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9-30 生效日期: 2006-09-30
发布部门: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优劣势、潜力和机遇分析
  “十五”以来,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在县域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工业布局日益集中,为产业集群化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力布局雏形。但是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工业经济现代化水平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县域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对外开放程度偏低,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县域城镇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得联系和协作,县域内建设统一的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县域内生态建设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扶贫问题任重而道远。
  县域经济发展优势。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最显著的优势是区位优势,交通发达,口惠而腹实;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中藏药资源独特,矿产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气候冷凉,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和反季节农业。
  西宁市县域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劣势,加之县域远离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中心,消费市场,农牧区对外通达性差;县域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分工不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产品流通不畅;县域建设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约束。
  产业开发潜力大。三县草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多数牛羊肉来自无污染的草场,有利于发展特色农牧业;县域范围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巨大的水力资源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市场空间的开拓奠定了重要基础。
  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释放,加人世贸组织给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也为以农村为主体县域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改革总揽全局,以人为本,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振奋精神,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实施县域经济特色化战略。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把握好以下六个原则:一是突出特色原则。各县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制度,创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三是开放带动的原则。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民进县城,聚集镇,走出去,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四是城乡统筹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安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心村的建设;五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六是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改革为突破口,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三、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
  战略思路: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统筹城乡发展策略。应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注重从“农”外找出路,即立足“三农”抓“三农”与跳出“三农”抓“三农”相结合,建立有效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区域经济特色化的战略思路或模式,突出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等“四化”战略重点,立足本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和具有针对性的策略,走特色经济之路。
  “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支柱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产品进一步占领市场;以交通、通讯及农田水利等为主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完成“两基”任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利用渐趋合理,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规划期末把湟中县建成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加工工业:实力强、观光旅游内容丰富的特色县;把大通县建成工业基础雄厚,农业条件完善,第三产业容量大的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县;把湟源县建成集畜牧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旅游度假于一体经济特色县。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经济宏观调控主要指标:(1)gdp年均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十五”时期的高增长速度,力争达到14%以上;(2)固定资产年均增长力争达到1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4)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  1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争取在“十一五”末西宁市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体制改革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力争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流通体制、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四、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特色化战略
  按照优势资源转换模式争优势,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十一五”及以后的时期,三县应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大通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湟中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湟源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关键是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
  要支持大通县加快发展,率先建成西宁市县域小康社会的先导区,工业产业密集区,依托北川经济带的发展使该区成为开放型经济高增长区,并扩充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容量和质量。
  湟中县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搞好工业结构调整,依托甘河工业园区引进一批骨干项目,大力发展铝、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和建材,藏地毯、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推进工业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循环利用型转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显著优势,把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使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湟源县应进一步立足第一产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结构,做大做强畜牧业;高起点规划和发展大华工业园,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充分消化当地农业和畜牧业资源,提升优化冶炼建材业;充分利用西宁市开展的各项经贸洽谈活动宣传湟源,提高县域人气,推出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湟源县建设成为西宁市特色物流中心,成为西宁市物流链上的一个环节。
   从战略高度进行产业发展定位,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属三县应进一步理顺产业发展思路,构筑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在基础产业的选择上,将农牧业、交通通信、能源等作为基础产业,放在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加以发展和巩固;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确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工及建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提高产业关联度。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三大支柱产业——高原旅游业、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业和医药工业;传统产业如煤炭工业、食品加工业、民族纺织工业等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亦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大力强化产业集群,促进集群经济和园区经济新的发展。
  第一,三县应瞄准特色方向,奠定集群经济的产业基础,要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强化经济区域观念。要使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中小企业不断集聚到工业园区,形成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二,延长产业链,培养西宁市县域产业集群。
  一是冶金工业,加快电解铝、电解镁等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依托省内资源,承接铜、铅、镁、钼、锑等金属产业链,进一步拓宽载能有色工业产业范围,发挥电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相结合的增值效益,形成以铝为龙头,其他有色金屑多元共存的有色金属产业体系,并积极开发铜矿产资源,培育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铜加工产品;“十一五’’期间还应以有色金属电解为核心,配套开展下游产品加工业,以高级铝板带材熔压生产线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合金板锭、电子铝箔、亲水铝箔、大型铝型材,生产高档铝箔及铝箔彩印材料,铝型复合材料,使产品产业链向食品包装、装饰材料方向延伸。
  二是能源基础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可充分利用湟源县丰富的水力资源,梯度开发小水电,促进水电业的发展;其次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走集约型发展电力工业之路。争取到“十一五’’期末,西宁市县域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建成全省最大的火电基地,带动相关县域产业的发展,同时湟源县工业用电、民用电争取在“十一五”期末实现全面自给和对外销售。
  三是建材工业。“十一五”期间应积极扩大省内市场份额和拓展周边省份市场,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工程订货;依托大通现有的生产设备和石灰岩矿,择机扩大水泥产能,适应高层建筑市场需要,大力发展加气混凝土产业,提高工业粉煤灰的利用率,减轻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开发新型墙体、环保节能、施工便捷等新型建材,把握青藏铁路格拉段“十一五”初期通车的机遇,拓展西藏市场,支持边疆建设。
  四是高原生物资源的保护、种养与加工增值相结合,以中藏药、绿色食品、生物制品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筑该产业链,一是要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抓好优质生产和种植基地。二是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三是加快发展医药工业,逐步建成较大的中藏药生产和加工基地。
  五是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食、宿、行、娱及购等相结合的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塔尔寺藏传佛教圣地、日月山景区、大通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土家民族风情园等景点开发与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旅游景点在全国的知名度。
  第三,依托园区载体,促进同类企业的地理集中。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园区布局,把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根据县域产业定位,把主导产业分解到各个工业园区。二要形成富有特色的招商格局,项目选择要突出“专”字。三要形成配套完善的外部支撑系统,建设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和生活区块,加强交通、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配套建设。
  第四,加大推动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一是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援助。二是优化服务,营造一流的发展氛围。
  第五,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突出西宁市县域资源特色,积极开发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资源;突出以气候为条件的冷凉特色,大力发展食用菌、球茎类花卉及农作物种子等产业;突出以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特色,促进各种绿色食品的开发。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环节应用先进技术,搞好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造就,使一批园区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知识的农牧民技术骨干及农牧民企业家脱颖而大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内源性与外源性经济同步发展。加强“东引外联”,扩大民间投资。西宁市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通过品牌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品牌经济发展进程。进一步强化西宁市县域资源独特品质的宣传,突出绿色和特色的青藏高原资源品牌。把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塑造具有鲜明青藏高原文化特色的产品形象,提高特色产品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品牌经济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形象,让品牌引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崛起。
  实施基础平台提升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平台。
  第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要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工作是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的关键,因此要切实加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不断提高社会投资比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利用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同时加大对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城镇供水、农村沼气和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第二,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推行“一厅式办公”,实行一门受理、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整顿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塑造诚信形象,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把吸引、使用和稳定人才结合起来,采取项目吸引、弹性选聘等灵活政策,引进更多人才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第三,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坚持人工植树造林与自然恢复并重,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继续封山禁牧,全面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任务,抓好政策兑现。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淤地坝,搞好草场围栏,发展后续产业,安排好农民的生产生活。切实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打好绿色牌。
  五、”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
  (一)因地制宜调整农牧业结构业主导产业。确立并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第一,大力开发特色种植业。“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农业发展要面向市场,着力培育豆类、油类、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花卉等六大主导产品,形成区域性的生产基地,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减轻高效经济作物与基本口粮田争地的矛盾。蚕豆生产要瞄准国际市场,注重克服品种退化混杂的问题,积极选育和推广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品种。豌豆应突出加工菜用和大粒豆品种。今后几年要积极发展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制种基地,形成产业。同时把制种与推广结合起来,扩大面积,增加产量。以无公害蔬菜为重点,加大反季节蔬菜生产力度,增加适销品种,提高品质。加快藏茵陈、大黄、贝母、麻黄等中藏药资源的开发,努力把县域建成较大的中藏药材生产基地。花卉生产要积极开发球根类、蕨根类和草本类产品,尽快形成花卉产业带。
  第二,突出农畜业。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利用充裕的作物秸秆和粮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畜牧业服务体系,培育各具特色、规模和优势的养殖户,发展壮大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把环山带建成牛羊养殖育肥贩运基地,把川水地区建成生猪养殖基地,把城郊地区建成奶牛养殖、特种养殖基地,不断扩大“西繁东育”以及家庭养殖规模,推进畜重改良、草场改良。在此基础上,要优化畜牧业防疫体系,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政府积极扶持的同时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相应的政策资金。
  第三,加快开发经济林木。要把沙棘资源的开发作为经济林木开发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大通县的沙棘资源。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在适宜沙棘种植的地方大力发展沙棘林,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枸杞、花椒、杂果等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也要向规模化种植发展。
  第四,面向城市,建设好城郊经济。湟中、湟源、大通川水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经济作物带,应发展花卉,特种畜禽养殖,建立高原特色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新鲜食品的绿色农业,积极拓展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健康产业,大力探索为市民家庭在外用餐而设立的盒饭、熟食、配菜、餐饮等外食产业。
  (二)发挥比较优势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布局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
  第一,三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三县的浅脑山地区为主的良种肉牛羊产业带;二是以沿湟水的川水地区,营造奶牛产业带;三是以三县的养猪村镇为主营造瘦肉型猪产业带。围绕产品产业带建设,应形成良种繁育、杂交配种、疫病防治、无公害饲养等配套能力,并发展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和加工产业。
  第二,七个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1)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湟中、湟源、大通川水地区应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争取到规划期末,总面积达18万亩(其中湟中8万亩,湟源2万亩,大通8万亩)。在沿湟河谷地集中布局,发展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和蔬菜大棚,并通过提高设施水平实现“蔬菜上山”,努力拓展蔬菜产业的发展空间,扩大蔬菜生菜生产规模,在满足城市自身消费需要的基础上,实现蔬菜的东西双向出省;配合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建设,在大通长宁、桥头,湟中西纳川,湟源大华等蔬菜集中生产区新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站,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规范组织生产。
  (2)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在湟中(田家寨、李家山)、湟源(大华、申中、城郊、多巴)、大通(景阳、多林、东峡)三县建设优质杂交油菜生产基地。在湟水地的川水地区为主发展甘蓝型优质油菜,脑山地区以优质白菜型油菜、特早熟甘蓝型油菜为主。为配合油菜的加工,应在湟中、大通等地建设规模较大的油莱加工基地。并在湟中、大通等地建立杂交油菜北繁试种基地。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在区县域范围内普遍推广优质油菜种和实现基地面积30万亩。
  (3)优质蚕豆基地:在湟中(拦隆口、鲁沙尔),湟源(申中、和平),大通(景阳、塔尔、新庄)等20多个乡镇建立优质蚕豆生产基地,并在规划期末实现优质蚕豆基地面积20万亩。在县域的高位水浇地建设优质蚕豆出口基地,井逐步构建外销创汇基地。在“十一五”期间,以湟中县为重点建设优质蚕豆种子繁育基地。
  (4)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以及种薯基地:“十一五”期间,逐步在大通(桦林、青林),湟中(大源、李家山)等20多个乡镇建设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20万亩,重点建设浅山地区优质马铃薯种植区,脑山地区发展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建立高原种薯基地。
  (5)花卉苗木基地:在三县川水地区,发展冷凉性花卉切鲜花和球茎繁育基地2万亩。在大通长宁、后子河建设2000亩优质苗木生产基地。
  (6)中药材生产基地:根据脑山地区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一些优势明显的中藏药品种种植,并结合三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末达到专业种植面积15万亩。
  (7)优质饲草基地:结合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在浅脑山区建立较大规模的优质饲料草种植基地。形成衣燕麦、剪豆为主的一年生的豆科、禾本科饲料种植基地,并发展加工性能好的紫花苜蓿、红豆草、披碱草等多年优质材料草生产基地。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一是肉类加工产业——以大通县为重点布局:开发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开发牛羊血、头蹄、尾、内脏等深加工制品及系列生物制药原料等深加工制品;二是皮革加工业——以大通北川经济带为布局重点:以发展制革工业为重点,带动制鞋、制衣、制件、沙发、汽车座椅、皮革化工、皮革机械以及畜牧业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的配套发展。三是工艺美术品业:以湟中县为布局重点,重点发展藏毯加工业和旅游纪念品生产业。利用西宁大白毛的原料优势,提高藏毯的工艺水平和加工质量,增加花色,扩大出口,大力发展补偿贸易。积极利用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玉石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加工业,井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四)加快实施“强龙建设'工程,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积极培育畜产、豆薯、中藏药材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形式,解决企业资金制约问题。除了要大力扶持现有企业、中介组织、专业经济组织外,还要充分发挥县乡涉农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引导供销社、良种场、畜牧场、粮油公司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一是要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内引外联,联合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集团的合作,争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同时,采取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方式联合县域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联合发展的路子。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五)积极扶持、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在“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应在马铃薯、油菜籽、蔬菜、花卉、种藏药、牛羊以及皮张贩运方面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加强巩固现有协会。
  另外,还需着力培养经纪人队伍。湟源县应保持和发扬自古以来的贸易传统,构建营销能手队伍,走出青海,在全国各地推销高原优质牛羊肉,推广高原健康食品牌,为发展大规模的畜牧圈养业做好市场铺垫。
  (六)逐步完善内部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市场主体。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要健全约束机制和调节机制。
  (七)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
  要强化科技培训,在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i力度的同时,强化基地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创业技能。抓好技术推广示范,围绕重点产业,加强高新技术、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发展新型(农村)工业化。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力量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湟中县应在“十五”的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壮大特色产业:(1)硅酸盐水泥,在现有的生产线基础上,扩建改良生产线,提高水泥产量,努力提高水泥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开发高标号的水泥产品系列,占居高端市场,建成优质水泥生产基地;(2)铝业和碳化硅业,“十一五”期间应加大投入,多方筹资,积极引进新兴的冶炼科技,使产品的成本优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上来,使冶炼业能够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化对初级、中间产品的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推动不同冶炼工业体系间原料、产品、废弃物、排放物的回收和相互利用,构建循环产业链。(3)藏毯业等轻工业,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新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订单业,建立营销队伍,扩大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占有面,实施创汇战略,加快对关键工艺的技术改造,努力使藏毯加工业成为县域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的优势产业,成为宣传湟中县的一张名片。围绕塔尔寺及周边景点的开发,发展壮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铜及民间刺绣品加工等旅游纪念晶的开发生产;(4)造酒业等食品制造业,充分发挥作为江河源头的绿色优势,以多巴、拦隆口、李家山、总寨、上新庄、田家寨等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为重点,加快培育酒业、矿泉水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化进程。(5)能源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大对湟水河水能的利用,梯度建设水电站。
  在“十一五”期间,湟源县应积极调整工业结构,走支柱产业专业化道路,做到工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经营状况良好,前景明朗的企业成为产业中流砥柱,限制产品供过于求的行业内企业数量,对于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容易进入的产业进行政策门槛的提升,以实现有限的资金配置效应最大化。在加快支柱产业培育的过程中,湟源县更应该注重产品的品牌培育;在水电工业方面,湟源县应在“十一五”期间梯度开发湟水河、药水河的小水电,以数量的扩张逐步使水电工业成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十五”以来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而使工业企业的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并改善配套的输变电装置,减少电网的输电压力。
  大通县在“十一五”期间仍应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力量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名牌产品。“十一五’’期间,大通县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以下五大产业上:一是以电解铝、硅铁、碳化硅为代表的冶金行业;二是以水泥及其制品、新型墙体材料为代表的建材行业;三是以氯酸盐为代表的化工行业;四是以火电为代表的电力行业;五是以精炼油、皮革、肉制品为代表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加大对传统工业的调整。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及与国外企业合资等途径,提高传统工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小制革、小酒厂及环保不能达标的造纸等企业尽快依法予以取缔o
  (二)继续实施骨干膨胀战略,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实行企业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重视产品质量、商标和品牌建设,对地区形象进行市场策划宣传,提高县域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对列入县域40强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努力在电力、冶炼、建材等行业培植三至五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集团。
  (三)抓好园区建设,增强县域整体工业实力。
  第一,北川经济带的建设。
  北川经济带在“十一五”期间,应顺应国家投资总量和投资方向的调整,把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移到依靠工业经济的大发展、高产出的新型增长模式上来,争取在“十一五”期末把北川工业带建设成为全国电解铝和铝加工基地,全省火力发电,水泥制造、生物科技、医药工业基地,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十一五”期间,北川经济带应着力解决制约北川经济带的电力供应问题,铁路运能问题,开发资源要朝纵深方向发展;利用北川经济带自身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聚集现状,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一批大公司投身县域农产品的加工,并引导县屑工业逐步进驻北川工业带,与驻县大企业开展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逐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人中小企业工作,改变县强民不富的状况。增强煤一电、气一电、电一铝、电一化等产业链,引导黄河下游水电资源、柴达木盐湖资源、海西石油天然气、高原可再生利用生物资源与北川经济带相结合。
  第二,甘河工业园的建设。
  甘河工业园区在“十一五”期间应着力做好规划工作,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修建中小型的污水垃圾处理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应提高公路等级和扩大直线辐射范围,对于横穿甘河工业园区的县城鲁沙尔至多巴道路要按一级油路拓宽改建,扩大县城至甘河工业园区的天然气管线容量。
  “十一五”期间,湟中县应结合西宁市举行的各种节会,在市内王牌景区开设湟中展区,大力招商引资,以优势资源和园内重点项目以及相关的政策进行集中的推介和宣传。
  “十一五”期间,甘河工业园区在产业的选择上应该立足于重化工业,同时衍生和孵化一批下游新型生产企业及产品。在继续巩固铝业发展的基础上,拓宽有色金属冶炼范围,与北川工业带展开错位竞争,发展电解锌、铅的冶炼业。利用青海省内丰富的盐湖资源和油气资源,大力发展适合西部草原以及黄土高原的化肥工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依托柴达木盐化工资源对湟中县的辐射,积极谋求开发镁、锂、钾、钠等项目,并作好生产体系间的相互利用,相互吸附,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大华工业园的建设。
  大华工业园在“十一五”期间可定位为:发展轻工产品,中藏药材加工以及冶炼、建材工业,成为湟源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园。工业园内产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对现有冶炼产业应加以调整、调优,对于一些规模小的冶炼业应走兼并之路。重点发展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轻工业产品,逐步占据直接面向人民生活的轻工业产品市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以轻工业包围城市之路,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中藏药加工发展特色系列产品和发展小型副食品企业。
  (四)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
  政府推动和推广信息化,发展和推广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网络,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建设。同时,引导和支持企业抓好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产业和行业,特别是支柱和优势产业中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造。要组织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到企业信息化搞得好的地方去考察参观,开阔眼界。对水电、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中藏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应在人才、土地、资金上给予支持,并在上述产业中分别选择一至两家企业进行信息化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采取举办企业上网宣传活动、组织产品网上博览会等有效办法,推进企业上网,并从一般的上网到设网页、建网站,借助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和引进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以转变观念为突破点,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应强调发展小城镇,但不能忽视繁荣农村,因此应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
  (二)以打造产业为支撑点,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要改变目前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局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
  第一,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应大力调整流通产业结构,结合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以湟源县为端口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批零贸易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推广连锁经营,提升传统商业,构筑新型的商品流通体制和适应对外开放的大贸易格局。
  首先,充分利用围绕西宁市的地域优势,实施城郊经济战略,完善市场体系。利用西宁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县域范围内的连锁经营网点建设,发展新型业态,逐步形成以西宁城区为中心,以县域为外围的商贸经济圈,加快城乡结合。抓好辐射面广的大型综合市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统一布局,集中配置,对仓储、配送等环节进行精心安排;其次,结合农村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大力培育县域专业化特色市场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再次,突出特色加强集贸市场建设,为进一步开发农区资源奠定基础,形成双向流通,多元流通的商贸格局,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档次。要加强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争取到“十一37'期末较有规模的商贸流通企业实现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后,进一步发展各种便民商店、维修店、洗烫点、家政服务等业种,建立一些小型的便民连锁超市,形成居民区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井带动就业的增加。
  第二,构建协同的旅游服务网络。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城旅游业应沿交通干线进行旅游带建设。就湟中县来说,围绕构建青藏高原旅游观光大县和“中国夏都”重点景区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塔尔寺4a级旅游景点的品牌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高原和民族特色,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参与开发旅游建设,延长旅游经济产业链,着力解决旅游“空心化”问题。要以塔尔寺为中心,以群加、多巴、上五庄三个旅游区为南北两翼,沿109国道设计塔尔寺——多巴——青海湖和以宁果省道设计塔尔寺——上新庄——群加——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条黄金旅游线,构筑“四点两线”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框架。这两条旅游带纵横湟中县南北,随着旅游资源点线开发的结合,可逐步带动沿线农村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必将成为西宁市县域“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城郊休闲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人现代旅游大潮之中,并通过规范农村旅游市场,提升农村旅游业品味,使县域旅游逐步在面上有新的拓展,并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十一五”期间,湟源县应以区域交通优势为切入点,实施“一心三片三线”旅游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及关联产业。“一心”就是以一批历史文化遗迹为主的游览区为依托的县城古文化旅游接待中心;“三片”就是以日月山、牛牵滩草原为主,建设综合性草原风情游览区;“三线”就是西石峡自然风光游览带,药水峡综合性游览景观带和巴燕峡历史文化遗迹景观带。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一并带动湟源民间手工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城关镇集餐饮、旅游、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茶马互市一条街;通过经营权的转让进一步加快对日月山景点的扩建步伐;在西湟公路和315国道交汇处建设一个反映历史、地域特征和人文景观等内容的海藏咽喉主题广场,并依托赞普林卡、腾龙市场、湟源大酒店等建设一处集旅游、小商品批零、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市场;在纳隆口以东、消防队以西的315国道边建设以牛羊屠宰、农畜产品交易为主的丹葛尔交易市场。
  大通县“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应规划好旅游业格局,一是以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以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娘娘山风景区和东峡风景区为两翼,重点开发建设国家森林公园鹞于沟景区、察罕河景区和老爷山风景区、娘娘山人文生态旅游区;二是以南丝绸之路(227国道、宁大铁路)为黄金旅游主干线,开辟大通县城关镇——西海原子城——金银滩——青海湖沙岛和老爷山——互助旅游故土园的生态旅游专线,丰富线路内涵,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适时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民族工艺晶;三是努力建成五大旅游区:东部森林生态景观及宗教朝觐旅游区、西部高原草甸牧场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区、南部古文化旅游区、北部高原野生动物观赏旅游区、中部自然风光旅游区。大通县在“十一五”期间,应充分利用其县域经济实力,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旅游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政策上应扶持新的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
  (三)调整乡镇民营企业发展方向,促进城乡工业一体化。
  县域乡镇企业要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培养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第三产业的开发;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和宗教纪念产品。要在税收、信贷、市场准人、培训等方面对农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扶持,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引导乡镇企业向重点小城镇合理集聚。
  (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发挥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根据西宁市贫困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产品比较优势,扶持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连片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要大力发展种养业。要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二是集中力量,盘活资产与重点开发并举,构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资源型工业体系,发展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从中寻找经济起飞的突破口。三是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加大劳务输出,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十一五”期间,三县应在总结劳务输出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劳务输出的新方式。要根据贫困地区资源、技术资金缺乏和劳动力富余的实际,广辟渠道,多方寻找劳务合作项目,同时大力开展劳务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除了传统的劳务输出之外,还可结合县域造林技术经验,构建专业造林队伍,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招揽造林项目,开辟新的劳务输出空间。另外,要继续分层次,分工种继续推进农民培训的“阳光工程”强化对农村劳动力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就业面。“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应以建立劳务输出协作点和驻省外劳务输出工作服务站为重点,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点,从考察务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就业岗位,安排务工人员生活、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规范有序的开展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第三,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和移民搬迁工作。
  一是要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工作。二是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按照自愿原则,把贫困农牧民从生存条件恶劣、农牧业资源稀缺的地区迁到生存条件相对较好,农牧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还要适当扩大搬迁规模,相应提高补偿标准,保证贫困农牧民既有能力搬迁,又可在迁入地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积极探索“教育移民”模式。
  第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草原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问题的基础上,“十一五”末,使贫困地区绝大多数行政村通邮、通路、通电、通电话,并做到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所。同时,采取政府投入、集体筹集和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贫困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彻底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
  第五,以帮扶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省、市政府要通过财政扶持、部门倾斜、社会捐助等办法,多渠道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有关对口扶贫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努力提高帮扶效果。在实施帮扶工作中,贫田地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投入与市场配置、直接扶持与间接带动、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认真做好扶贫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要抓住中央和省直帮扶的契机,加大县、乡部门和干部定点扶贫的力度,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认真解决好发展思路、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发展战略,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速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和智力支持。
  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构建良好交通网线。
  湟中县在“十一五”期间要认真搞好县城及多巴镇规划修编工作,完成甘河滩镇及工业区发展规划并切实执行;重点抓好县城及塔尔寺小流域治理、甘河工业区道路排水、废渣以及污水处理,庄隆路改扩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多巴镇排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建设项目;在交通道路建设上,构建“两纵三横”公路体系,改造提升县乡道路等级,重点建设多巴羊圈至西宁小桥、多巴丹麻寺至拦隆口民联、汉东至下马、鲁沙尔至李家1山、徐家寨至上新庄、丹麻至尕院等23条公路网络476公里,其中新建等级油路3条 95公里,改扩建等级公路20条381公里,40%以上的村级道路实现硬化、绿化。
  大通县在“十一五”期间,县城重点建设集中供热、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垃圾填埋处理场、园林片区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绿化和亮化,加快园林片区等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在交通网线建设上,加快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提高公路等级,重点建设桥阴公路、桦塔公路、城阳公路等县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四纵三横”的以现成为中心,各乡镇为结点的公路网络。
  湟源县在“十一五”期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建设湟水河以南城区主干道、东风路及跨湟水河、药水河桥梁、火车站路改扩建,滨河路、交通路改扩建工程、城北大街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城镇给排水管网扩建及第二水源建设、老城区改造工程、城市天然气工程等,增强城市的载体服务功能;在道路建设上,建设县乡公路,实现县乡道路全面黑化,乡村道路等级化,主要建设城拉公路、卡前公路、日寺公路、扎巴公路等。
  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以激活城市土地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立土地收储中心,走“以地兴城,以地养城”的路子。要对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权进行公开拍卖,多方位、多渠道吸引城市建设资金。如,将主要街道保洁权、公交线路有偿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推向市场,从而有效盘活城市资源,带动城市发展。
  (二)抓住联动的龙头企业,促进城镇的产业升级。
  在农村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上,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弱化城镇的农业功能,提高整体效益;二是要在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选择上,强调资源禀赋与市场比较优势相结合,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前向、后向、旁向效应,吸引一大批相关企业集中生产,强化城镇农业与工业的关联度,发挥小城镇工业的潜在优势;三是要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各种为工业生产和居民服务的新型服务行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湟中县:一是鲁沙尔镇:以发展旅游、商贸为主,利用良好的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建成集会议、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省会卫星,逐步扩大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规划布局采用组团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模式,发展有机组团;二是多巴镇:依托多巴国家级高源训练基地,建立青海省体育中心、设立国家和民间汽车、摩托车和攀岩探险等参与性强的赛事,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比赛。合理安排城镇用地,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功能区”的城镇布局形态,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用品制造业;三是甘河滩镇:依托甘河工业园区,发展金属加工业等高耗能工业,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有色金属原料和加工的重要集散地,在“十一五”期间建成高原一级卫星城镇。
  湟源县:大力发展县城城关镇,培育县城职能,引导人口、产业和资金向县城集中,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使城关镇成为国道109和315交通经济发展带上的物流节点;搞好重点集镇规划,把大华集镇建设成为工业主导型城镇,日月集镇为旅游业及畜产品交易集镇,和平集镇为餐饮服务和城郊观光农业为主的城镇,巴燕集镇发展畜产品交易。
  大通县:“十一五”期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个城镇不同的地理特点以及区位优势,综合分析各个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坚持“三点一线”的经济发展思路,以桥头镇为中心,城关、长宁为两翼,依托桥头镇现有的建成区,建成以宁张公路为基本骨架,以北川河两岸为两带,轴带结合,建成工业型城镇,以东峡为中心的旅游生态城镇,以桥头、城关为中心的商贸型城镇,大力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
  (四)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凋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一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城镇土地使用制度。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三是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降低农村居民的进城成本。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五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
  (五)加强村镇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十一五”时期要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大力推进农村住宅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节约用地村镇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优化整合、限制零星分散建房和节能、保温效果较差的土木结构房建设。在人均耕地较少,有一定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地区,要加强农村统筹规划,开展农村住宅示范化工程建设,推广日照、保温、节能和民族特色突出的砖混结构标准户型和小面积住宅院。在国家加大农村供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配套建设投资和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机遇,结合小城镇建设,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好、收入稳定、地理位置优越的行政村,探索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新农村试点,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
  六、“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
  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要树立全面的统筹观;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此要深化理论研究和学习,搞好舆论宣传,抓好典型引路。
  (二)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县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安排的资金重点补助到县乡。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上缴省级部分重点用于县土地开发利用。提高省、市专项资金用于县的比例,县财力主要用于保工资、保教育、保救灾,不再投入经营性项目。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工商部门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按一定比例投资用于县(市)的市场建设。逐步减少县乡财政体制性上交,逐步减少向县乡的政策性筹集资金。另外要严格财政收支管理,节约支出,开发替代财源。建立财源建设激励机制,给予与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挂钩的奖励补助;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县给予收入上台阶奖励。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严格县乡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控制财政供给人员增长。认真清理核实债务,严格控制新增负债,逐步化解县乡债务风险。建立县乡行政首长专项审计制度,对任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进入和政府债务进行年度审计,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
  (三)创新思路,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
  第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民营化。
  政府要继续制定和完善鼓励发展个体、私营、“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向第一、二产业发展,依托本县资源,开发资源,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到个体、私营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光靠优惠政策还不行,要想办法以情留人,以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吸引投资者。
  第二,不断创造宽松和谐的经济民营化环境。
  一是建立稳定的行政环境;二是建立诚信环境;三是建立安全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五是建立公共服务环境;六是营造拼搏创业环境。
  (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强化地方金融功能。
  第一,要理顺县域金融体系,强化地方金融功能。要加强对企业和社会的诚信教育,强化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协助金融部门落实好金融债权,坚决防止各种形式的逃废债行为。积极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全省基层信用社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抓好县联社一级法人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
  第二,要改进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做好乡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逐步建立农村金融安全区。建设良好信用环境,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
  第三,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资金60%以上应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及农副产品加工相关产业的信贷投入。积极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提供以增加信贷投入为主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改进授权授信管理,积极开展贷款营销,建立信贷客户责任制,落实对口服务县域中小企业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考核奖罚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基层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创新信贷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索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路子。积极推行票据融资,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探索开办股权质押、人寿保险单质押贷款,允许县域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的应收款作为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
  (五)坚持体制创新,不断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硬”环境。
  第一,改进建设用地管理,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设用地审批要与建设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相一致,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费用。将县供地权限分别放宽到2公顷,可以先供地,每半年上报备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在继续执行由县收取 50%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市收取的20%部分重点支持县按规定用途使用。对中心镇等重点城镇建设用地,在计划指标分配时优先安排,重点倾斜。对利用存量土地的新建扩建项目、高科技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特事特办,简化手续,保证用地;改革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定期公布地价制度,以土地一级市场的规范运作为突破口,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建设用地办理过程中的各种管理及中介费用按低限收取。
  第二,放宽工商准入条件,放宽市场准人领域。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进入的行业和经营项目,都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和经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申请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公司可试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降低企业冠省名条件,设立企业法人申请冠省名,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1000万元降为200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省著名商标持有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注册资本达到 100万元,可申请冠省名。放宽申请企业集团登记条件,申请冠市、县名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5000万元降为1000万元,集团合并注册资本由1亿元降为3000万元。对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连续三年未受到行政机关处罚的企业,经申请和有关机关批准,可享受企业有关年检(审)免检 (审)。加快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方式改革,将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严格界定并尽量减少先审批后发照的项目。实行后置审批方式改革,积极推行现场审批、现场年检等方式。支持农副土特产品注册商标,引导已形成产业规模、知名度较高、特色鲜明的原产地产品申办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培育发展县域品牌。
  第三,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技术进步。增加政府对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利用市财政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县一级建设技术在市内领先的示范项目。利用市级技改专项资金,采取贴息方式,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享受技术改造的各种政策扶持方面,应做到一视同仁。
  (六)促进管理创新,大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
  第一,加快简政放权,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要赋予县乡和企业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市里除对国债项目、市级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跨地区、跨领域、战略性资源开发、关系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继续实行审查批准制外,其它项目不再审批。对建设性项目、技改项目和外资项目的审批权,凡市下放给县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扩大开展企业设立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的试点。
  第二,简化手续,实行“—·站式”服务。积极推广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投标中心、投诉中心和财政核算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
  (七)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领导。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
  第一,上下一致,形成发展县域经济的整体合力。市党政领导都要建立县域经济联系点,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主要精力为壮大县域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提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二,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解决一些地方征占耕地中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好农民的长远利益。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调整粮食补贴方式,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对农民进行补贴。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乡村债务问题,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推广和完善村级财务乡镇管理的模式。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三,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县、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深化县、乡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实行零增长,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列为考核考评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并将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按年度定期向社会公布。
  (八)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以保证县域规划的顺利正常实施。
  第一,确定合理的责任目标。县域经济规划涉及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针对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确定县党政领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目标,井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发展需要作动态调整。“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目标主要包括:gdp增长率,农民纯收人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这样几个方面。
  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针对县域经济的特点,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定量监测结果为客观评价责任目标实现程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评价,要求考核组成员结合平时掌握和调研的情况,根据责任制目标,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进行定性评价。
  第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考核过程中,要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履行目标责任制情况好的县域进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在下次考核时认真检查改进情况。考核的相关材料和结果由组织部门归档,作为综合评价县领导于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以此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3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