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计委《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5年长期规划基本思路》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0-03-28 生效日期: 2000-03-28
发布部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云政办发[2000]53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今年是我省“十五’计划编制最重要的一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时间紧,任务重。
  省计划委员会根据国家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历经一年时间,在30多个专题研究和反复修改、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我省“十五”规划思路,省政府原则同意。现转发给你们,一是供各地各部门在编制本地区本部门“十五”计划纲要时参考和借鉴,二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十五”发展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我省即将编制的“十五”规划纲要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5年长期规划基本思路
  “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期规划,是我省跨入新世纪并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2001-2005)规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根据国家计委的安排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研究并提出具有云南特色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云南21世纪初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省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快发展,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已于八十年代胜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将于2000年初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任务提前完成,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上升了3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大部分城市人口实现小康,大部分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九五”期间,与全国其他省区一样,我省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市场环境激剧变化等一系列困难。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预计“九五”计划确定的多数目标可以完成或超额完成。同时,我省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一是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为主转为需求约束为主;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迹象,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消费增长乏力,扩大内需主要依靠投资扩张;三是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产品竞争力弱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幅逐年回落;四是国有企业体制转换面临诸多矛盾,国有企业脱困任务艰巨。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趋势加快;世界经济呈继续增长趋势,周边国家经济复苏;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其他省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同时,我国即将加入WTO等。这些趋势和变化,既使我省面临新的挑战,又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
  展望21世纪,我省经济发展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宏观管理经济的能力有所提高;20年来,全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十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明显的地缘优势,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条件;世博会和昆交会的成功举办,使我省对外开放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滇战略正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环境逐渐形成;我国加入WTO后,对加快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进程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我省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一些独具特色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机遇;新一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将为我省“十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营造更为有利的思想氛围。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有许多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支柱产业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下降,就业压力加大;二是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拉大;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尤其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有效需求不足,启动消费、开拓市场难度加大;四是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五是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部分资源枯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
  下世纪前15年,是我省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五大对21世纪的展望,我们要加快改革和发展,力争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为跨入中等发达省区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GDP增长率预期8%左右,到200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力争提前1-2位。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通边达海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建成,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流通体制和要素市场改革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总人口控制在4500万人以内。力争5年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提高7-8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人口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左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秩序更趋安定。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开始步入中等发达省区行列,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升级。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部分地区率先进入现代化,城乡人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富裕、文明。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人口素质显著提高,知识的运用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五”到2015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我省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体准。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新的发展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今后15年,特别是“十五”期间,我们要全力投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着力实施五大战略:
  ——特色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促进“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结构调整更加紧迫。要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在巩固提高烟草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生物资源开发、旅游等群体支柱产业。要以增加消费为取向,调整需求结构;以促进各类城镇有序发展为方针,调整城乡结构;以增加农民及城市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突破口,调整所有制结构。
  ——大通道战略。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建设通边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外联东南亚、南亚国家,内通周边各省区的运输体系;积极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和中印缅孟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带动全省国际经贸和对外开放;强化我省内通外联的地位和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等生产要素及新兴产业向云南转移。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云南建成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
  ——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城乡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矛盾的关键,而城市化水平太低,则是长期制约找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缓解内需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全省整体竞争力。因此,要继续努力建设以昆明市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骨架,以一批中等城市为结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合理布局的城市体系。小城镇建设要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要与商贸流通和科技文化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有序推进。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六大水系、九大湖泊的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及环境优美的基础上。
  ——科教兴滇战略。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人才培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上述目标和战略,我省“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抓住一个机遇(西部大开发),发挥两大优势(自然资源、区位),突破三大制约(结构矛盾突出、科技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实施五大战略(特色经济、大通道、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根据“十五”和2015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十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我省的实际出发,着力在十一个主要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力争取得明显进展。
  (一)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入手,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
  ——努力保持投资增长。通过政府投资,带动银行贷款、国内外资本和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投资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扩大内需和西部开发的盘子,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和采用新的融资手段,发展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建立健全担保制度,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环境。健全科学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体制,努力提高投资效率。
  ——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清理妨碍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制度和收费,建立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健全消费信贷制度,扩大消费信贷领域和规模,促进消费模式由自我积累型向信贷支持型转变。发展有助于消费的基础设施,改善售后服务,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着力开拓农村市场。稳步推进福利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收入货币化进程。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五”期间,要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着力进行以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调优第一产业;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线,调强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扩大就业和搞活流通为重点,调快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速改造和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以产品新、质量优、成本低和扩大出口为重点,运用信息及其它先进技术改造冶金、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企业淘汰和人员安置机制,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加快我省以现代生物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实施生物创新工程。以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鼓励和引导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鼓励和促进非公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价格机制,开拓现代流通领域;促进社区服务、中介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企事业和机关后勤服务的改革步伐,促进社会事业中适宜市场化经营的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比重过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问题。推行集团化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实力雄厚、能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国有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形成国有控股、参股、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推进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参股。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贯彻“落实政策安民心、围绕市场调结构、建镇带乡活流通、改土治水强基础、少生优育兴科教、长抓村建讲文明”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三项基本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延包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建投资和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用工业、城市收入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优良品种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和均衡增长的前提下,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压缩烤烟、甘蔗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冬早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和精准农业;在山区继续念好“山字经”,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畜牧业和优质林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利益合理分配的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提高农业装备和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现有灌溉设施的配套工程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速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稳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确实丧失生存条件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分批实行异地搬迁。继续推广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特困村、户倾斜,保证扶贫攻坚任务完成。
  ——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内部改革,重塑新机制,再创新优势,要依托小城镇,集中布局、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运、保鲜和建筑业等行业,以繁荣小城镇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开发有云南特色的生物、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强省。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充分发挥气候、物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我省烤烟资源的优势,研究开发危害小、保健型的新型卷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开发名特产品和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以天然药物、优质花卉和绿色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
  ——在各个行业认真推行清洁生产方式。调整现行政策、法规及建设、生产和管理标准,为推行清洁生产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以水电为重点的清洁能源;积极引进、推广先进治理方式和技术,重点治理矿业等破坏生态严重的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国内外污染产业进入我省。
  ——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十五”期间,在国家支持帮助下,启动一批绿色经济重大基础项目,建成“云南野生天然种质资源库”、“国家天然药物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同时加快适用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农业、天然药物、花卉、绿色食品、旅游、环保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的示范性工程。
  (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开拓融资渠道,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通江达海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打通连接周边省区和国家高等级公路、铁路通道为重点,以公路、铁路为骨干,民航为辅助,水运为补充,建设东连贵州广西通沿海,北经四川进入中西部地区,南下越、老、泰和西通缅甸等通江达海,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快能源建设。以小湾电站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发调节性能优越的大型水电站,力争把云南建成国家水电基地。优化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实施城乡电网改造,扩大大电网覆盖面。积极拓展电力市场,扩大“云电外送”规模,使电力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煤炭要控制产量,合理布局,提高加工转化程度和综合效益。
  ——建设现代通信网。邮电通信要以强化干线网络建设为重点,提高综合通信能力为目的,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各方面数据、图像等高级信息业务的需求;高度重视农话通信网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农村邮电通信面貌。逐步建成集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和宽带化于一体的现代通信网。
  ——强化水利基础建设。以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重点抓好防洪保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山区人畜饮水、供电、水利科技管理系统建设等工程,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
  (六)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的机制,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基本方针,调整和优化城市布局,增加城市数量,有步骤地扩大城市规模,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
  ——完善市政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加强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风景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主导、支撑产业建设。在进一步推进昆明城市化进程、着重发展卫星城市的同时,加大曲靖、玉溪、大理、个旧(开远、蒙自)、楚雄、昭通等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辐射作用和大城市与城镇的桥梁纽带作用。
  ——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等途径,走一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路子。把发展小城镇与调整乡镇企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小城镇相对集中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并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与当地经济紧密相联的城镇群。推进小城镇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防止一哄而起。
  ——推进有利于城市化的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户籍登记制,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已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村人口,优先落户。调整就业政策,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服务等城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做好各级各类城镇的发展规划,加大城乡土地整理力度,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七)强化市场开拓,全面搞活流通
  有效开拓市场,关系到我省企业、行业与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我省能否把比较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关系到我省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彻底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开拓、搞活流通作为企业和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企业要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重视市场的研究和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建立强有力的营销队伍;要把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组织生产,切实调整产品结构;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要积极主动到境外进行跨国经营,拓展市场空间。
  ——建立现代化的新型流通组织,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网络体系。建立完善新型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为农副产品的销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流通保障体系,加快农副产品的销售与运输,扩大我省农产品的外销比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缓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各级政府要把组织好、宣传好本地产品与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己任,要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体系,重视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主动在信息咨询、维持市场秩序、创造和维护品牌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云南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积极主动地采用现代商品交易方式和手段,鼓励利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商品交易,发挥信息网络在内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注意发挥电子商务在捕捉商机、促销大宗产品方面的作用,加快商品流通信息化进程。
  (八)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把握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对外对内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形成沿边、沿线、沿江面向世界和国内各省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突出抓好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完善代理制,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改进贸易方式,大力发展一般贸易,积极推动和扶持加工贸易和边境贸易。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亚洲等原有市场,开拓欧洲、北美、独联体和中东等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高技术、关键设备和适用资源进口。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和引导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加大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力度,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外商在我省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和开发。除合资、合作、独立经营外,积极引导外商选择参股、控股、联营、兼并、收购、租赁、托管或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与集体、私营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外资采用BOT、转让经营权和收费权等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省内企业以项目融资、股票上市等形式直接在境外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合理利用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在金融、保险、商贸、信息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业,也要扩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要抓住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积极参与区域交通走廊和经济走廊的建设,利用国际资本,加快区域内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矿产等基础产业的建设步伐,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更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中缅陆水通道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泛亚铁路云南段。
  ——积极推进我省与兄弟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方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区域协作,积极推进滇沪、滇港、滇粤和省院、省校合作。
  (九)坚持以人为本方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发挥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全面促进社会公正、祥和、文明、健康发展,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全面推进社会进步。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服务,坚持劳动力市场发育要优先于其他要素市场发育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符合工业化、城市化方向的非歧视性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有效的就业培训制度,延长学习和培训时间。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推行弹性就业。加强劳动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把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防疫、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向边疆、贫困、民族和落后地区“雪中送炭”工程,对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给予倾斜。逐步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的机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弘扬正气,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充实人民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发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繁荣文化艺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加快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为主、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以法律体系和政策为保障的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事业要加快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强化诚信观念,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教育,完善法规和强化执法,大力整肃全社会信用秩序。广泛树立信誉为本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和信用准则。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加强对个人信誉的社会监督。坚持反腐败斗争,加强政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十)全面推进科教兴滇,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格局,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研制开发。
  ——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省院、省校、企院、企校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行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的企业化转制,推进与企业的合并,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步伐。注重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速产业技术升级。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由企业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培育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服务。鼓励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队伍积极性的同时,吸引国内外人才来云南从事科技研究开发或以其他方式为云南服务。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确保义务教育投入,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和重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现“普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城镇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普及高中。扩大中等和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不同层次人才要求的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有步骤地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十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要求,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框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在提高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调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逐步实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工作,提高人口质量。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重点县建设工程;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鼓励群众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力度。制定并实施“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减灾。
  ——强化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抓紧以滇池为主的9大高原湖泊治理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6大江河的综合整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城镇普遍实行垃圾和污水排放收费制,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

  四、“十五”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和任务,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出资人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监督体系。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要控制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比例,扩大缴费面,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纳入失业保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用国有股权出售收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三)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
  按照加快改革,拓宽渠道,提高效益的方针,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形成投资主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利于形成融资机构的利益机制与风险责任机制,有利于防止盲目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建设资金和技改资金的决策程序和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完善各类投资公司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公司在参股、控股和贷款担保等方面的融资作用。企业在增强自我积累能力的同时,自主决策,大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开辟融资渠道。建立规范紧密的银企关系,商业银行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监管水平。进一步壮大我省的证券经营机构,完善证券市场,推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投资咨询公司、财务公司等中介组织。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逐步以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替代行政审批制。
  (四)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继续发展各类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建立城乡市场紧密结合、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相互衔接的市场运行体系。清除市场壁垒和各种不必要的行业准入限制,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快电力、交通、市政、外贸、教育等行业的改革,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加快其行业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五)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
  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商贸流通体制改革。要通过破产、兼并、收购、合资、股份制改革等多种形式,鼓励商贸企业进行资产运营,搞好多种经营,重点解决好国有流通企业的困难。大力发展新型流通服务业,鼓励国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兴办零售商业企业;要深化供销社系统的改革,恢复供销社合作经济性质,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收购和农资供应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鼓励各种新型的、不同所有制的流通中介组织有序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坚持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贯彻“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改政策,坚持优质优价,放开搞活粮食销售市场,培育县以上批发市场。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
  (六)建立健全省级经济调控体系
  加强计划、财政、金融、价格及其它经济杠杆的相互配合和制约,运用有效的经济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手段增长。强化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和配合,形成合力。切实转变计划、财政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益。重视财政转移支付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既要强化财政的公共支出职能,又要明确财政建设性支出的方式和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既要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银行活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省计划委员会
  2000年2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8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