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司法制度 >> 查看资料

司法判决与社会认同

发布日期:2011-03-19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判决能否被社会公众所认同,是当前人民法院工作能否被人民群众所肯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案件数量成倍增长、裁判难度不断加大、办案经费严重不足、法官短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力主调判结合,倡导宽严相济,倾心司法改革,狠抓队伍建设,每年审理数百万件各类案件,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但是,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来衡量,人民法院的工作尚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全面肯定,特别是少数案件中存在的裁判不公为社会诟病司法留下了口实。因此,如何提高司法裁判的社会认同度,是当前全面推进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路径。

司法判决要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取决于司法判决自身的技术性和伦理性。司法判决的技术性是指判决适用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精确度,它是一个好的判决形成的基础和保证;司法判决的伦理性是指裁判过程和判决结果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嵌合度,它是一个判决能够成为好的判决的重要条件。技术性与伦理性在一个好的判决中是高度统一的,任何只追求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多年来,我们在致力于司法改革的大潮中,过分地关注和强调了司法判决形成过程的技术性,忽略了司法判决自身的伦理性,由此加剧了司法判决中技术性与伦理性的对立,影响了司法判决的社会认同度。为了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不惜引经据典、文贯中西,最终造出了长达数十万字的判决书,但案件当事人对此并不叫好;为了尽快地与国际接轨,我们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汲取了大量英美抗辩制度中的成分,但最终因文化上的“水土不服”而中途夭折;为了提高诉讼效率,一度提倡“一步到庭”、当庭宣判,但面对长期受“忌讼”文化熏陶的中国百姓,这些刚性的判决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最终导致“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回顾司法改革的历程,对司法判决技术性的偏爱,常常成为司法判决远离社会民众的一大诱因。

司法判决伦理性的缺失,是司法判决难以获得社会公众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司法判决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对是非善恶的最终评判,这种判断所依赖的价值基础应当与社会公众的主流价值相统一。应当承认,人民法院作出的多数裁判都能够获得较为广泛的伦理支持,因为大量的价值冲突早在立法环节已被筛选和过滤,只要法官严格依法裁判,判决就总能找到其正当性的价值基础。但是,少数案件中的伦理性的缺失具有极强的放大效应,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正确评判。

提高司法判决的社会认同度,应当兼顾司法判决的技术性和伦理性。离开了技术性,司法作为国家的一项专门性活动就可能被任意性所取代,甚至为法律虚无主义留下可乘之机;离开了伦理性,司法判决就会远离社会生活而成为学术殿堂里的圣品,最终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只能愈来愈大。



【作者简介】
贺小荣,男,1963年11月8日生,陕西子洲人,法学博士,高级法官,现为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院长办公室主任,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李波律师
广西柳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孙志军律师
湖北武汉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张艳强律师
河北石家庄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高庆强律师
广东茂名
吴丁亚律师
北京海淀区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2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