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国际法 >> 查看资料

被倒置的现代西方法律

发布日期:2003-12-0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读俞江先生的《是“身份到契约”还是“身份契约”》,[注1]感受颇深。该文谈到两本关于中国古代契约的书:《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和《田藏契约文书粹编》。我虽未能找到这两本书加以阅读,但对俞文的基本观点大致是认同的。据俞文的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契约几乎统摄着私法领域中的一切,包括债,甚至物权,从而形成了“官有政法,民有私契”这种公私法并行的局面;而在现代民法理论中,契约仅是债的一个分支。考虑到中国古代契约(甚至一切古代契约)的标的也涉及人身,最后,俞文将这种契约界定为“身份型契约”,从而与强调意志自由的现代契约-俞文命名为“自由型契约”-相区别。

  对契约的分析或许是解析中国古代社会的钥匙。比如俞文提到,对于“典妻”或“卖人”的行为,若单从经济史或社会史的角度,是不可能有效解释这种与主流观念不符、时间和地域跨度都不小的现象。换言之,你不可能把它们当作例外来解释,我们必须寻找“契约本身具有支撑这些例外行为得以成立的理由”。这个理由,按俞文的分析,是与“忠”、“孝”、“仁”、“义”并列的“信”。“信”,笔者以为,在此大致相当于罗马法中那个使“合约”成为“契约”而必需的“法锁”。[注2]

  从“身份型契约”向“自由型契约”迈进,这是俞文为中国法学指出的方向。(按俞文的论述,最终是要走向“诚信契约”。但我不太明白“诚信契约”的意思,因为“诚信”本就是契约的内在要求。)这个方向,显然是受到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影响。-但这个方向是可疑的。

  契约本身并不能避免身份,相反,在现代社会中,恰恰是契约在制造身份。“从身份到契约”的不足,已有大量的学者指证,更有人认为,应该“从契约到人权”。[注3]其实,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是有条件的,梅因正是“避免把这个名词(身份)适用于作为合意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的那种状态”才有此说的。[注4] “身份”在梅因那里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与生俱来的,二是与家族联系在一起。“从身份到契约”更准确的含义,勿庸说,是“从与生俱来的身份到身份型契约”。

  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大体上既描述了罗马法中“自然法”对“市民法”的胜利,因为是自然法“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注5]也描述了西欧封建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里似乎体现了哈耶克所说的历史的循环。[注6]这种循环和西方历史中断性地发展有关,而对于历史连续的古代中国,与“从身份到契约”大抵对应的,应是先秦的“封建制”向秦汉以后的“郡县制”发展了。在此,我和俞江先生的看法是相反的。[注7]无论如何,秦汉前后的中国,除了皇族的世袭保持不变外,其他的大体都是“从与生俱来的身份到身份型契约”的。

  中西的这种相似之处,以及俞文所说的“身份型契约”与“自由型契约”的差别,典型地体现在“自卖为奴”之上。

  “自卖为奴”在古代中国不少见,在古罗马也是一种合法的事实。罗马法将人分为两种:自由人与奴隶。奴隶的来源,“或者是出身时是奴隶,或者是后来成为奴隶”:“后来成为奴隶的,或者依据万民法,即由于被俘,或依据市民法,即年在20岁以上的自由人意图分得价金,而听由他人将其出卖。” [注8]罗马人比较诚实,将受刑罚处罚的人也叫做“刑罚上的奴隶”;而这种奴隶,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少见。

  我曾在《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一文中,讨论过“自卖为奴”之所以不合法,“乃在于这种契约行为的不可逆转性”,在于其违反法律的逻辑。[注9]当时几欲脱笔写道,死刑之所以不合法,也是这种逻辑的要求。但我当时还是保留了应有的谨慎,仅点到为止。现在也不想突破这种谨慎,仅想补充,“刑罚上的奴隶”一旦接受死刑,那么什么都不可逆转了。

  由于未能占有详细资料,我对古代中国“自卖为奴”的契约是否可以逆转不能做出准确而详尽的分析。但一般而言,在古代中国“自卖为奴”的契约行为中,自卖为奴者赎身或者“自卖为奴”的契约本就有一定的期限,却是可以想见的。这与古罗马有所不同,在古罗马,奴隶纯粹就是财产,只能通过主人的释放而获得自由;而且,法律还规定了在某些情形中主人不得释放奴隶,以免欺诈债权人。[注10]中西方的这种不同,是大可研究的。我隐约地感到,在中西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奴隶。

  如果我的感觉是对的,进一步,我和俞江先生又走到了相反处:中西方的差异,不是两种契约-“身份型契约”和“自由型契约”-的问题,而是两种奴隶的问题。在西方,奴隶是财产;在古代中国,奴隶仍然是人。这不仅是“信”的要求-不为人,又谈何“信”?而且也可从中国古代士大夫“亦主亦奴”的身份中看得清楚明白。“奴才也是人啦!”-这在古代中国不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简单地说,西方的奴隶需要锁链,而中国的奴隶有“信”,进而有“忠”、“孝”、“仁”、“义”等等“法锁”。[注11]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国人的奴性都十分反感。但我敢肯定,这些人中百分之九十九如果不是奴性十足,也是奴性未脱。[注12]这并不是想冒极端之言:中国没有“真正的人”!-“奴才也是人啦!”,这些人仍然是人。而且,严格地说,比起现代西方那种在“人”上自我欺骗的说教,[注13]这些人更像“真正的人”。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话,倒是这些人接受了西方关于“人”的自我欺骗的说教,失去了古代中国人“奴才也是人啦”那种诚实。

  也许正是因为接受了这种欺骗,失去了这种诚实,当代中国不仅失却了“忠”、“孝”、“仁”、“义”等“法锁”,而且,连“信”这种最基本的“法锁”也危危可岌。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信”的“法锁”的动摇,才有俞江先生主张在由“身份型契约”向“自由型契约”迈进时,还得最终走向那种不明不白的“诚信契约”。

  与“身份型契约”相对的“自由型契约”是不存在的,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型契约”更多地是在制造含义不明的“身份”。比如“元首”,真正的含义是“第一公民”,但我听着就有黑社会“老大”的味道。另外,格式合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种自由签订的合同到底有多少“自由”的含金量,是可疑的。

  法律在价值上应该诉求“自由”,或应以“自由”为目的。但这不是由“身份型契约”走向“自由型契约”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改弦更张,由主张“从身份到契约”改为主张“从契约到人权”就可以实现的。“自由型契约”也好,“人权”也罢,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都太冠冕堂皇、太形而上了!想一想,在古代中国还有“人命关天”一说,这可视为国人最基本的人权;如今“天”已不再,人命关乎什么?[注14]-如果仅仅关乎从海外进口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权”,人命如草芥什么都不关乎,就不是不可能了。

  以笔者的愚见,既然一切契约,无论是公法层面的,还是私法层面的,都是“身份型契约”,由法律给由这种契约所制造的“身份”套上相应的“法锁”,让那些有“身份”的人不能为所欲为,或因自己的为所欲为而不得不欠“债”,才是实用之道。从理论上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身份”的高低与为所欲为的破坏程度是成正比的,破坏程度越高的“身份”,越需要沉重的“法锁”,而“身份”越高,数量就越少,“法锁”虽然沉重,但它运行的有效性不会减少。

  只可惜理论与实际相距甚远,人人都能看见,在我们的社会,“身份”越高的人是越没有“法锁”的人,因而也是在法律上最不负责任的人。-为什么会如此?

  古代的“法锁”已荡然无存,进口的法律在形成“法锁”的过程中,又有一种不良的、违背逻辑的倾向:对“身份”越低的人,它越能形成“法锁”,越能形成“法锁”,“身份”又越低。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足以说明西方法律已被我们倒置了。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景林律师
上海静安区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朱学田律师
山东临沂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于洋律师
广东广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崔新江律师
河南郑州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2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