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海西建设实践要领的若干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0-31 生效日期: 2006-10-31
发布部门: 福建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闽政[2006]3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了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以下简称“四个重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要领,全面实施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四个重在”的重大意义
  (一)统一思想认识
  “四个重在”是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四个重在”为准确领会和深入贯彻中央大政方针提供了思想上、方法上的指导,有利于结合福建实际,为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个重在”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总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大力支持,国家部委强力助推,周边地区积极呼应。这些成效的取得,是持续努力、不断提升、潜心运作、注重实效的结果。“四个重在”来源于实践,又必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飞跃,在推进海西建设中发挥更大效应。
  “四个重在”是新一轮发展战略部署的拓展和延伸。在海西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的关键阶段,“四个重在”为落实各项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法。掌握这一实践要领,就能够更好地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各项工作部署,激发活力,集聚要素,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新跨越。
  (二)明确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四个重在”的要求贯穿到海西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新一轮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三)把握主要原则
  ——重在持续,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努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持续发展思路,一以贯之地推进海西建设,有效落实、不断完善发展举措;必须持续发展合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向上势头和良好氛围。
  ——重在提升,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提升质的意识,明晰质的要求,在继续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努力做优、做精、做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必须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重在运作,必须倡导真抓实干,在各自的工作层面上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部署;必须深化实施项目带动,集聚要素,增强后劲;必须拓展作为空间,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推动发展。
  ——重在实效,必须把实效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实效体现持续、提升、运作;必须把实效作为累积过程,注重基层,打好基础,在推动发展中不断取得看得见的变化;必须把实效作为检验标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重在持续,保持海西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要持续发展思路。
  (四)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海西在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贯彻海西建设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及时跟进,持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年度、每个地区、每个部门,落实到一批又一批持续不断的项目建设上。各地区要围绕海西建设的基本态势、基本格局,从更高层面上、更广范围内科学谋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主动对接海西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
  (五)积极拓展海西效应。坚持不懈地推动八大举措的落实和九大支撑体系的建设,检查督促实施情况,并根据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进一步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努力在全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壮大海西区域经济,强化资源整合共享与要素集聚,着力提升沿海一线竞争力,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加快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强化延伸两翼、对接两洲,促进纵深推进、连片发展,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港口等通道为纽带,建立健全区域协作互动机制,更大规模利用周边市场和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服务西部、中部崛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二要持续发展势头。
  (六)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和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改变村容村貌。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机制的作用,完善农村基层管理,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七)保持需求的有效拉动。着力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带动、激活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健康增长。加快建立外贸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预警监测体系,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综合运用财税、价格、土地、市场准入等手段,努力消除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八)强化增长的有力支撑。加快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项目组团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战略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电力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大力推进电力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电源点,加强区域电网建设,建设我国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能力。
  三要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九)大力弘扬正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倡导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起推动工作、为民负责、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十)集聚发展合力。始终保持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聚集到海西建设上来,自觉把自己的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在推动发展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检验成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形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落实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指标。加强重点行业管理,努力降低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消耗。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完善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重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集中力量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海峡西岸。
  (十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全省统一协调的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提高救灾专业队伍的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设。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防灾减灾建设投入,加快江海堤防、洪水预警、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标准,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重在提升,推动海西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一要提升发展意识。
  (十三)增强机遇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挖掘和发挥后发优势,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壮大经济总量。把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主动呼应中央对台工作的战略部署,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加快构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努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四)增强统筹意识。围绕“五个统筹”,立足全局、协调各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工农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加强人才培养,增加公共服务支出,促进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要转变增长方式。
  (十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有重点、有选择、有目标地确定若干个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造就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中坚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十六)靠大靠优靠强。加强与中央直属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主动靠上去,积极引进来,通过共建共享、借势发展,迅速嫁接大品牌,进入大企业产业链及国内外销售网。推进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的有机结合,促进本地企业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开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发挥省内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作用,通过重组、联合,推动上下游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信息扩散和市场拓展,辐射、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十七)用好“6·18”平台。既重视“6·18”作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平台效应,更要发挥其常年性、宽领域、多层次的对接机制作用,把以“6·18”为标志的“产学研”各项工作抓深抓透。围绕推进海西九大支撑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对接,提高成果对接转化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双向互动,支持组建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机构,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项目供求双方参加对接的积极性,完善工作机制,把“6·18”办成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三要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十八)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吸收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闽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健全进出口预警机制、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反技术贸易壁垒工作机制,增强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能力。
  (十九)提高闽台港澳侨合作层次。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呼应大局,务实工作,不辱使命。进一步扩大闽台合作和交流,建立和完善民间性、常态化互动联系机制,开展与台湾各界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民间往来,增进了解和互信。围绕闽台产业对接的十个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全力推进对台合作各类项目,把海峡西岸建成两岸产业对接基地、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基地、两岸旅游合作基地和两岸直航枢纽中心。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的新形式、新内容,努力在产业对接、直接往来、区港联动、平台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强闽港联合招商、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发展、金融、贸易、中小企业、旅游、物流业、人才等八大合作平台建设,深化闽澳商务、中小企业、旅游和服务业等四项合作,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建立长效互动机制,积极引进侨资、侨智,凝聚侨心,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西建设。
  (二十)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区域合作模式,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强化区域经济概念,大力推进与周边省份和省内各地区间的协作,促进市场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效应,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素集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发挥福建出海口和外经贸窗口优势,加快沿海港口与腹地城市之间的通道建设,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和一体化,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有效引导物流,不断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腹地。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加快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对接,加强中心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协作,推进区域城市联盟,促进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融合,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协调发展能力。
  四、重在运作,确保海西建设总体部署的有效落实
  一要深化项目带动。
  (二十一)坚持全面带动。以项目带动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推进“四位一体”各项建设的重要抓手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以项目带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运作效率,改进管理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项目策划、生成、储备、跟踪、落地机制,持之以恒地抓好项目带动,省级要不断完善有利于项目生成、转化、落地的政策环境,市县要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对接项目成果,争取项目落地。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注重抓项目,主要领导要关注大项目,抓好总协调;分管领导要扎实具体地抓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工作中的问题,确保项目开发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十二)提高“两个比重”。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项目比重、重点项目中的工业项目比重,增强投资增长的带动力。形成各级各部门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的氛围,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认真研究产业目录,在产业目录指导下开展项目工作;正确制定项目开发政策与投资导向,策划一批重大项目,生成更多符合产业导向的生产性项目。
   二要拓展作为空间。
  (二十三)用好用足政策。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使各类开发建设更加科学有序,各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适时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发展。注重发挥政策调节作用,推进政企、政事、政市、政府与行业组织分开,改善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理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注重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各项重大举措,制定后续配套政策,提出可操作的实施办法,确保做得到、做得好。加强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适时调整,不断完善,使各项政策符合科学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愿望。
  (二十四)改革激发活力。紧紧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做到重点突破与配套推进相结合,规范推进与锐意创新相结合,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发展与短期发展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协作机制,力争在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联动互动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国有、集体、民营、外资、混合所有制等各类所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实施乡镇工作和社区建设两个纲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激励与服务保障,力争在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要切实尽职尽责。
  (二十五)善于解决问题。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及时发现问题,不避事、不怕事,在矛盾处于萌芽状态就着手解决;要深入研究问题,全面了解情况,吃透政策规定,搞准问题的症结、趋向和特点,做到掌握情况,心中有数;要切实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注重创新理念和方法,从全局的高度把握问题,从事物的本质联系剖析问题,善于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破解难题,善于总结借鉴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十六)推行有效管理。必须切实强化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以有效管理提高运作效能,以有效管理调动积极因素,以有效管理实现工作目标。要敢抓敢管,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推动机关运转提速增效,有效克服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管理中的通病,增强执行力,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真抓实干,有效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开解决问题的会,发有具体内容的文,做有实际效果的事;要分工配合,有效克服敷衍塞责的弊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每项任务都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牵头单位主动召集、主动协调、主动推进,配合单位主动沟通、主动协助、主动补台。
  五、重在实效,努力实现海西建设各项目标
   一要不断改善民生。
  (二十七)为民谋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十八)惠民办实事。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继续把新增财力用于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环保、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完善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工作机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探索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和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长效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要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九)协调社会关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加快海峡西岸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努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协调发展,推动诚信友爱,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激发社会活力,尊重和支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创造活动、创造才能和创造成果。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十)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食品、药品、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突发事件。
  三要提高政府效能。
  (三十一)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着力提高行政能力、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切实把经济调节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上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注重解决关系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把更多精力放到规划、政策和法规管理上。完善公共政策体系,加强向农村、欠发达地区、社会公共领域和社会困难群体的公共投入,切实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个体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协调、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和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三十二)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政府投资的科学监管和责任约束。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发布公共信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直接面对群众和企业的“第一道门槛”的效能建设,积极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便民服务方式,抓好纠风工作。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和政府内部专门监督。
  (三十三)以实效检验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细化分解各项具体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做到每项工作都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效推动工作取得成果。完善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把绩效评估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把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察访核验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注重绩效的评价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落实好每一项部署,做好每一项工作,真正形成求实求效的工作作风,推动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六、不断增强落实实践要领的自觉性
  (三十四)领导带头实践。各级领导要深刻领会实践要领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四个重在”的全面落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投身海西建设。要建立落实实践要领的机制,具体细化相关的办法、机制、标准、措施,使“四个重在”真正转化为行动和成效。
  (三十五)及时总结经验。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本地区、本部门落实“四个重在”、推进海西建设的成功经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创造出来的新思路、新方法,归纳提升,交流推广。要注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看到差距,吸取教训,研究规律,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践行“四个重在”的本领,进一步发挥“四个重在”在海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六)形成实践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海西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宣传“四个重在”在推动福建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成效,宣传和表彰各地扎实推进海西建设的先进典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宣传活动,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形成有利于落实海西建设实践要领的良好氛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推进海西建设上来。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5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