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刑事类案例 >> 刑事自诉案例 >> 查看资料

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何罪

发布日期:2015-08-25    作者:110网律师
案情:刘某在某超市购物时,听到超市老板饶某告知其妻子余某,他在超市门口捡到一把车钥匙,等待失主来认领。刘某冒充失主前往收银台询问,余某误以为刘某是失主,将车钥匙交给刘某。刘某用车钥匙将停放在超市门口的一辆面包车开走,并用于个人工作、生活出行。两个月后,被车主杨某发现。
  分歧意见:对于刘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刘某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该面包车的故意,仅将该车用于个人工作、生活出行,没有造成车辆丢失,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10条关于偷开他人机动车入刑的三种情形,应认定为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理由是:刘某偷开他人车辆,长时间使用,且没有归还的意思表示,造成了车主对该车的“失控”,应构成盗窃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理由是:刘某冒充失主骗得车钥匙并将车辆非法占为己有,应认定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区分偷开机动车“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是否造成法定的后果。《解释》第10条的立法目的是调整、规制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的偷开机动车的行为,对偷开行为出现法定后果的才定罪量刑。而本案中,刘某听到店主夫妇对话后,骗领车钥匙,将车占为己有,其不是《解释》第10条规定的偷开机动车的情形,而且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应根据其具体犯罪手段直接适用刑法的相关规定。
  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在于,犯罪手段究竟是具有“秘密性”还是“欺骗性”。车钥匙是获得机动车控制权的关键,非法取得车钥匙的具体手段决定了犯罪行为的性质。刘某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导致店主夫妇陷入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予车钥匙,非法取得了该车的实际控制权,该行为应认定为诈骗。
  刘某骗取并占有面包车的行为侵害了杨某对该车的合法所有权,客观上造成了杨某对该车的“失控”。笔者认为,只要机动车脱离了所有权人的实际控制,无论行为人是否办理机动车权属变更登记,都应认定为犯罪既遂。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景林律师
上海静安区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宋昕律师
广东深圳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周磊律师
江苏无锡
吴健弘律师
浙江杭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北京孟宪辉律师
北京朝阳区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52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