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十一五”(2006―2010年)信息化专项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8-09 生效日期: 2007-08-09
发布部门: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宜府办发[2007]6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属及以上企事业单位:
  《宜宾市“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2006―201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OO七年八月九日

宜宾市“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宜宾市"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2006-2010年)

  为全面加强全市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特制定《宜宾市"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信息化发展、统筹信息化工作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电信光缆4000余千米,电缆总长度5000余千米,光纤传输网覆盖全市98%的区县城区和80%的乡镇,互联网用户达到99,676户,宽带用户达69,700户,中心城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5%,基本满足了我市社会各界对通信线路的需求。建成广播电视传输主干光缆环网,光纤敷设总长度15635多芯公里,98%覆盖至乡、镇,出口总容量2.5G,骨干核心交换能力128G,有线电视节目数达88套(数字43套,模拟45套),电视用户30万户以上。
  (二)电子政务建设初见成效。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顺利,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网络已覆盖到市、区县和乡镇三级,电子政务外网整合了现有分散的外网网络,已与10个区县和市级大部分部门实现了互联。党政公文网上交换系统、政府部门电子邮件系统、政府网上采购系统、网上招商系统、政府系统政务信息交换系统、网上听证、"12345市民热线"等相继建成开通并投入运行;空间地理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完成"数字宜宾"工程中的示范系统建设;"中国?宜宾"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人才培训工作全面展开。
  (三)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计算机辅助教育蓬勃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了电子汇兑计算机联网和票据清算自动化;税务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会计的核算、稽查、发票管理、与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公安、审计、人事、海关、财政、社保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先后建成了西南人才网、科技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教育信息网等专业网络。
  (四)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综合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城市信息化;承担信息化项目资金、编制的审核,监管网络网站建设和运行;负责信息产业发展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资源配置重复、低效运营。
  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导致网络闭环链接;各网络运营商相对封闭运营,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垄断、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二)数据资源割据,存在"信息孤岛"。
  异构网络间同城互联互通困难,存在资源分割和资源垄断现象,信息标准体系不统一、信息交互渠道不畅,资源整合难度较大;信息资源开发严重滞后,中心城市的信息集散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三)安全设施和管理滞后,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网络监控和防范措施。
  (四)信息咨询业薄弱,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现有的信息咨询业规模小,市场定位不准确,咨询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手段落后,咨询项目付诸实施的能力差,处理大型项目的能力不足。
  (五)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技术知识普及程度不高。
  信息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级信息人才、复合型人才、软件人才、IC设计人才和技工短缺,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不高。
  (六)信息产业发育不健全。
  信息制造业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软件开发业技术力量薄弱;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尚无明显突破,缺乏实力雄厚的信息化引导机构;信息技术的研制及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大气候。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精神,立足宜宾实际,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重点扶持、适当超前的原则,努力推广信息技术,抓好资源整合,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深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培育我市信息产业,拓展信息服务业。
  (二)发展总目标。
  到2010年,"数字宜宾"建设在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化、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数字城市工程与城市信息化、电子农务与农村信息化、电子社区与社区信息化等五大领域得到初步应用,数据共享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和信任体系、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打造川滇黔结合部信息中心和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次区域信息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为建设美好新宜宾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基础物理网络平台。紧密跟踪宽带网络技术、高速互联网技术、Internet2(IPV6)技术、VoIP技术、3G技术、网格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适时实施通信基础网络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具有高速率、智能化、综合性、覆盖广、出口流畅的城域网络通信平台,实现异构网络间互联互通,城域骨干网带宽显著提高,实现宽带覆盖全市90%的乡镇、100%的中心城区和部分行政村,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到户,中心城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的目标。使网络平台能有效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急联动指挥、高清晰视频电视会议、网上办事、市民办事咨询等应用和多终端、全网络接入。加强网络设备配置,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
  2.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数据管理中心、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党政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为"数字宜宾"各项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健全容灾备份系统,逐步形成全市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二)推进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化。
  1.强力推进网站、网络整合。运用网站集群管理模式,整合现有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整合率达到95%以上。按照国家、省信息办的统一部署,分期分批将以"十二金"为代表的独立业务网络整合进电子政务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2.建设政务协同信息系统,实现全市统一的审批协同处理。推进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应用、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社情分析统计预报系统、行政效能考评系统、党政信息查询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建设。
  3.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门户网站,完善"12345市民热线"、"网上听政"、"市民议政"等公共服务系统,加强网上协同和办理工作,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达50%以上,政务信息公开达100%,机关无纸化办公建设得到广泛推进。
  4.完善宏观调控,强化综合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完善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系统和涉农救灾资金监督管理系统建设,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城市综合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推进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1.建设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综合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省、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2.加快企业信息化及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紧紧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交流,精心组织,积极引进,使信息产业实现"零"突破,促使电子元器件、RFID产品及应用系统等技术取得国内优势地位。重点扶持五粮液等优势企业,培育RFID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
  3.加快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努力扩大信息咨询业市场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引入竞争,形成咨询企业自律性机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咨询市场交易行为,强化竞争机制,以形成灵活有序、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咨询市场。建立信息咨询系统,为信息咨询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四)推进数字城市工程与城市信息化。
  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和方法,应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建成全市公共宣传电视系统(公交车管理系统),有效改进我市交通管理、媒体宣传服务手段。建设水、电、气等公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房地产资源、环保、监测、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建成城市综合呼叫服务中心、城市GIS信息管理系统、城市监控与报警系统,为打造"数字宜宾"、"平安宜宾"提供技术支持。
  (五)推进电子农务与农村信息化。
  1.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快"自然村通电话、通电视,行政村通宽带"建设的步伐,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推广"三电合一"视讯终端产品的力度,做好使用培训工作,为各项农村信息系统的开展提供硬件和软件服务。
  2.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农经网"整合进电子政务外网,共享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完成我市农业、林业、计生等涉农部门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公益性农业信息数据库,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政策动态等适用的信息服务,使宜宾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取得成功。建设网上远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及涉农行业相关机构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和各类协会、学会、农民产销合作组织等的作用。
  (六)推进电子社区与社区信息化。
  1.大力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一卡通"主要涉及在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支付和身份认证,能够完成公用事业的预收费、金融、旅游、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快速结算和支付,保证各领域的身份认证和信息存储查询。
  (1)建立"一卡通"管理机制。建立与各利益集团之间没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一卡通"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一卡通"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章程,科学合理分配工程建设、营运成果,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一卡通"运营维护环境。
  (2)建立"一卡通"结算监管机制。由"一卡通"管理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组成"一卡通"结算监管领导小组,利用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平台完成"一卡通"最终的资金结算和资金流转,接受银行监管。
  2.创建"社区服务网与市民呼叫中心"。在现有的"110"、"119"、"120"、"12315"、"12345"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市民呼叫中心,实现呼叫联动,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接入方式,查询到有关生活的各类信息,得到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政策咨询、医疗保健、旅游、餐饮等多方位服务。
  五、信息化保障措施
  (一)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时机成熟时,整合电子政务内网与外网,成立电子政务中心;整合信息产业管理的有关机构,成立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管理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的分管领导(亦称信息主管),建立相应的职能科室或设置专门的信息化工作岗位和完整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宜宾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在重大项目实施中的参谋咨询作用。把信息化工作作为考核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目标考核。
  (二)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信息化建设行为。
  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安全、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制定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普及和深化信息化应用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形成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开发、宣传推广等良性互动的局面;建立市信息化标准查询服务系统,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宣传、贯彻和服务工作。
  (三)优化信息化人才结构,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完善信息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信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持续发展; 加大引进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力度;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人才业务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2.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间相互融合发展产生新的创业机会,衍生新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强信息化普及教育与培训。加强信息化职业教育和面向普通市民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市民的信息化素质;以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升公众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设立信息技术开放培训日,大力倡导社会各种力量免费为市民提供培训。加强信息化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地推进信息化宣传活动。举办城市信息化论坛、信息技术展览会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
  (四)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不断强化安全保障。
  继续坚持"涉密计算机最小化"的原则,坚决杜绝涉密计算机上互联网,把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程度。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强化信息技术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认真落实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安全管理、安全执法等措施,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的活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
  (五)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运行状况、运行效果、发展前景进行评估,提高信息化规划和项目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信息化项目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需求分析、项目审批、采购招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系统测评、运行维护、监督审核、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六)逐步加大信息化投入,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
  1.制定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后盾。每年由信息化管理机构统一集中审核建设项目,财政部门根据总项目概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计划,并设立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上。
  2.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从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信贷、财政、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政策扶持。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政府信息化项目、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启动。鼓励和引导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运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各类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和信息产业进行投资,鼓励多种方式、多种经营,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民间资本步伐,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附件:"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内容

1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全市共享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为应急等应用系统提供准确定位

2

应急信息系统(第一期)

整合现有各级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完善应急相关功能,建立全市应急信息系统

3

城市监控与报警系统

作为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子系统,实现应急报警、统一调度

4

网站集群系统

采用集群技术对我市所有财政供养网站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便民服务

5

党政高清视频会议电视系统

实现党政内部系统会议(省上会议转播、资料存储、现场指挥)

6

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

实现网上文件起草、审签、会签、办理的无纸化

7

射频识别应用系统(RFID)

开发RFID产品,在所需市场进行推广,形成RFID应用产业

8

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社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

9

宜宾公共宣传电视系统

作为应急信息系统传延伸,在应急情况下实现疏导和日常应急知识、科普宣传

10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宜宾县试点工程

以农村村委会为阵地,以“村村通”、“三电合一”产品为载体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信息(气象、农技、市场、劳务)服务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内容

11

煤炭生产监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对煤矿产业的全程监控管理(将煤矿应急管理模块接入应急信息系统)

12

数据管理系统(含远程备份管理系统)

对我市所有系统(应急、公文协同处理等)的数据进行管理(实施远程实时容灾备份)

13

法人单位征信服务系统

加强对企业管理以及对外宣传服务,建设“诚信宜宾”

14

城市综合呼叫服务中心

整合现有的“110”、“120”、“119”、“12315”、“12345”等服务中心,统一纳入应急信息系统的输入、输出平台建设

15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工程

按照“一内一外”的原则推进整合现有网络资源

16

信访信息系统

建立统一信访信息处理平台,提高为民办事效率

17

安全防护系统

包括实现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范、攻击跟踪等功能,保障数据安全

18

数据库系统

完成我市所有数据(人口、地理、法人单位等)的集中存储和处理

19

建立党政网三大平台

物理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保障平台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6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