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国际法 >> 查看资料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一)

发布日期:2003-12-0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本文从解释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开始,论证中国产业的升级,不应仅仅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同时应该是国家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过程。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关系,不是前后顺序发展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悻,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利益培养,盲目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中经评论 北京)关于加入WTO的诸多对策,皆主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为基础实现产业升级,最积极的思想不过“为国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配件,或者从事其中手工装配那一部分”,至于发展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战略产业,很少有人提倡。除去那些有意配合国际资本,误导中国战略发展的利益驱动和立场问题不谈,仅就认识偏差而言,有迷信“自由贸易”,厌恶国家保护,怀疑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脱离大国特征等一系列误区,而忽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可能是理论误区之所在。本文从解释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开始,论证中国产业的升级,不应仅仅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同时应该是国家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过程。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关系,不是前后顺序发展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悻,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论”。人们普遍认为,居于经济学主流地位的“自由贸易”思想,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而主张国家保护的德国历史学派才主张“培养动态比较利益”。实际恰恰相反: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利益,从来就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什么“静态比较利益”。只不过在具体问题上,人们一般要从现实存在的比较优势出发,并且有意无意地,主动被动地把它长期化、固定化而已。

  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论”中,就承认比较利益的动态性。他把绝对优势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自然优势,第二是“获得性优势”,指工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条件,二者结合构成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出口某种产品上具有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优势。获得性优势包括资本和技术因素的作用,因此绝对优势应该是动态的。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论”证明了,生产力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可以根据相对优势进行交换,双方获利。

  H-O-S模型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指出,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以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这当然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对里昂惕夫悻论的解释是:美国熟练劳动比较充裕,所以出口大量熟练劳动型的产品,这可能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概念,这就使比较优势更加显示其动态性-熟练劳动和人力资本,都是后天培养并可较快形成的。

  在微观理论方面体现比较优势动态性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处于创新期的新产品,实际上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进入发展期即变成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入成熟期变成资本与熟练劳动密集型;进入衰退期基本成为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地也随着生命周期变化而从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决定了国际贸易的走向。

  巴拉萨在1979年提出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假设各国外贸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生产要素积累状况而迅速改变。他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中国、印度、东盟等各个阶梯,比较优势可逐级替代。他的动态产业升级国际分工模式与东亚地区“雁形发展模式”相似,强调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和某种生产要素快速积累之间的动态联系。

  但实证分析证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难以升级。于是,争论就转到了:如果市场经济不能够自动促进比较优势升级,那么国家保护是否能够促进?或许,效果更坏?-这才是“经济自由主义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争论的焦点。

  比较利益理论的应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自由贸易论者主张以现存比较利益进行国际分工,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处于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霸主”的利益,他们有意识地淡化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保护主义者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欲望的、处于赶超发达国家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所以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并且进一步主张国家保护幼稚工业,因为所谓“国际市场经济”,已经被发达国家控制而不利于新的参与者。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国家力量,以关税或进口配额作为工业化起步的暂时措施;而依靠市场力量,则根本无法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

  历史的进程和逻辑基本一致。历史上4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以死刑禁止丝绸和纺织品的进口,美国在20世纪20~40年代,关税平均为40%,在1932~1933年甚至高达60%.日本战后的迅速复兴,是由于美国的优惠关税政策,美国允许日本的关税率在15%以上,而美国对日本的关税只有5%。日本经济学家被筱原三代平运用动态比较利益理论,提出“产业结构论”,主张国家扶植需求弹性高、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提高的产业,即重化工业,获得成功。旧中国工业发展不起来,除去日本侵略因素,主要就是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把关税降低到5%,从而无法保护民族产业。

  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盛行保护主义,70年代后因为效果不佳,自由贸易理论占了绝对的优势。

  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模型证明,自由贸易可以避免保护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消除生产和消费扭曲,并产生额外收益。作为一个无法影响国外出口价格的小国,关税会扭曲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动因,自由贸易可以消除扭曲并增加整个社会福利。

  小国和发展中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额外的收益,第一是规模经济,阿根廷由于限制汽车进口,在1964年有13家汽车厂,生产16.6万辆汽车,而一个有效率的汽车厂年产量应该在8~20万辆之间。第二是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革新机会,发现出口机会。第三,非自由贸易的任何政策,最终都会被政治决策过程所扭曲,利益集团会控制政策,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

  主张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根据是国内市场失灵论:生产者剩余不能正确衡量成本与收益,原因是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如结构性失业,资本不能向高回报部门迅速转移,新兴行业的技术外溢。次优理论认为,如果某一市场不能正常运转,那么政府对其他市场的不干预政策不再是最优选择;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能产生除生产者剩余以外的边际社会收益,那么征收关税就能够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真正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该与一种具体的市场失灵相联系,这种市场失灵使得私有市场不能以应有的速度发展这一产业。有两种情况:(1)不完全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没有一整套金融机构,如有效率的银行和股票市场,使传统部门如农业的储蓄用于新成长部门,如制造业的投资,那么新工业部门的增长将会受到这些工业当前赢利能力的限制,最优政策是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次优政策是以保护提高其利润,使这些工业更快成长。(2)无偿占用:新产业的先驱者必须支付起步成本,并且创造出有形产品以外的无形利益,如知识和新市场,政府应该补偿这部分无形贡献。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王皓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李晓航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夏之威律师
上海杨浦区
毕丽荣律师
广东广州
年遇春律师
广东深圳
刘平律师
重庆渝中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0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