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1-13 生效日期: 2006-11-13
发布部门: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绍政办发[2006]20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全面实施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是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促进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是规范和指导今后五年绍兴市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国家、浙江省“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绍兴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以“数字绍兴”建设为载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提前完成信息化“十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我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发展较快。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宽带信息网建设稳步推进,已经形成了技术较为先进、数字化程度较高、业务种类较为齐全的信息网络,20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221.39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51线/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43.9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含手机上网用户)达74.66万户。实现“村村通电话”,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宽带”。
  全市已建成连接各县(市、区)的地区性有线电视骨干光缆环网。骨干网以SDH(2.5G)连接全省二级光缆网,直至上连全国一级光缆网。市本级网络采用先进的IP+ATM技术,具有开展多种业务的技术优势和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有线数字电视平台已经建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111.55万户,已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45万户。全市90%以上农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在市区及部分县(市)对信息管网实施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集约化建设。通过集约化建设,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建设资源,信息化建设更加务实有序。
  2.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通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在轻纺、机械、化工、建筑、服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了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重点城市称号,涌现了一批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示范企业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企业,建立了依托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的信息服务平台和ASP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了电子商务融入和应用。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实施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农村信息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建成以市级农业信息平台为核心,包括县级信息中心、乡镇街道信息工作站和村级信息工作点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了“农业信息镇镇通”,全市配有农村信息员2500名,其中有850名农村信息员通过农业部认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得到有效应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3.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至2005年末,我市实施建设“数字绍兴”重点工程39项,其中五项被列为省“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涵盖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社区信息化、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领域,促进了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一大批便民系统的建成和使用,如政府门户网站、公安网上户口迁移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市直医保互联系统、农产品安全信息查询系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信息系统等等,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二是政府部门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等助推工程为载体,重点推进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是数字电视、数字工商、数字国土、数字水利、数字城建、数字医院、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一批数字化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品位;四是农村科技信息网、农村电子文化站、社区宽带接入、全市乡以上学校的校校通等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4.信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近几年我市的信息产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规模及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至2005年底,一家企业进入2005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三十强企业;一家企业入围2005浙江省软件业十强企业;二家企业获2005年(第18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称号。在集成电路、显示器材、光电和电声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绍兴经济开发区省级信息产业特色园区从2000年开始创建以来,基本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发光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和真空荧光显示屏等为特色的产业基地,被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命名为“浙江省信息产业特色园区”。
  5.区域信息化工作积极展开
  绍兴县作为首批省信息化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县“信息高速公路”,核心骨干网络覆盖全县19个镇(街道)、92个县级部门,接入骨干网遍及各个行政村; CAD/CIMS应用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唯一的CAD应用示范地区和全国纺织行业CAD应用示范县;建成了绍兴纺织业ASP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了纺织业综合竞争力;依托“中国轻纺城”,“全球纺织网”发展成纺织业知名信息服务平台,市场电子化初步实现。嵊州市作为省信息化试点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颇具特色,被农业部列入了“全国首批、浙江省独家”的县级农村经济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试点城市,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实现“乡乡通”;此外,电子政务、电子警察、社保信息、计生信息、三防及水利信息等系统开始广泛应用,并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诸暨市根据区域块状经济发达的特点,指导协调行业协会,建立了以块状经济为特色的专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当地经济;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建成了诸暨教学城域网,教学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推进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上虞市、新昌县根据本地实际,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6.信息化推进体制基本建立
  市级及各县(市、区)已普遍设立了信息化推进的领导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信息化工作部门职能不断强化,推进手段更加务实有效,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我市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我市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一是由于体制等原因,造成信息化推进纵强横弱、条块分割、信息封锁等现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二是信息化人才总量与结构不适应绍兴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尤其缺乏;三是认识不统一,工作不平衡,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落差”;四是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度偏弱;五是农村信息化相对落后,城乡“数字鸿沟”有扩大的趋势;六是信息安全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信息化呈方兴未艾之势。信息化加速了产业升级,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全球范围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高期望和过度投资导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市场和投资出现萎缩,全球信息产业进入了一段调整期,但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仍然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信息化发展更加理性和务实有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更加紧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作用更加明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和提高,种种迹象表明,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作用日益显现。
  从国内形势看,“十五”以来,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高,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知识产权等管理规范逐步确立,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增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关键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产业。总体上信息化建设呈快速有效的发展趋势。
  我市在促进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土地、能源、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传统的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点,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信息化已在我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经济社会运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今天,绍兴要继续赢得发展的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如何将信息化更有效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 “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的重点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要求,把信息化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立足应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动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根据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鼓励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区域和系统率先发展,扶持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区域和系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强化各方合作,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协调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环境,维护竞争秩序,努力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3.扩大开放,强化创新
  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加大研发和消化吸收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信息产业层次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务实高效,安全可靠
  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形成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发展体系,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信息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企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信息基础设施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完善现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引入和装备,网络的综合利用率、覆盖率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实现“村村通宽带”、“有线电视村村通”。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超过56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7%以上。全市城区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
  ――企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加;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内中小企业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研发工具普及应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集散式控制技术(DCS)、网络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和控制技术广泛采用;9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达100%,网上市场成交额有大幅度增长。
  ――公共领域信息化普及应用日益广泛。电子政务运行体系基本形成,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网上服务比率超过80%;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基本形成;城市规划与管理、社会保障与安全、科教文卫体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城乡信息化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建设城乡“信息网”,使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差距扩大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信息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广大农民步入信息社会创造条件。
  ――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特色明显提升。荧光显示屏、电声器件等产品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半导体器件及光电子、节能照明器具等产品形成错位发展的规模优势;行业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链有较快发展。绍兴信息产业集聚区成为环杭州湾区域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浙江省十大特色信息产业集聚区”之一。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建立起科学的信息化评估体系。信息化交流和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加,全民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产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应用,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推进工业信息化
  加快普及产品研究、开发与设计的信息化,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整合资源,推进建立行业公共产品设计研发平台,逐步应用网络化设计等新产品开发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发展嵌入式技术,推广应用各种嵌入式技术,提高各类产品的信息化程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我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生产装备与过程控制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生产装备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重点推进纺织、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的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深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应用资源管理、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2.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以提高应用能力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方便、实用、有效”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广大农业经济主体特别是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和技术的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3.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等的应用。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虚拟市场和实体市场有机结合。建设和完善电子支付系统,实现金融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等服务领域信息化。
  (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进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1.促进电子商务应用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点推进“网上市场”、行业门户网站和面向消费者的在线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绍兴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大力推进行业门户网站和专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促进行业内有序竞争与合作,提高行业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积极扶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推进面向消费者的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建立并完善企业、消费者在线交易的信用机制,扩大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
  2.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积极推行CA认证,加快电子交易、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等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采取积极措施,整合物流资源,完善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发展一批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规模型的第三方物流,为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提供保障。完善电子商务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研究制定促进金融业与电子商务相关企业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政府投入对企业和社会投入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电子商务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三)务实推进电子政务
  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稳步推进,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善办公业务网与协同办公业务系统,建立起有效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和共享机制,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进一步完善“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及各部门的网站,形成展示绍兴整体形象、政府联系公众、服务公众的窗口和桥梁。在现有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指标体系以及交换体系建设,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到2010年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善协同办公系统并逐步推广应用,实现政务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支持信息等政府主要业务的网上管理,实现内部公文、档案、会议、值班、信息、督查等业务的网上办理。
  2.加大电子政务应用推进力度
  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抓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经济管理、国土资源、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保障等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及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共享利用。加强公文档案、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等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传统载体保存的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加强数字国土建设,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数字国土资源服务。依托门户网站,把政府面向社会公众的业务,尤其是行政许可事项,逐步通过互联网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
  (四)统筹发展城乡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扩大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促进城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1.完善升级城乡信息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升级城乡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光传输网、多媒体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适时引进新技术,大力发展新业务,在继续完善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宽带主干网的同时,加快实施宽带接入和扩容工程,重点建设城乡宽带互联网以及兼容综合业务的接入网。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发展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适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重点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完善有线数字电视平台,大力发展网络增值业务,不断丰富数字电视服务内容,使广大城乡居民更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发展的成果。继续促进通信、计算机、有线电视的“三网融合”,逐步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
  拓展科技信息网络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网上技术市场。不断完善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加快市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丰富网上教育内容。加快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大力推动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文化遗产、体育休闲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充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系统,实现城市的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咨询服务、计量收费等的电子化、网络化,推进电力、交通、市政公用、物业管理等行业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在基本建成“缴费一户通”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应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领域收费(纳税)“一户通”。
  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综合应用平台,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信息应用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与公安、税务等部门的互联互通,争取实现全市城乡统一管理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帐户。
  大力推进“科技强警”建设,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信息通信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信息运行维护平台和相关数据库,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信息数据,扩大数据自动比对功能和范围,提高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着力构建信息体系信息化,积极建设全市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推广CA数字认证,扩大数字证书的应用范围,逐步开展国税、地税、工商、质检、公安、信贷等方面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工作。强化个人信用建设,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络。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成联接县(市、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政务网络和社区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形成内容覆盖科技、教育、医疗、商务、旅游、气象、家政、娱乐等社区服务网,促进社区政府服务、社会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的信息化。
  3.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提升村务公开及村务管理水平,使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加快推进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使农村的水资源、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村地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民信箱”,建立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促进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保障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抓住国际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历史机遇,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1.优先发展核心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支持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着力培育软件骨干企业,着力提高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面向行业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嵌入式软件、信息化支撑软件、应用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软件中间件及构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积极推进软件加工和软件出口,加强与国外一些知名大型软件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承接、参与国外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吸引国外企业在我市兴办软件加工出口企业,力争在软件出口外包服务上有新的突破。
  充分发挥我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优势,增强设计开发和芯片制造能力,以芯片设计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设计业,以芯片制造作为重点,带动封装业上规模,积极吸引海内外资金,大力推进集成电路制造业,使我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规模与档次明显提升。
  2.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继续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真空荧光显示屏、扬声器零配件、电子照明器具等产品层次,使这些优势产业通过信息化的改造进一步做大做强,努力巩固和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
  3.加速培育新增长点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把信息服务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在提高传统语音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数据通信、智能及语音增值通信服务;在加快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有线数字付费电视业务;积极推动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业务融合和业务创新,重点发展基于网络的娱乐、动漫游戏、数字点播等增值业务服务及相关的网络文化、创新服务和电子出版物产品。
  积极推动液晶电视、汽车电子、半导体器件测试仪器等产品的产业化,争取到“十一五”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
  4.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加强绍兴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嵊州、上虞等地的信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以绍兴经济开发区和袍江工业区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要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发展IC芯片制造、后封装、设计和测试,VFD、LED、LCD等产品,成为全国IC芯片和显示器件的重要基地。嵊州电声器材特色基地重点提升扬声器零件的产业档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力争建成世界一流的扬声器零件制造基地。上虞电光源特色基地重点发展电光源和光伏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经济特色,争取成为华东地区电光源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四、支持与保障措施
  (一)构建更加务实高效的推进体制
  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以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管为主要职能,构建较为完善的市、县(市、区)信息化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推进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和完善推进信息化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投融资政策等,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评价,更有效地推进全市信息化。强化信息化的协调机制建设,使各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序推进。推行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制度,对重大的规划与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与评审,对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进行评定,促进信息化建设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二)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增加政府必要的投入,支持公益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全面引入有利于竞争、联合、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信息化的建设与运营;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坚持以社会资金为主,同时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我市信息化建设市场;在公用信息交互中心、电子商务平台、ASP服务平台等建设上,采用市场化、社会化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建设。
  (三)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项目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市政府每年安排并奖励一批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用以带动和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提高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并与正在实施的“数字绍兴”重点工程建设(2003―2007)相衔接。强化项目的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政府信息化项目审理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积极建立信息化建设第三方评估机制,重点开展对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评估。
  (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正确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类创新实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牢牢地把握住市场规律,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努力协调研发、生产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实现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行业内具有规模效应的大企业,应当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实力中等的中型企业,应当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为主;小型企业,应当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
  紧紧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面向行业的区域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全社会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跟踪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动向和保护期限,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与版权,加快推进软件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鼓励企业依法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五)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上网工程建设中有关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的信息安全实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等级保护。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建立和完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监控体系。突破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积极开展“网上专门技术手段”和“网上重点控制工程”建设,构筑覆盖我市互联网基本应用和重点阵地的综合网络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网上发现、控制、处置、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信息化中等职业教育,鼓励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类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不断完善高等院校的信息化相关学科,积极推进信息化培训的国际化进程,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继续有计划地开展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对在职的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经营人员进行单项和多学科的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与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规范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和使用。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服务队伍。
  进一步落实各项信息化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注重能力和业绩的人才使用机制,大力营造吸引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3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