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0-12-07 生效日期: 2010-12-07
发布部门: 淮南市政府
发布文号: 淮府[2010]96号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淮府〔2010〕96号)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皖政〔2009〕118号),及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增 强城市功能、聚集资源要素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淮南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 遇,总体上看,近年来,服务业已有较大发展,但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淮南市作为一个重要工业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是不相适应 的。因此,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对于加快实施我市“两型城市”建设和“一主两翼”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和服务于我市工业化、城 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举措。促进服务业发展是适应我市新的功能定位,突出区位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力 措施。

  

  (二)促进服务业发展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 贡献、高就业的特征,是高层次产业。高端服务业以知识、信息要素投入为主,低端服务业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服务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较少,也不会形成大量污 染物的排放,属于高效节能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符合应对能源短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是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服务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程度普遍较高,促进服务业发展,不仅可以大量吸收城 镇和农村不同层次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体育等各 项服务事业,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就业为目标,坚持发展新兴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坚持全面拓展 生产性服务业和规范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以“双引擎”为驱动力(双引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驱动 “五化”联动,(五化:以工业化提供增长动力,以城市化拓展增长空间,以市场化增长发展活力,以国际化提升服务水平,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推动产业融 合,促进结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

  

  (二)发展目标

  

  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 发展,增强淮南城市区域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将淮南打造成带动皖北的区域性综合性服务中心。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 文化旅游会展、现代商务金融、现代信息与科技创新等服务业为龙头,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传统服务业快速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 局。“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增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明显增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 “十一五”基础上确保翻一翻,年均增幅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三、发展重点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实现服务业聚集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建设和发展的新突破。

  (一)培育和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形成更加合理的物流产业布局,发挥城市交通和淮河干支流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联运方式,开展区域合作,构建立体、快捷、安全的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形 成“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和“双环三联十五射”主干线,推进淮河两座水运码头规划建设,充分利用淮河黄金水道,加快三千万吨淮南港建设工程,积极开展与淮 河干线各港口特别是蚌埠港之间的合作。按照服务高效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构建以大型市场为中心,以区域性市场为重点,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重点发展诸如夏集大米市场、鑫海农产品批 发市场、永安商贸城、新长江商贸城等一批粮食市场、鲜活农产品市场、重要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功能创 新、交易方式现代化、和辐射力强的市场建设。鼓励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业。

  

  打造重点物流园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撑作用。

  

  发展壮大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通过业态创新和技术物流企业,引导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资本充足,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仓储类、运输类和综合类大型。

  

  2.科技及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建设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大力 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行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积极创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公共科技平台。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 务。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广泛应用传输新技术,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形成高速率、大容量、高可靠性、安全灵活的基础传输网。实现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业务协调发展。

  

  建设政府面向公众的电子服务系统和行业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电子商务工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科教信息系统、劳动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3.完善提高商务服务业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 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 信服务等咨询服务,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积极整合中介市场,充分发挥中介市场的媒介和引导作用,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强化融入长三角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我市中介服务领域。

  

  积极发展会展业,通过会展平台吸引外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为重点,小型会展为辅助,各类会展专业公司、机构、宾馆、酒店、旅游服务相配套的会展体系市场。依托我市豆腐文化产品、紫金砚、寿州窑等知名文化产业,推进会展项目品牌化。

  

  4.金融业

  

   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淮南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合作,积极吸引进出口银行等金 融机构来淮南开展业务,大力引进和支持异地银行在淮南开展贷款业务。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理顺地方金融机构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村信用联社向 农村银行转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不断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建成政策性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构成 的结构合理、竞争比较充分、运行高效的银行体系。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养老保险,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中小企业保险,努力发展责任保险,建立 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加快保险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大力引进和发展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培育优质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力争到 2015年底上市公司达4家左右。初步建成以银行业和保险业为主,金融机构齐全、保险市场发达的金融体系,以及煤行业金融衍生物交易中心。

  

  (二)加快发展优势服务业
  1.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

  

  根据淮南市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商贸流通资源,优化商贸流通结构,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构建城乡联动、大商贸、大流通体系,提高淮南市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以市级商业中心为主的大型商圈。以龙湖路商贸文化广场为市级商业中心,尽快建成谢家集以长江商贸城为基础的西部商业副中 心、洞山上东锦城到龙泉段为基础的洞山商业副中心和山南新区商业副中心等,与市级商业中心相呼应,构建辐射皖西北的大型商贸中心。

  

  打造大型商业航母。以建设大型现代商业综合体为载体,建成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广场。着力落实大润发洞山购物中心、乐购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龙购物广场、中央国际购物广场、东方国际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幅提升淮南商业档次水平。

  

   培育孵化大型商业企业集群。重点选择一批发展势头好、管理机制健全的商贸流通企业,在完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品牌为载体,促进 资产重组和同业整合,形成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支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十二五”期间培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商贸流通 企业15-20家,5亿元以上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达到5-10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达到3-5家,20亿元以上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达到 1-3家。

  

  鼓励农产品市场发挥市场集聚优势,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打造高品位的建材、家居、汽配等专业批发 市场。力争“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2个立足淮南,辐射周边,年交易额在1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5个以上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交易市场(其中新长江商贸市场、永安建材市场、东安家居大市场交易额力争突破20亿元)。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结合旧城改造,强力推进农贸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工城的实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新建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大型交易市场和环境优雅、管理规范的室内农贸市场。

  

  2.加速发展文化服务业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市场引导、政府规范、企业运作、社会参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管理规范化,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强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保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步伐,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构建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文化资源有效配置。发挥传统优势,深刻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带,打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促进花鼓灯和少儿文艺不断发展,努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加强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进 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中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文化创意、 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休闲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谋划和打造一批诸如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海顿影视基地、 少儿艺术教育中心、大通体育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

  

  鼓励文化产业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扩大广播电影电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

  

  3.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

  

  以新的理念推进旅游业发展,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一体化,旅游发展与产业一体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原则,凸显旅游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深度开发我市现存旅游资源,挖掘潜在旅游资源,做好“梦笔生花”和“无中生有”的文章,以高品质景区开发建设为主攻方向,创意、策划一批旅游发展 项目,将我市打造成旅游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管理高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经济强市。做好每年一度的豆腐文化节,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建设以山水 为骨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以八公山、上窑、焦岗湖、淮河为主体,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系列化、网络化,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皖北以及皖中地 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培育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做好淮南“文化”牌、“生态”牌、“豆腐”牌、“淮河”牌的品牌效应。
  围绕促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企业营收、土地供给、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整合盘活旅游资源,组建淮南旅游产业投资公司,积极探索有利于大旅游发展的多种管理模式。

  

  4.稳定发展房地产服务业

  

   建立以商品住房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为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方向,重点发展满足居民自 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当发展一批大面积、大户型高档商品房,积极推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发展健 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健康有序 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住宅小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旧城改造。支持有品牌优势的开发企业和物业服务 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提升房地产市场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

  

  5.着力发展为农服务业

  

  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做好良种繁育供应、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加工服务。

  

   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围绕“提高市场档次、完善服务功能”,引导、支持农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各类流通类中介组织,建立统 一、规范、便捷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进一步抓好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努力促进农超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的转型升 级。

  

  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消费资料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商店和购物中心,建立以集中采购、统 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以产地检测、市场检测为主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市场准入工作,为城乡居民 提供安全放心食品。

  

  6.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市、区、街道、社居委会四级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联网,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运用市场机制。

  

   发展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积极发展养老、托幼、文化、健身、护理、康 复、家政、维修、物业管理等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社区服务平台和服务实体。建立健全社 区服务网络,发展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服务业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 政策研究,指导和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建立市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及时解决研究服务业发展中的问 题和困难。建立重点项目联系、跟踪落实制度。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工作由市发改委和商务局牵头组织实施。

  

  (二)强化规划指导

  

   根据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抓紧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各重点领域专项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服务业的指导,注重总体规 划、产业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衔接,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让各领域服务业发展得到有效融合。通过规划确定项目,从而 带动政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服务业重点领域集中,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

  

  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对服务业审批,采取一单制、一站式服务。企业在办理专项审批时,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简化手续、公开透明、规范管理、加强监督,营造有效地市场环境。

  

   落实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对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设计、技术研 发及信息技术研发、技术及服务外包、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实行财税优惠;对列入鼓励类服务企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气、用水同价,降低服务业企业成 本;对列入鼓励类服务业项目,适当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前提下,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逐步增加对服务业信贷规模,加大对 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加大对鼓励发展的中小服务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融资。

  

   加大对服务业引导资金的投入。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服务业专项发展引导资金,主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重 点服务业项目及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训的投入。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资金,同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扩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共同推进全市服务业发 展。

  

  (四)突出项目带动

  

  服务业项目要“储备一批”、“规划一批”、 “建设一批”,特别是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效益高、前景好的服务业项目,促进全市服务业加速发展。做好服务业项目库的滚动更新和建设,选择一 批服务业重点项目,争取列入年度省“861”项目投资计划,对其中规模大、带动性强、行业领先的项目争取列入省政府重点项目调度。加快推进安成物流园、医 药物流园区、曹庵工业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壮大淮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山南物流园区、国润物流园区、谢家集豆制品物流园区、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区;着力推进 世贸商城、东方国际购物中心、中央国际购物广场、龙湖路商业街、大通义乌商贸城等商贸项目建设;建成鑫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期、人民路蔬菜批发市场二期、新 永安商贸城项目;抓紧培育电影、演艺、动漫等产业,加快海顿影视基地、淮南大剧院、科技馆、山南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大通体育文化产业园、安徽蔡塘湖生态 旅游度假区、淮南少儿艺术教育中心、新华图书城、山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五)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和知名品牌培育

  

   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旅游、文化、体育、商贸、餐饮金融、通信、新兴服务业、公共事业服务、行政服务等领域标准的制 (修)订,推动一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质量标准的实施,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至2012年末,组织开展 1-2家服务企业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5家以上服务企业开展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金融、行政审批、商贸流通、餐饮旅游、地方小吃 等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建立绿色饭店、标准化服务社区等5个。

  

  实施品牌服务业战略,加大服务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和安徽省名牌、淮南知名产品和市长质量奖的工作力度,切实采取措施挖掘、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品牌。

  

  (六)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结合我市城市发展布局,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管理高效、辐射力强的原则,选择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 化我市的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主要建设以龙湖路、人民路、国庆路、朝阳路为中心的“井”字形主城区商业集聚区。发挥主城区商业规模大,商业设 施全的优势,在主城区商业中心规划一批大型商业设施,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集聚,促进淮南成为合肥经济圈内次商贸中心建设及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和辐射能 力的皖西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建设。依托高速铁路、开发园区发展及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工业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等院校、技术开发园区,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新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淮南的高校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建设山南职业教育培训集聚区。
  (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积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服务业由点向面发 展。确立2-3个经济基础较好,总量规模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 开展试点的同时,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列入省级或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

  

  (八)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

  

  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的力度,主动承接国际级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淮南,积极吸引跨国采购中心、国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等落户淮南。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服务业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开发、采购分销、物流代理等机构,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

  

   积极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园区共建的契机,发挥区位、产业、资源、土地等综合优势,主动引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合淮 同城化,加强合肥经济圈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市场一体化。广泛利用渠道,加强城市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建立友好城市和战略协作组织,通过联谊会和招商引 资项目推介活动,建立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密切合作关系,努力提高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

  

  (九)积极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

  

   鼓励本市大专院校、各类职业学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培训,加快培养信息咨询、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 介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整体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政府应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 研究经费、个人所得税、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十)建立与完善服务业统计和考核制度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评价考核体系,做好服务业统计监测和信息发布。相关部门要按要求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行业统计资料及分县区资料。县 级以上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配备必要的服务业统计人员。各级财政将服务业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做好服务业统计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业 考核制度。将服务业发展情况列入市对县区、市直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2010年起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取 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与表彰奖励。

  

  (十一)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对具备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条件的申请设立企业的,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有关信用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服务业行业组建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服务品牌整合及对外服务产品技术创新 的研究、交流和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消除服务行业中的虚假广告、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93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