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民事简易程序与法治社会的形成(上)

发布日期:2011-11-1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中国民商法律网
【摘要】民事简易程序与法治社会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简易程序在这方面的功能又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本文阐述了民事简易程序在法治社会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法院简易程序存在的机能不健全以及由于诉讼程序的难以利用对法治社会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有助于法治社会形成的简易程序制度,使人们的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地司法救济,使人们能够接近司法制度、信赖司法制度,并使法治在社会中生根等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简易程序;小额诉讼接近司法;法治社会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国家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家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国家类型;[1]而法治社会则是指以法律为至高权威和市民社会组织的内部规则而建立的并主要以法治来维系的现代社会。法治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市民社会依照规则的自治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国家的更高层次是法治社会。[2]在法治社会的形成中,以贴近市民社会为显明特征的民事简易程序(以下简称简易程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法治社会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国民乐于接受的简易程序制度。而在我国,简易程序对于法治形成的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研究简易程序在法治社会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有助于法治社会形成的简易程序制度,对于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简易程序在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作用

  简易程序是司法程序的一种,要论证简易程序与法治社会形成的关系,笔者首先就司法与法治社会形成的关系作些分析。美国著名学者博登海默指出,法律体系建立的全部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和颁布良好的科学的法律,还在于被切实执行。[3]所以,法治的基本含义在于良好的法律获得普遍遵守。司法之所以被认为是实现法治的关键,是因为法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是公民权利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法治社会实现的关键。公正的法律在制定以后,只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法律规则能否真正为人们所普遍遵守,能否真正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专门的司法机构所从事的适用法律的行为,取决于司法的权威。

  在法治社会中,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司法裁判的结果和实现的状况中。公民与法律的接触需要依靠司法部门的活动,因为大多数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自身对法律条文的研究和学习而获得的,而是从司法的实际操作中获得的直接的感受。相当多的社会公众,甚至把司法理解为法治的全部内容。[4]美国学者范德比特指出,“在法院而不是在立法部门,我们的公民最初接触到了冷峻的法律边缘,假如他们尊重法院的工作,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将可以克服其他政府部门的缺陷,但是如果他们失去了对法院工作的尊重,则他们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将会消失,从而会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5]公民对法律的公正的信任需要通过司法机关的公正的裁判、平等保护诉讼当事人的权益、严格执行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行为而得以建立,所以,阿伯拉汉姆指出,“只有当法律完全被法院公正的作出解释后适用时,法律才会被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6]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必须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严格守法成为社会成员的生活的基本信念和准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法律的执行。司法者真正作为法律的守护神,应当严格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法律平等的适用于一切人。司法者所从事的裁判活动要严格依循法律的一切规则。执法者良好的执法行为,才能为民众的普遍守法树立真正的榜样,并使人们真正相信只有依靠正当的法律途径才能寻求公平和正义并能获得可靠的安全的保障。[7]

  在司法与法治的关系中,司法公正在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法官卡多佐曾指出,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是司法作用。[8]司法在法治社会中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司法是否公正。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9]司法公正是我国法治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司法公正与法治的关系表现为:公正的司法要使公民、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以后,通过司法途径而获得充分的救济。正是由于司法的充分救济,而使权利得以实现,公正得以彰显;同时鼓励人们通过司法途径捍卫权利,使社会的权利观念也能得以加强。司法公正不仅仅是对民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的教化,也是对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行为的规制。如果法院不能公正的执法,人们将会因失望而远离法律,使法律的实现仅仅停留在纸面。因为,公正的裁判实际上是向社会成员昭示着一种正义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一种正确导向作用,例如,应当诚实守信、信守合同,不得欺诈他人,否则要承担责任,等等。社会成员正是从公正的裁判中吸取公正的意识、获得公正的力量,进而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能够产生重大影响。[10]

  司法和司法公正在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作为民事司法程序重要组成部分的简易程序,在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作用却很少有人注意。那么,为什么要将简易程序单列出来研究其与法治社会形成的关系?简易程序对法治社会的形成有何独特价值呢?对此,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邱联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邱教授认为:小额、轻微事件的解决之所以成为目前及今后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因为在复杂的现代生活及民主法治社会中,数额不大的纷争和零星权利受侵害后需要得到救济的情况相当频繁;社会上每一个人均为消费者,其在消费过程中都可能因商品的品质或瑕疵之关系发生纷争。此种问题占整个社会纷争问题之绝大部分,因为一个人一辈子很难得有机会打几百万元之官司,但每个人每天都多少有可能遇到自己所买的东西或所交易的事物有无瑕疵之问题。对由此所引发的纠纷倘未能合理解决,想使法治在一个社会中生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民难以将诉讼制度、司法裁判或法律制度当成生活之一部分。亦即小额事件如何处理是直接决定人民信赖司法与否之重要关键。如果小额纷争没有处理,人民将会渐渐怀疑连生活上每天很需要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如此之司法、诉讼制度或法律又有多大益处?因此,人民基于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之认识,亦迫切需要设立小额诉讼制度,以便为其处理零星的权利救济问题,此乃牵涉如何防止、避免人民生活与司法制度发生疏离现象之大课题。于此问题认知之下,亦如一般所承认,向来我国(指我国台湾地区——作者)简易诉讼制度鲜少被使用,而小额轻微事件。[11]

  更难有可资处理之诉讼制度。此正显示,在我国社会中,人民与司法制度已有相当严重之游离现象,这种现象在无形中已渐渐对全人民之守法观念或法意识之健全化造成负面影响。使人民往往认为生活与司法之步调不一定完全趋于一致,而难对法律制度认同或寄以信赖。[12]邱教授这段话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台湾简易、小额纷争的司法救济,但其中的问题在我国大陆同样存在,甚至更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二、我国现行简易程序对于法治社会形成之阻碍

  简易程序是一个在多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本文的简易程序是指解决数额不大的纷争和零星权利受侵害的案件所适用的简易、小额诉讼程序(小额诉讼程序是简易程序的一种)。小额纠纷与零星权利争议问题占整个社会纷争问题的绝大部分,涉及到众多的普通民众的权利救济问题。此类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乎到这一广泛群体对法律制度的认同和信赖。当然也对我国能否走向法治社会关系重大。

  从中国大陆情况来看,简易程序的运作效果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中国法治和信用制度发展的滞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违法损害事件急剧增长,其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性质之恶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可以说,近年来我国普通民众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而诸多权利受侵害者想使自己的权利得到救济,则是困难重重。正如“但愿维权不再难”一文中所说,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打官司还是一件挺难的事儿。一方面,包括舆论在内的一些机构,时常在提醒人们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当老百姓真的举起状纸的时候,发现打官司其实是一件千辛万苦的事,严重的甚至会倾家荡产。千辛万苦不仅包括时间上的折磨,也包括要碰无数的硬钉子软钉子,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消磨你的意志和信念,使你在绝望中一次次想到放弃,想到自认倒霉。有时只有那些拼出性命准备牺牲一切的人,才有可能看到胜诉。[13]上述对诉讼艰难程度的描述,虽然只是部分甚至小部分案件当事人诉讼的境况,但是在我国,诉讼当事人难以接近法院也是客观的事实。由于诉讼的必要费用与诉讼标的金额的比例不均衡,数额不大的纷争和零星权利受侵害的当事人更难。[14]而由于司法腐败和司法人员素质不高引起的司法不公、错判或诉讼拖延等情况,更使权利受侵害者雪上加霜。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从处理简易、小额纠纷的诉讼制度的角度看,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简易、小额诉讼程序的不完善,使得法院处理纠纷的能力存在巨大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一些重要的简易程序没有规定。如小额诉讼程序。小额诉讼是一种廉价的司法救济程序。

  其设立一方面为普通人接近和使用诉讼制度提供了机会,减少了人们走向纷争解决机构的困难或障碍,使需要司法救济的人不至于因程序上花费过大,而不得不放弃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另一方面,它又尽可能地使国家的司法资源得到合理应用,不致使社会因过多的诉讼消耗大量的资源,或导致司法资源投入的无限攀升。因为一般的简易程序只是简化了普通程序的某些方面,从诉讼理念、诉讼方式和诉讼费用等方面,与普通程序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小额诉讼与普通程序则是在质上区别开来的一种程序。[15]由于此类程序的缺乏,小权力救济中诉讼成本大于诉讼收益的情况非常普遍。在西方国家有些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就可得到解决的案件,在我国则可能动用所有诉讼程序。

  其次,有些简易程序虽作了规定,但适用效果较差。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督促程序。与其他形式的简易程序相比,督促程序这一特别程序中的简易程序对程序的简化更为彻底。其不需要当事人”对簿公堂”,债权人只需通过申请法院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的形式,即有可能解决纠纷。在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已在督促程序中引进利用自动化程序,替代人工处理。通过这种形式,法院的案件一半以上被过滤掉。债务人对支付令提出异议的也只占少数。[16]而我国则正好相反,不仅用督促程序处理的案件数量很少(适用率不到一审民事案件总数的1%),[17]而且债务人通常都要对支付令提出异议。由此导致了许多地方的督促程序形同虚设,有些法院干脆停止了督促程序的适用。由于督促程序主要针对的是民事交往中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数额不大的债权债务纠纷。督促程序的难以利用就堵塞了上述当事人的一条最便捷最经济的司法救济渠道。

  最后,简易程序的诉讼成本过高也影响了当事人对权利的救济。诉讼收益是当事人决定诉讼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所谓诉讼收益,是指主体通过诉讼活动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当事人胜诉后所获得经济利益不大,甚至诉讼成本高于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那么诉讼行为就缺乏经济方面的合理性,当事人便会放弃诉讼。正如美国学者贝勒所言:如果我们拥有一项合法的实体请求权或实体抗辩权,但由于程序的费用过高而使打官司得不偿失,或者由于程序或证据规则妨碍人们获得或提出证明其意见所必要的证据,而无法借助法律程序实现权利,那么该项权利并无多大价值。[18]我国传统简易程序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不仅小额诉讼的当事人无法承受,即使是一般简易事件的当事人,所谓“赢了官司赔了钱”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因为胜诉当事人不仅要承担自己因诉讼所支付的费用,如律师费、交通费、食宿费和向法院缴纳的部分诉讼费,甚至还可能要承担一笔隐性的费用。而且通过调解、执行等程序还往往对自己直接的权利作出让步。此外,法院裁判的赔偿数额不足也是“赢了官司赔了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种情形,以下两个案件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个案一:贵阳市花溪区的张女士因在泳池受到侮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花溪区法院民庭经开庭审理后,认为原告诉讼请求过高,裁定被告赔偿1000元。张女士不服,遂上诉到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该院经二审审理后以维持原判结案。虽然最终拿回了1000元的精神损失赔偿,但经过两次诉讼的折腾后,张女士在律师费和诉讼费上累计已花费了3000余元。姑且认为那1000元足以弥补张女士所遭受的精神损害,而诉讼当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啻于一次新的伤害。侮辱一案中的正义虽然得到了申张,张女士却全然没有胜诉的喜悦。[19]个案二:浙江某市个体户张某向河南某市个体户王某催要拖欠的货款5万元多次无果,遂向河南某市法院提起诉讼。案件经过两审,最后以原告让步7000元,被告支付4.3万元货款调解结案。双方各支付诉讼费一半。为要回这5万元,原告支付律师费4000元,诉讼费2000元,交通费、住宿费3000元,请客、送礼花费1500元。不包括利息和为索要该货款的误工损失、精神损失,原告胜诉后反而损失了17500元,被告败诉后反而少付7000元。被告支付的诉讼费基本上在延期2年付款的利息中得到了补偿。

  简易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了诉讼维权渠道的不畅,而这又反过来增加了非诉讼维权的难度。既然受到法院不利判决制裁的威胁很小,那么侵权当事人就很容易对当事人的维权要求置之不理。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维权消费者所做的调查表明,获得满意结果的消费者占14.1%;费了很大周折但总算得到解决的消费者占23.O%。未获得积极的处理结果的消费者占54.3%。(其中对方态度很好,但未采取实际补救措施的占21.6%;不仅未得到解决,自己还受气、吃亏的占17.9%;至今还没得到解决的占14.8%)。[20]

  (一)诉讼程序的难以利用,无形中助长了一些人不履行法律义务,甚至是故意侵权的心态及行为。目前我国各类经营者数量众多,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经营素质与法律素质差异较大。一些素质高县迅速蔓延,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另一方面,权的经营者,他们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看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结合,从而赢得良好的声誉。而相当一部分经营者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企业的经营者不学法、不懂法;更有一些经营者,惟利是图,不仅对其产品质量不重视,而且还将对消费者和其员工权益的侵害作为其经营目标或获利方法之一。当权益受侵害者找到他们时,他们找出各种“理由”,百般地推诿、拖延。其深知被侵权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因为这些小额权益轻易诉诸诉讼,即使有极少数人走向法庭,也还是有许多对付的办法。而与这些不法经营者打交道的主要是低收入群体。

  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德国汉斯教授了解到上述中德之间督促程序运作效果的巨大差别后,曾提出中国人是否更聪明,或者说是更狡猾的疑问。难道真是中国人更聪明,可以千方百计的逃脱法律义务,而德国人非常老实地对待支付命令、履行法律义务?结论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两国督促程序的立法规定大体相同而在适用效果上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除法律文化方面的原因外,对民事违法行为制裁力度的差别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德国当事人在接到支付令后大都马上履行债务,因为他们知道,假如他们不履行法律义务,随便找一个借口,使支付令失效,那么通过审判程序,他们将遭到更惨重的失败,付出更大的代价。我国债务人之所以敢于“顽抗到底”,也是他们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整体上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所谓债务人昂首阔步,债权人点头哈腰和小品中反映的黄世仁和杨白劳关系的错位,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上述现状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将会给中国的法治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一方面从事不法活动的企业和个人会为其不法经营方针和侵权行为高奏凯歌,其他企业和个人也会仿效而加入其中,因为违法行为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同类造假企业在一个村、一个乡,乃至一个利得不到救济,其后果不单是个人的权利遭到践踏,法和审判也会失信于民。




【作者简介】
章武生,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孙笑侠:《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2]刘瀚:《我国法治社会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OO2年第1期。
[3]博登海默:《法理学一法哲学和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4]参见公丕祥主编:《法治现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o页。
[5]Arthur T.Vanderbilt,The Challenge of Law Refor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5,P.4-5
[6]Henry J.Abraham:Judicial Proc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
[7]参见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OOO年版,第l8-l9页。
[8]Cairns.H,The Theory of Legal Science,in the American Jurisprudence Reader,Cowan,T.A,P.148.
[9]《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10]参见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O0年版,第2O一23页。
[11]按照邱联恭先生的解释,小额轻微事件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轻微事件,乃属案情轻微但其讼争标的未必小金额的事件类型。此种事件系以一般简易事件为主,其特征是特别强烈需求为简速之裁判,其金额虽不一定很小,但其案情往往比较轻微,如仍依通常诉讼程序之法理进行审理,将是相当不经济,特需以简化之程序处理,以迅速实现权利。第二类是小额事件,其诉讼标的之金额特小,但不一定仅限于金钱请求。例如请求交付机车等特定动产情形,亦可能系小额事件。此种事件之权利主张者一般无法支付高金额的律师报酬,亦无法忍受诉讼之拖延而造成劳力、时间、费用之浪费。参见邱联恭:《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4月出版,第277—278页。
[12]邱联恭:《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4月出版,第262-263页。
[13]周折:《但愿维权不再难》,载《中国妇女报》2002年12月1913。
[14]中国这方面的数据笔者还无法得到,这里笔者转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意大利这方面的一组数据,来说明上述问题。据《密歇根法律评论》第69期一篇文章报道:“在意大利进行的小组研究所提供的信息甚至更令人触目惊心,在诉讼标的金额大的案件中,当事人承受的平均负担低至8.4%,对于诉讼标的金额为1,600美元以下的案件,这一比例攀升到51%至6o%;在诉讼标的金额少于160美元以下的案件,这一比例则飙升至170%。显而易见,当事人无法承受这种经济负担。这也可以说明在过去的七十年中意大利小额请求诉讼急剧下降之缘由”。转引自[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OOO年版,第128页。
[15]小额诉讼程序所追寻的理想是不需法律技巧的简易和效率。其主要简化的地方是:起诉程序的表格化,调解审判的一体化,调查证据程序的简化或省略,一般不允许上诉,当事人通常不需律师即可操作。
[16]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统计数字来看,德国、法国、日本、奥地利四国对支付令的异议率分别为:l1.2%;5%;8.1%;10%。转引自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875—876页。
[17]傅郁林:《繁简分流与程序保障》,载《人民法院报》2OO2年9月13日。
[18][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19]王琳:《赢了官司输了钱:正义的账单》,载《人民网》2003年1月26日。
[20]桑司文:《维权犹如蜀道难》,载《中国消费者报》1997年4月20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邓桂霞律师
山东聊城
陈利厚律师
北京朝阳区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党鹏律师
陕西西安
谭海波律师
广东东莞
王洪运律师
山东青岛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534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