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印发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10-14 生效日期: 2002-10-14
发布部门: 贵州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黔府发[2002]14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12号,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十五”期间以及到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和要求,是指导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对我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实施《纲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实施《纲要》,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以《纲要》为指针,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农民收人得到较快的增长,大多数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三分之一的农户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得到进一步改善;畜牧养殖业、林业等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获得了全面进步。但是,我省农村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农业劳动效率、土地产出率较低,农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面较大;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有效治理,人口压力过大。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科教兴黔”、“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突出成绩;科技扶贫、山区综合开发、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改变农村经济面貌、改善农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但是,我省农业科技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条件落后,技术推广工作薄弱,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低,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纲要》,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2.迎接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抓住机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产业化为代表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农业的面貌。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高新企业不断涌现,带动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为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我省农业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迅速、扎实地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3.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把科学技术置于西部大开发的主导地位,将科技进步渗透到西部大开发的各个环节。就农业和农村的领域来说,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畜牧大省、特色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问题提供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加速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技潜力,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为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二、我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与任务
  4.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确定的农业科技工作方针,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工作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贯彻实施《纲要》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扎扎实实,抓出实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学术水平与更加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问题相结合,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为先导,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引进消化与自主研究相结合,缩小我省农业科技与先进省(区)的差距;开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积极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整体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
  5.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解决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围绕保障食物供给、建设畜牧大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及喀斯特生态重建等生产、社会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重点领域的产业化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使我省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先进省(区)的差距逐步缩小,个别领域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6.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实现技术跨越。主要任务: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设畜牧大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依托;为农业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7.农业科技工作的战略性转变与自身建设。农业科技工作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五是从主要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既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又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转变。
  农业科技的自身建设。按照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要求,抓好农业科技自身的建设。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大的成效: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研取得重大突破,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大的发展,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
  三、“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8.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在继续提高农作物产量性状的同时,重点转向选育及引进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专用品种、名特稀品种和抗逆品种。“十五”期间,按照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的原则,培育、引进50个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加速良种推广速度,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以优质高产作物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加快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薯类等作物优质高产、抗逆、专用、特异和具有突破意义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加强优质高产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常规育种技术的同时,加强高新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较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
  加强种子繁育、加工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速种子生产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和规范化管理。
  加速自育组合的成果转化速度,“十五”期末,自育水稻、玉米、油菜新品种覆盖率要分别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5~20个百分点。
  9.优质、高产、高效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围绕农作物主栽品种的种性要求,研究开发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园艺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上市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创新、整合现有技术,形成与“工程”形式结合的优化配套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水平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开发解除危害的技术,重点研究育苗技术、定植技术。肥料运筹与经济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大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测试诊断技术;开发农业机械化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开发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和优化作物布局技术。
  进一步总结“六普及、三提高”(普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小麦优良品种;普及水稻两段育秧和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普及玉米营养块育苗移栽和地膜、秸杆覆盖栽培技术;普及旱地分带轮作技术;普及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普及粮食、油、烟等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种子、水和肥料的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熟化、整合现有技术,提高农业先进适用配套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确保种植业高产增效。
  10.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要围绕土地资源、土壤资源的调查,逐步建立我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及时掌握中低产田土的数量变化和质量演变。进一步开展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用先进的遥感调查技术和土壤测试分析技术,分析我省中低产田上成因、类型和生产障碍因子,研究制定我省中低产田上土壤肥力评价体系、改良指标和改良技术。按照山、水、林、田、路区域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思路,将不宜农耕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为中低产田土改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利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等对中低产田土进行综合改造,重点研究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优良品种引用技术,耕作技术,种植制度,覆盖技术,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料施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以及被改梯工程技术等,并进一步实施好“沃土计划”。
  11.优质高效畜牧水产业发展与产业化技术。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优良品种引进选育、饲料开发、疫病综合防治和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
  加强畜禽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产业化工作。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遗传资源特别是本地优良基因,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新品种选育及其快速扩繁的技术水平,加速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配套选育技术、特色畜禽和特种动物的选育技术,搞好优良畜种的引进扩繁和杂交选育推广工作。
  加速饲料资源、营养配方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农副产品、蛋白质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牛、羊高效缓解复合非蛋白氮(NPN)新型饲料生产技术,高效生态营养配方和环境饲料生产技术,非常规饲料综合配套技术,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和高效稳定、低价、小剂量中草药添加剂等的生产技术,牛、羊饲料现代营养配方开发技术。
  加强畜禽、水产业主要疫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主要疫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建立并完善主要畜禽、水产业重点疫病预测预报、市场快速检疫和诊断、治疗技术体系,推动畜禽水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加速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围绕退耕还草,研究开发各类草地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速饲用作物、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开发,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农业和草产业;大力推广围养、舍养、以草定畜、围栏轮牧等技术,提高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规模养殖及产业化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规模化养殖及环保技术、畜产品保鲜及加工利用技术、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奶制品名优品牌开发与保鲜技术。加强对生态渔业、稻渔工程、特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继续总结和推广“四良、四改、三提高”(推广良种,改一般品种为优良品种;推广良料,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混合饲料和全价饲料;推广良法,改熟饲为生饲;推广良舍,改深坑为向阳平圈。达到提高出栏率、提高饲料转化率、秸杆利用率)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12.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关键技术。以构筑“两江”(长江、珠江)生态屏障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多种林业生态经济模型。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石漠化治理和山区开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我省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
  研究开发水土保持与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提供各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技术和高产、稳产、高效、持续的经营模式和栽培技术;提供陡坡退耕地的合理利用途径、生态重建的配套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主要用材林高产、优质、持续稳定、走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遗传改良、栽培与加工利用相结合,研究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利用技术。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采用有性选育与无性选育相结合、常规育种与基因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良家系、杂交种、无性系,从苗木培育、适地适树、密度控制、幼林抚育、土壤肥力维持、采伐周期、病虫防治等方面开展育林技术的研究。
  研究开发经济林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经济林木良种培育技术、快速育苗配套技术、栽培技术及经营模式、林产品保鲜、加工贮藏技术、园林园艺植物培育技术开发,推进我省经济林生产、经营的科技进步,发挥经济林资源和产品的特色优势,促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开发推广小水电、节柴灶、沼气池等的建造技术,注重节柴技术体系建设。
  13.农产品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十五”期间培育一批区域性支柱产业,建成一批龙头产业集团(或企业),继续搞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先支持大宗农、林、牧、渔产品、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以及特色野生资源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引进。
  建立农产品加工优质原料基地。加强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支持大宗农畜产品、果品、野生资源、饲料、饮料、食品、药用动植物等加工企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重点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我省洪涝灾害严重、干旱缺水和水污染三大问题并存的状况,加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展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用水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特点,在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两方面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和转化率,重点研究开发拦蓄水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技术,以及改革农田灌溉制度,组配提高水资源效率的技术体系。
  加强灌溉农业技术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完善田间灌溉系统,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新技术,引进开发适合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供水设备与技术。建立节水灌溉制度和工程示范,为主要灌区技术改造提供成熟技术和模式。
  大力开发旱作农业技术。针对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土壤保墒能力弱,以及大部分旱作为雨养农业的特点,采用雨水蓄集利用、免耕或秸杆覆盖、膜覆盖等农艺技术和工程技术,选用适宜品种,引进和开发有效的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建立高效配套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用水方案,实现地区间、农田间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高效输配水系统及调控技术,研究制定主要灌区、区域河流水资源联合调度运行方案。
  15.努力发展农业气象科技,扩大服务范围。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气象减灾技术、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环境工程技术、模拟与信息产业技术。
  在农业气象减灾技术方面,以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技术及减灾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和农作物抗逆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和推广蒸散抑制剂、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防冰核抗霜剂等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和病虫害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预测预报研究,趋利避害,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在气候资源的开发技术方面,做好农业区划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服务工作。根据山区立体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分布、农作物名特优产品区划、作物气候风险区划等方面的信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针对性的有效服务。开展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研究,提高我省降水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热量利用率,推动我省农业持续发展。
  在农业环境工程技术方面(含农田、植被、地形、小气候的调节技术及设施农业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农田小气候调控技术、目光温室相关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无害处理及资源开发技术。
  在模拟与信息产业化技术方面,建立我省立体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态环境等信息系统和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系统。
  16.推进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提高农用工业水平。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推进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
  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全面提升传统育种技术,提高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和加速育种世代进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较快育成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林木、果品、花卉、畜禽等新品种,开发新的食品、中药产品,积极开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安全性研究。
  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优先支持病虫防治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网的建设。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数字农业、精确农业的开发力度,建立农林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和重大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加速工厂化农业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种苗生产、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等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并认真作好推广示范。
  大幅度提高农用工业技术水平,研究开发山地耕作、播种、收获及加工、规模养殖等机械设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开展安全、高效的化学农药的研制及其产业化生产。研制或引进专用肥、特种肥、缓释肥、微肥新品种、新剂型的生产技术,并促使其产业化。
  17.推进农业区域发展,促进科技扶贫。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把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为突破口,通过人才培训,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创办农业科技基地和示范企业,建立农业综合性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
  18.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及产业化环境建设。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参加国家项目的竞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增强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重视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研究工作;建立农业生物资源基因库和种质资源信息库;开展植物抗逆性生理研究、农业重大灾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机理研究;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根据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学科发展情况,“十五”期间,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技术中心4~5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
  19.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造就一支由农业科研、推广、管理人员及企业家、农民科技骨干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
  结合我省重点领域的农业科技工作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队伍。
  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素质,加速造就一批高水平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农民技术骨干。
  加速培养一批高级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熟悉国内外农业经济和科技动态、管理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在广大农村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0.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改革为动力,充分考虑农业科技自身特点和我省实际,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加强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
  21.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根据农业科技周期长、公益性和区域性强、风险大的特点,将省、地属农业科技机构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进行改革。
  第一类,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业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农业科技机构整体转变为企业或进入企业。转制后的农业科技机构仍可通过竞争的方式争取政府的科技任务。
  第二类,服务类农业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从事非公益性技术咨询服务的科技机构,如从事农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单位,可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也可转为中介组织。
  第三类,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农业科技机构。从事种质资源研究、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资源环境保护、科技信息(科技情报)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机构,在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的基础上,经有关部门认定后,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这类机构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并逐步与原单位分离。
  县属农业科技机构原则上要转变为或进入推广服务机构。
  22.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充分调动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第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的问题。
  稳定和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各地要按照“定性、定编、定员”的要求,核定机构编制,配备专业人员,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要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确保农业科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实行免费或低价政策。农业科技机构要与农村各类服务组织、科技示范户合作,组建农工贸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农业推广机构可以自营或联营的形式,从事与其业务相关的经营活动。
  积极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大力发挥各类民办技术服务组织、群团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相关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和服务工作。政府可以安排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承担。
  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以多种形式从事兼职的成果推广工作,政府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给予一定支持。
  23.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攻关,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项目。
  改革拨款使用制度。在农业科技经费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以及不同性质的项目,分别采用全额资助、差额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入等形式给予资助。在课题经费的使用上,改革原来的使用方式,推行课题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不定期审计制度。
  改革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科学委员会咨询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在用人上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兼职从事农业科研和开发工作。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按岗、任务和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探索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科技人员可以技术投入和服务等形式参加二次分配。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十月十四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98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