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05-12 生效日期: 2011-05-12
发布部门: 厦门市政府
发布文号: 厦府[2011]18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受海洋气候影响,气象灾害频发,防灾减灾任务艰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仅是我市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闽政〔2010〕3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㈠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各区、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风险管理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全面提高趋利避害水平,提升广大市民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㈡目标任务。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成覆盖面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区,精细预报、自动观测到镇(街),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灾害信息员到村(居),预警信息到户,灾害防御责任、灾情收集到人,全面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二、加快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㈠健全监测站网。在现有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气象监测密度,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在重要桥梁、港口、高速道路、旅游景区、本市沿海及部分岛屿加密布设,实现全市密度达5km×5km,沿海一带密度达2.5km×2.5km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网。在暴雨集中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强降水自动监测和报警。争取各镇(街)和有条件的森林公园有1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部地区小气候的监测预警能力。

  

  ㈡强化城市环境污染扩散监测。建成gps/met观测站,补充常规探空资料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和水平。

  

  ㈢提升台风监测水平。对我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业务系统升级及改造,提高估测区域降水量的精度。进一步完善沿海及近海气象观测网,完成各个大桥、快速公交系统(brt)、高架桥等测风自动气象站布设,并组成防御台风测风监测网。近海海面布设浮标气象站,建设海洋气象船舶气象观测点,获取更为完整的海洋气象资料。建设气象卫星综合对地观测接收系统,提升天基遥感应用水平。

  

  ㈣开展雷电灾害观测。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雷电灾害观测,完善大气电场监测系统,提高雷电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性,逐步实现雷暴活动的精细化监测。

  

  ㈤突出专业气象观测。围绕城市交通、排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等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在重要交通要道、港口、桥梁、城市低洼地带、临海地带自动气象站中增加能见度观测仪等气象专业观测设备,开展城市立体气象灾害监测。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监测。

  

  三、提升气象预报预测和应急服务保障能力

  

  ㈠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重点围绕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专业化监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系统研发、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调整与完善以及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建设等方面推进现代天气预报预测业务发展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开展基于精细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的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期落区预报提供支持。紧紧围绕厦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分系统建设,建立我市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同化常规地面、探空及雷达、区域自动站等各类实时气象监测资料,实现业务运行。进一步加强海洋气象业务,提高我市服务港口、海洋的气象预报能力和水平。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和雷电预报水平。


  ㈡进一步完善移动气象应急保障指挥系统,提升我市应急气象监测能力,为突发事件、灾害性天气和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提供应急移动观测。完善气象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与市防汛、国土资源、森林防火等部门防灾联防可视会商,并延伸到区,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及时、更准确、更有效的决策服务。加强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气象信息收集、处理、分发的效率;建设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气象、防汛、水文、海洋等部门信息共享。

  

  ㈢加强对易发气象灾害和次(衍)生灾害的监测,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定量化模型,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乡影响的监测评估和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

  

  ㈣加强雷电预报预警和雷电灾害防护,提高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基于雷暴活动的精细化监测,建立雷电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扩大防雷设施检测的覆盖面,加强防雷科普宣传,提高市民的防雷减灾意识,指导基层落实雷击灾害防御措施,编制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制定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开展雷击灾害风险评估。

  

  ㈤逐步完善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提高气候变化预估和应对能力。建立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数据库,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开展厦门气候变化及其对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与评估。

  

  ㈥建立面向行业的专业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在实现对海洋、道路、城市、旅游和地质灾害区的气象要素全天候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各行业的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平台,提供1-3天的专业气象预报产品,提高面向行业的气象保障能力。

  

  四、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各区政府要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坚持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

  

  ㈠完善手机短信和电话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市、区级站;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逐步完善镇(街)、村(居)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递到每个镇(街)、村(居)。

  

  ㈡加强部门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公共信息发布载体(电台、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

  

  ㈢逐步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各镇(街)气象灾害信息联络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对讲机等媒介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居)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村(居)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收到预警信息后,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必要时要通知到户、落实到人。

  

  五、构建高效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㈠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区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各区、各镇(街)要有领导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各镇(街)还要有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有干部担任气象灾害信息联络员,各村(居)要由主要领导作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并指定一名村(居)主干兼任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要加强镇(街)气象灾害信息联络员和村(居)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㈡针对岛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偏弱的现状,要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在完善区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预案延伸到镇(街)和村(居),实现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区、镇(街)、村(居)要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清楚标明转移路线。建设700个救灾避险场所,定期对避险场所进行安全评估。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定期对其防雷设施、装置进行安全检测。在镇(街)中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以农业抗旱、库区增水、森林防火为重点,健全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㈢加强区级气象服务机构建设,以建设“一流台站”为目标,重点加强和完善岛外区级气象服务机构建设。同安区气象局要以加强农业气象、山地旅游和水库库容调节气象服务以及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翔安区气象局要在加快推进海峡大气探测中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提升气象综合探测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打造闽台气象灾害防御交流平台。市气象局要加强指导,实现市、区协调联动,全面提升我市气象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

  

  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以村(居)为单位,查明我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建立以村(居)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建立以市、区为骨干,镇(街)、村(居)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网络,镇(街)、村(居)志愿者和气象灾害信息员承担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各村(居)气象灾害隐患点、各级应急预案等信息纳入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

  

  七、强化组织领导与支撑保障

  

  ㈠落实责任。各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业务指导、镇(街)和村(居)共同参与”的原则,逐级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组织开展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㈡精心规划。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气象部门牵头,发改、民政、农业与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建设、国土、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参与,编制和出台具有超前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市、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㈢加大投入。要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有关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

  

  ㈣加强宣传。各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融入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充分发挥镇(街)气象灾害信息联络员和村(居)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的作用,要注重在农村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要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开展全市中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不断提高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厦门市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8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