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2-14 生效日期: 2006-02-14
发布部门: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潍政发[2006]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张新起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潍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二ΟΟ六年二月十四日
政府工作报告至2006年2月8日在潍坊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潍坊市市长 张新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1.2%、12.5%、15%、16.9%和17.1%,一年比一年发展得更快更好。2003年实现“一个高于、两个过千亿”。2004年实现“六个两年翻番”,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亿元,财政总收入14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7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7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三次产业比例由20∶46∶34调整为13∶57∶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1位,昭示着潍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五年,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33家,完成销售收入2729亿元、增加值66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4.1倍和3.7倍。有9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3家超过150亿元。28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12个产品成为中国名牌,均列全省第2位。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0亿元增加到4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与工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物流、金融、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38亿元,年均增长12.3%。
  这五年,是“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五年。大力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基本建立起了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监督检测三大体系,制定推广农业技术标准136项,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858个,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万公顷;2005年农产品出口创汇7.5亿美元,蔬菜、禽肉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解决了51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4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认真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累计减负11.8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比2000年增加1580元。
  这五年,是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全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率先加快发展。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扩大高新区、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范围,全面启动北部沿海开发,着力搭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框架。坚持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改造、大整治。新改扩建了北海路、东风街等30余条主干道路,高标准完成了人民公园、张面河等精品工程,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夜景照明工程和绿化景点,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实行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来,中心城市共完成城建投资8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倍,建成区面积扩大了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30万。争创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中国特色城市奖、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省级考核。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各县市全面加大了城市和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面貌明显改观,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
  这五年,是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果丰硕、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五年。坚持“突出抓招商”,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调动四个积极性,激发了全民招商引资的热情。各类园区健康发展,出口加工区一期工程封关运行,“三会”、“双十”招商等节会活动越办越好。五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9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4亿美元,1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潍坊。外经贸工作成绩突出,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26.2亿美元,其中出口91.3亿美元,是“九五”的2.4倍;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6亿美元,是“九五”的4.3倍。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5年,民营业户达到17.5万户,注册资金突破500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提供税收占税收总额的69%,分别比2000年提高11个、14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10家企业、11支股票上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446家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运营。坚持“要害抓环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38项,成立了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立了市长公开电话服务体系。设立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组织开展“双评”活动,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这五年,是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
  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60项,获2项国家级、9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普通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连续5年全省第一,素质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高职学院发展到10所、在校生8万人。40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运动员夺得1枚奥运会金牌、7枚全运会金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下。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获得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统计、地震、气象、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955件。依法治市、普法教育、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持续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
  政府公共资源更多地转向关注民本民生。解决了10.4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1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954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011元和4515元。
  这五年,是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积累成功经验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统一了“三个思想认识”,破除了“三大陈旧观念”,树立了“三个超常规意识”,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和着力解决“四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六个战略重点”,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面对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和困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面对“非典”和禽流感考验,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凝心聚力,攻坚破难,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对市委确定的重点工作,广大干部群众认识统一,强力推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的措施越来越得力。坚持创新思路破难题,面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努力提升农业、城建、教育“三个亮点”,突破服务业、科技、三北开发“三个薄弱环节”,打破土地、资金、人才“三个瓶颈制约”的工作新思路,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坚持依靠制度抓落实,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严格奖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将寿光确定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并亲临潍坊视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一年,我们全力保障中俄军事演习的成功,圆满完成了中央交给潍坊的光荣任务;这一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的战略部署,加快鄄城(潍坊)工业园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突破;这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坊重要讲话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胜利完成了“一个高于、六个新突破”的奋斗目标。与上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增长15.3%,利用境外资金增长56.9%,出口额增长3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1%,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最好的年度业绩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潍坊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城市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实干,归功于驻潍部队、武警官兵的无私奉献,归功于广大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潍坊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潍坊在快速发展中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人均发展水平偏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对外开放度不够高,服务业发展不够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仍然不强;山区、库区群众生活水平比较低,城市困难群众一些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社会保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土地、资金、环境依然是制约因素,周边城市发展普遍加速,发展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和市委要求,市政府编制了《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业经中共潍坊市委九届八次全委会原则通过。《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请一并予以审议。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又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条件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完全有条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着力解决“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环境建设”四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工业强市、扩大开放、民营经济、农业三化、城市化、科教兴潍”六个战略重点,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力争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美元;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00元和7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3平方米和30平方米。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把潍坊建设成为经济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强市。
  经过五年努力,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现代制造业优势更加突出。完成工业投入6500亿元,培植一批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其中20家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家过100亿元、2至3家过500亿元。65%的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半岛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金融产业,商贸物流形成规模,休闲娱乐、旅游会展、信息中介、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繁荣。建设金融中心区,鲁东物流中心完成商贸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发展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年物流货值达到1000亿元,力争成为鲁东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各级各类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高新区跻身国家一流开发区行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
  滨海经济新区迅速崛起。规划区内完成总投资2000亿元,四个集中发展区建成100平方公里,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超过15%。
  经过五年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认真落实中央“三农”政策,深入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农机装备、科技服务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大基地”,龙头企业达到3000家,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领先地位更加稳固。
  生活更加宽裕。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五年人均增收2000元。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继续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客车、有线电视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山区、库区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00%,“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
  乡风更加文明。建立起“创建文明村镇”、“三下乡”、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长效机制,农民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有较大提高,85%以上的乡村达到文明乡村标准。
  村容更加整洁。农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80%以上的农村主要街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建成一批具有潍坊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的示范村。
  管理更加民主。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农民的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村务公开、民主议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经过五年努力,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继续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壮大经济实力,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竞争能力,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0万。
  产业支撑能力大大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东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重化工业向北转移,中部突出服务业发展;经济实力快速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形成区域性金融、商务、娱乐、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公共卫生中心,交通主枢纽地位得到提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品质明显提高。构建起以“一山两水三河”为主框架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建成文化特色鲜明、环境优良的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世界风筝都”品牌更具魅力。城市群发展充满活力。中心城市半小时都市圈形成重大设施共建共享、一体化集群发展的格局,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竞相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努力构建生态环境和谐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0%。
  经过五年努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潍”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为“十一五”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十二五”形成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高水平自主创新研发平台。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学新材料、种子工程、重点装备关键技术等领域的企业,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60家。构建起以企业为载体、政府强力推进、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的创新体系,推动“潍坊制造”向“潍坊创造”转变。
  人才竞争力明显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潍坊医学院、潍坊学院创建为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层次有较大提高,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政府、企业人才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培训的层次和规模;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潍创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以全球化的视野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的突破。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行政效率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各经济发展区全面实现体制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法人主体更具活力。放开公用事业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更为广泛和深入,规模进一步壮大。
  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更加完善。企业资本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亿美元以上。出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
  经过五年努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文艺创作演出进一步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劳动者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规模以上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初步建立起以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困难和弱势群体救助长效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明显增强。气象、测绘、防汛和防震减灾、人防等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长足发展。
  经过五年努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平安潍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启动中心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程;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潍坊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进一步呈现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潍坊人民,必将以勇于超越的雄心壮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迅速启动、把握先机,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对今年的工作,市委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五个新突破”的总要求,即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目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北”开发的新突破。按照这一总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20%、25%和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均增长25%,引进到位市外资金、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3%和20%,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工作中力求多干多超,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5%和4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均增长30%。
  围绕又快又好发展目标,在努力实现经济工作“五个突破”的同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
  (一)努力实现做强做大现有企业的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各类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投入,扩张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突出抓好270个投资过亿元、50个过5亿元的重点项目。加快培植上市资源,争取年内有2至3家企业股票上市;鼓励已上市公司加大配股和增发可转换债券工作力度,争取募集更多的资金。年内力争完成工业投入1000亿元。二是增强骨干企业竞争优势。对50强等优势企业,在资本运营、嫁接改造、资源配置、退城进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植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活力足、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实施名牌名企战略,引导企业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发展,通过强强联合、资产重组,特别是与世界500强合资合作,实现快速扩张。三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搞好发展战略研究,找准发展定位,采用国际化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对重点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高水平培训,激励企业家振奋精神、开阔眼界、自我超越,引领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力争4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其中10家过50亿元,福田重工、福田车辆2家过100亿元,海化、晨鸣、潍柴3家过200亿元。
  (二)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突破。立足潍坊优势,找准工作突破口,加快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提高农业“三化”水平。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膨胀规模,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完善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监督检测三个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搞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河道拦河闸坝建设。完善“110”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中国名优农业装备推广中心。二是围绕生活宽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年内培训农民3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三是围绕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倡导良好的乡风民俗,营造崇尚科学、勤劳致富的氛围。四是围绕村容整洁,搞好农村规划建设。按照城镇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模式,启动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试点工程,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居住社区化。五是围绕管理民主,提高农村基层管理水平。规范农村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试点工作,各县市区都要培育一批示范村。
  (三)努力实现繁荣发展服务业的新突破。一是做强做大金融产业。开工建设18万平方米的金融服务中心,吸引银行、保险、证券及各类中介机构设立服务窗口,建设服务超市。加强银企合作,确保各银行机构信贷增量和增幅指标保持全省先进水平。二是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完成鲁东物流中心1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建成银座购物公园、国际轻纺城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5万平方米的富华国际贸易中心。培强壮大骨干流通企业,争取年物流额过5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5家以上。三是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业。加快18万平方米的娱乐中心及不夜城、特色街、休闲场馆等55个项目建设,促进旅游、餐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以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重点,搞好国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升人民商城、金宝汽车市场群、江北铝型材集散中心等10强市场功能,争取年交易额过30亿元的市场达到5处以上。
  (四)努力实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突破。一是实现研发中心建设的突破。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今年筹资2亿元,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年内依托企业建成5个国内一流水平的研发中心。二是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突破。重点扶持中微光电子、歌尔电声、3V生物、沃华科技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化学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三是实现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完善“特区特管”政策,为开发区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高新区要围绕“一年大突破、三年成规模、五年创一流”目标,着力提高孵化、吸纳、研发和服务“四种能力”,加快建设光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等“六大专业园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各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加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四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的突破。制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担保、贴息贷款、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争取年内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五)努力实现“三北”开发的新突破。按照“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目标”的总体部署,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推动沿海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四个项目区投入23亿元,完成5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为项目大规模进入创造条件。二是实现项目建设的突破。充分利用资源、政策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实退城进园政策,引导城区企业进区发展,确保四个项目区完成工业投入200亿元。三是实现体制创新的突破。授予四个项目区县级项目审批权限,在滨海项目区设立市行政审批派出机构,直接办理审批事项。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制定实施北部沿海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环境评价体系和项目准入制度,建设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重点推动滨海项目区率先突破。投资10亿元,完成新增东组团3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开工建设平原水库。开工建设潍坊港万吨级泊位,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启动防潮大堤工程建设。加快项目聚集,确保50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入80亿元。
  (六)继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总抓手,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一是完善城市规划。搞好城市基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编制修订重要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二是搞好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新建和综合整治四平路、金马路、鸢飞路、玉清街等8条道路,完成宝通街、西外环路、风筝广场、火车站广场及虞河综合整治5大续建工程;启动国家交通主枢纽规划建设工作;实施电网建设“1116”工程,建设18个输变电重点项目。三是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商业娱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筹建体育中心,开工建设白浪河景观带,扩建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基地。四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中清理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一批背街小巷、城区小市场,城市卫生容貌有更大改观。
  坚持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搞好县级市、县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形成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城市带动农村,相互协调、统筹发展的区域城乡建设新格局。
  (七)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政府义务教育责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一费制”。做强做大职业教育。繁荣文艺创作演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工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保障和卫生监督四个体系,开工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平价医院。积极做好参加二十一届省运会各项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规划建设体育中心。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做好气象、防汛、防震减灾、统计、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对台和外事侨务等工作。搞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转业军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抓好提升公民素质、创建文明品牌、倡树爱心奉献等“六大工程”,推进“文明潍坊”建设。
  (八)高度关注民本民生,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倡导非全日制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加大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对老住宅片区的改造,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供应,健全廉租房制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困难群众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困难家庭就医、就学、住房、取暖等实际困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公用事业发展,推进柏油路、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山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围绕上述重点工作,着力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一)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加大投入。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来抓,通过大招商,实现大投入,推动大发展。一是着力创新招商方式。围绕高新技术、重化工、物流等产业,选准重点区域,实行专题招商。组织好滨海项目区招商万里行等“双十”招商活动。创新风筝会、鲁台会、菜博会的内容和形式,办好中德、中马经济论坛和产品展。二是着力打造利用外资平台。搭建北美、东亚、东南亚、欧洲四个招商平台,更多地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商业、运输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三是着力搞好对外来投资项目的服务。建立以盈利水平、投资额度等关键指标为主的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对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实行“代办制”,领导挂帅,直接调度推动。力争全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70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亿美元。
  (二)壮大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继续落实“四个放开、六个一样”的政策措施,打破限制,降低门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等八大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民营企业搞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百强民营企业向规模集团化、品牌知名化、管理现代化迈进,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大力发展科技型、知识型民营企业。确保新增注册民营业户1万户、从业人员10万人、注册资金100亿元。
  (三)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加大公立医院、文艺团体改革力度,基本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任务,全面深化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搞好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运营。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研究制定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意见,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对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重点企业,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在巩固日韩、欧盟、北美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落实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争取实现进出口总额50亿美元,完成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2.6亿美元。
  (四)搞好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搞好北部沿海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矿产资源,依法严厉查处无证开采、破坏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积极推广节能设备和先进工艺,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注重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促进全社会节约利用资源。推广海化经验,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园区、企业。严格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工艺和产品。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加大对弥河、潍河、胶莱河、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等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搞好荒山、沿河沿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植树造林1.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五)加强软环境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着力营造创业宽松、人居安全、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一是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落实软环境建设的若干规定,开展外商投资环境评价,强化有奖举报、“双评”等措施,狠抓“三乱”治理,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和投诉事项,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是推进“平安潍坊”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认真做好信访工作,规范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场所和重要设施的监督检查,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工作机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三是推进“诚信潍坊”建设。整顿规范生产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系统。支持新闻媒体参与、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四、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高效服务
  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首先政府必须有一流的行政效率。各项工作要跻身全省一流水平,就必须有全省领先的行政效率。各级政府要以此为共同愿景,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竞争型政府,建设全心为民、团结实干、开拓创业、争创一流的政府领导班子,建设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公务员队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率为重点,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机制。所有政府部门必须立足机制取胜,勇于打破一切制约因素,切实建立起一整套推进发展的机制。对各级各类开发区倡导和鼓励全面创新,强化经济发展功能,使其成为高速发展的特区。开工建设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智能化办公和集约化、公开化服务,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
  进一步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完善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决策目标体系。二是以主要政务目标为部门目标,确立责任体系。重点建立以发改、国土、规划、经贸等部门为主的投资责任体系,以科技、环保、计生等部门为主的科学发展责任体系,以监察、人事等部门为主的环境优化责任体系,实行主要目标连带责任制。把部门目标落实到具体岗位,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岗位工作水平。三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和软环境建设的严肃处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地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和行政赔偿制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切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化责任,治理平庸,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到抓工作落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政风。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850万潍坊人民的热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50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