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司法制度 >> 查看资料

当事人“被自愿”调解与律师力促调解的背后司法难题

发布日期:2011-03-09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主办的“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数法律学人和律师认为或是认可——“懂调解的律师是更好的律师”;“在国外,律师作为中立第三人参与调解早已经成为ADR(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中的主要力量,中国的律师却还停留在讨论能不能的问题上,这说明律师明显落后于法院”;“我就非常愿意选择调解的方式来结案,能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这说明律师的工作做得好”。对于这些赞成律师参与调解的观点,我认为,案件不分彼此一味强调调解,未免过于绝对,而且,调解结案的背后利益纠葛还未能理清,在现今就强调案件要调解结案,我想,作为一位真正涉诉的当事人而言,当自己被自愿调解时,才会考虑调解结案背后的司法难题。

  而我对此也仅是做一简要置评,我本想,调解不失为律师个人专业水平的一个衡量尺度,但是,将调解作为衡量律师好与更好的标准,未免过于宽泛和绝对,并且,在现今的中国司法环境中,调解结案背后的司法难题我们还未能给出答案,就一味的强调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除过真正自愿调解结案外,诸多案件的调解结案背后肯定暗含着“被自愿”。这些被自愿调解结案的案件,多为当事人难以肯定地认为司法会保护其合法权益和案件执行力欠缺的案件。这些案件被律师向当事人说明后,再经法官劝说,多数当事人的心理防线就会被攻破,毕竟官司胜诉和胜诉之后的顺利执行才是当事人关注的焦点,如果让当事人付出了精力、时间、诉讼费和律师费,案件最终还难以维护其合法利益,那还不如多多少少拿回些了事,毕竟,让当事人陷入司法的难题之中,这于一位想过正常生活的人来说,简直如同身处水深火热。

  律师参与调解的背后,更多折射的是我们司法的不尽完善。例如,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结果可能就是拿不到钱,然后当事人再聘请律师,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些额外支出的花费也足以促使当事人放弃理应得到的那些利益不得已而被调解。在中国,独有“执行难”这个概念,而且专门研究法院执行难的论文也甚多,摆在我书桌上的唐应茂的著作——《法院为什么执行难》,就在向我们叙述这执行背后的利益纠葛。除了说法院没有建立起司法权威外,更多在指责在于:司法没有独立,并且,将执行放在司法程序中,种种缘由不一而足。不管这些所谓的建议可否成行,现今,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当事人不得已、没办法的调解背后是否蕴含着“被自愿”。作为律师而言,忠于当事人的委托这是其本职,尽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是其工作要旨。在当事人的授权范围内参与调解亦可,但是,一些律师对当事人的“警告”就足以让我们深思——如果这个案子不调解的话,可能拿的钱不多,要不就牺牲下,多少拿一些是一些。这是律师对自己当事人的“警告”。而我,更认为律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在我们的司法现状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因为,司法还难以真正地树立公平正义。这也就是法院期望律师说服当事人调解的理由,因为于司法而言,当其难以最大化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时不如就尽力保护,这里的调解就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另外,调解结案的结果不会连累到法官,案件调解结案哪来的上诉和审判不公呢?这也就避免了法官承担错案追究的责任,这于法官而言,百利无害的“庭审方式”他们为何要弃而不用呢?

  律师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我看到的追债委托合同中,当事人多是和律师签订的“风险代理合同”,这也就是说,于当事人而言,能否要回钱,他心里没底,这个心里没底是否也就预示着民众对司法的信任未能树立呢?我想,要回钱,这是当事人选择起诉的目的,但是,当事人对于司法的认知是建立在朴素的观念认知上,我们不能就此断定,这种朴素的司法认知就是不懂法的表现。显然,法与现实世界的脱节正说明了我们的司法渐趋远离民众的道德认知,哪怕再为善良的道德认知,都可能被法律无情地击碎。一方当事人认为,别人欠自己钱就应该还,现在起诉到法院也是迫不得已,证据对于现今的中国多数人而言,还只是个概念而已,至于说,要证据证明什么?证明到何种程度,民众还未树立起司法只相信证据的认知,也就难以在司法层面判定案件的胜诉和执行。那么,我们的司法何以保障民众这种朴素的认知呢?既然期望离现实这般遥远,通过律师的前期咨询,再经过法官的劝说,当事人的美好诉求可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原来一切的言辞都需要证据说话,而且,判决之后的执行还得额外花钱,但却不一定执行顺利。这些诉讼成本的考量我们不得不为当事人考虑,案件胜诉之后的执行力欠缺促使当事人选择调解结案,这样可以尽快拿到钱,这些被冠以自愿的调解,我想,背后的无奈才值得我们深思,而不是一味的欢呼调解结案的益处。

  我不反对调解结案的好处,更认为,某些案件以调解结案要比判决好得多,但是,我们现今的司法却陷入了视调解为主流的司法认知,这种变异的司法难题,我们破解的方式就是,力求司法真正的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并且,当判决下达后,我们能保障案件的顺利执行,而不是让当事人被自愿调解——原因在于调解可以顺利拿到钱,要是直接下判决就只能干等,而且还得额外支出费用。这些调解背后的司法难题才需要我们解决,而不是仅探讨调解的好处,当当事人选择调解时,我们应予思虑的是,既然案件起诉到法院,那为何当事人选择了调解,而不在案件未起诉前就调解结案呢?当事人选择调解的担忧和顾虑是什么?当一位当事人不为判决的公正和判决的顺利执行而担忧时,这才是我们司法的应有本义。要不调解结案的司法难题就永远横亘在我们面前,并且,这个调解结案的背后暗含的不仅仅是民众对司法的担忧,更蕴含着司法现状的不尽如人意。
 【作者简介】
谭敏涛,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本科,西北大学自考新闻学本科。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吴丁亚律师
北京海淀区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陈利厚律师
北京朝阳区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19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