志国上任的前5年,他重点推进了组织变革,进行企业的系统整合。从品牌、市场、组织、财务、资本等方面进行变革。

  金志国表示,变革有技术风险,不变革有战略风险,组织变革并不比兼并扩张来得轻松,资源重新分配,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原有利益集团的破坏,也是一种进攻,是真正意义的进攻,只是进攻的对象不同而已。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