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我国专利联盟研究述评

发布日期:2012-07-0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科技与法律》2012年第1期
【摘要】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专利联盟研究的文献,从论文发表时间、刊载期刊、作者情况、研究主题等进行计量性分析,概括出基础理论、专利联盟组建、成长、成熟阶段、与技术标准的关系、垄断等多个主题,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专利联盟;专利评估;技术标准;反垄断;文献综述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专利联盟(由英文“patent pool”翻译而来,也译为“专利联营”、“专利池”等)是由多个专利权人达成协议,为实现彼此间交叉许可或统一对外许可而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自1856年美国缝纫机联盟成立至今,专利联盟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当前的国际产业竞争中,专利联盟已成为跨国企业实施专利战、标准战的利器,成为赢得竞争制高点的重要途径。我国第一个专利联盟出现于2006年。近年来,我国DVD、数字电视等产业饱受国外专利联盟的打压,发展受到限制。鉴于专利联盟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巨大作用,加强对专利联盟的理论研究愈发重要,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专利联盟研究的文献开展计量性分析,初步探讨我国专利联盟研究的现状,以期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文献来源及评价指标

  (一)文献来源

  本文研究涉及的文献资料来自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在“检索项”栏中选择“题名”,在“检索词”栏中分别输入“专利联盟”、“专利联营”和“专利池”,匹配选择“精确”,时间段选择“1979~2010”,共检索到157篇文献,剔除访谈等新闻报道之类,最后得到有效文献133篇,论文检索时间截止到2010年7月30日。

  (二)评价指标

  研究选用了五项评价指标。一是文献发表时间。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发文数量,了解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轨迹和总体趋势。二是刊载期刊分布。通过分析不同期刊的发文数量,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便于从中了解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三是作者发文情况。通过分析作者发文情况,了解研究者的研究状态,初步确定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深度。四是基金项目分析。通过分析基金资助情况,判断制度性经费对该研究领域的影响。五是研究主题分布。通过分析研究主题,了解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层面,判断研究的热点方向和空白点。

  二、数据分析与定量描述

  (一)文献发表时间

  国内关于专利联盟研究的论文最早出现于2004年,到2010年7月共133篇。从表1可见,我国专利联盟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年度的分布并不均衡。2004年、2005年发文相对较少,2006年比2005年有显著增长,2007年以后呈稳定增长,每年文章都在25篇以上,合计发文115篇,占论文总数的86.47%。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专利联盟研究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005年中国部分DVD厂家在美国状告飞利浦等三家公司组成的专利联盟进行不公平竞争,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专利联盟的关注,2006年开始发文数量明显增加。同年,国内空心楼盖专利联盟、电压力锅专利联盟等专利联盟纷纷成立。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促使更多的学者对专利联盟展开深入研究.

  表1 2004-2010年每年发文数及比例

  ┌────┬───┬───┬───┬────┬───┬───┬───┬──┐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

  │期刊篇数│2 │3 │13 │25 │28 │33 │29 │133 │

  ├────┼───┼───┼───┼────┼───┼───┼───┼──┤

  │比例 │1.50% │2.26% │9.77% │18.80% │21.05%│24.81%│21.81%│100%│

  └────┴───┴───┴───┴────┴───┴───┴───┴──┘

  (二)刊载期刊分布

  据统计,刊载相关论文涉及的期刊共有84种。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4种,占期刊总数的40.48%,共发文56篇,占论文总数的42.11%,比重均相对较高,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得到较多重要学术期刊的认同。

  表2与发文篇数对应的期刊种类情况

  ┌────┬───┬───┬───┬───┬───┬───┬───┐

  │发文篇数│1 │2 │3 │4 │5 │6 │6以上 │

  ├────┼───┼───┼───┼───┼───┼───┼───┤

  │期刊种类│65 │8 │1 │5 │1 │2 │ 1 │

  ├────┼───┼───┼───┼───┼───┼───┼───┤

  │比例 │77.38%│9.52% │1.19% │5.95% │1.19% │2.38% │1.19% │

  └────┴───┴───┴───┴───┴───┴───┴───┘

  发文数量前十位的期刊共发文52篇,占发文总数的39.10%,说明此10种刊物对专利联盟的关注较多,这些期刊无疑是了解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10种刊物中有6种为中文核心期刊,共发文28篇,占10种刊物发文总数的53.85%,说明相关研究的层次较高,价值和影响较大。见表3.

  表3发文数量前十位的期刊及各期刊的发文数

  ┌──────────┬──┬────────┬───┐

  │ 刊名 │篇数│刊名 │篇数 │

  ├──────────┼──┼────────┼───┤

  │电子知识产权 │12 │科技与法律 │ 4 │

  ├──────────┼──┼────────┼───┤

  │科学学研究 │6 │科技创业月刊 │4 │

  ├──────────┼──┼────────┼───┤

  │科研管理 │6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4 │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 │科技管理研究 │4 │

  ├──────────┼──┼────────┼───┤

  │研究与发展管理 │4 │科技进步与对策 │3 │

  └──────────┴──┴────────┴───┘

  (三)作者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发表相关文章的第一作者89人,说明目前展开专利联盟相关研究的人数总量不多。在有限的研究者中,75.28%的作者只发文1篇,并未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发文2篇以上的人数合计22人,共发文66篇,占论文总数的49.62%,说明该领域有较稳定的研究群体。在全部论文中,有68篇是两位或以上的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达51.13%,说明专利联盟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研究难度,合作开展研究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深度(表4)。仅按第一作者统计,发文数量居前六名的作者分别是:杜晓君6篇、王胜利6篇、任声策5篇、余文斌4篇、饶爱民4篇、陈欣4篇。

  表4与发文篇数对应的作者人数及比例

  ┌─────┬───┬───┬───┬───┬───┬────┬──┐

  │ 发文篇数 │1 │2 │3 │4 │5 │6 │合计│

  ├─────┼───┼───┼───┼───┼───┼────┼──┤

  │作者人数 │ 67│ 11│5 │ 3 │1 │2 │ 89 │

  ├─────┼───┼───┼───┼───┼───┼────┼──┤

  │占作者总数│75.28%│12.36%│5.62% │3.37% │1.12% │2.25% │100%│

  │ 的比例 │ │ │ │ │ │ │ │

  ├─────┼───┼───┼───┼───┼───┼────┼──┤

  │占论文总数│50.38%│16.54%│11.28%│9.02% │3.76% │9.02% │100%│

  │ 的比例 │ │ │ │ │ │ │ │

  └─────┴───┴───┴───┴───┴───┴────┴──┘

  (四)基金项目分析

  133篇文献中有64篇标注获得各类基金资助,比例达48.12%。其中国家级基金占58.69%,说明国家部委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也再次佐证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获得两项或以上基金资助的有16篇,其中14篇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说明合作研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有助于产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科研成果。

  表5获得资助基金的类别、数量及比例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省厅级基金│地市级基金│校级基金│合计│

  ├────┼────────┼────────┼───────────┼─────┼─────┼────┼──┤

  │数量 │15 │8 │4 │7 │5 │7 │46 │

  ├────┼────────┼────────┼───────────┼─────┼─────┼────┼──┤

  │比例 │32.61% │17.39% │8.69% │15.22% │10.87% │15.22% │100%│

  └────┴────────┴────────┴───────────┴─────┴─────┴────┴──┘

  (五)研究主题分布

  综合分析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规律和特征,按主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八类:①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专利联盟的概念、作用和意义等;②联盟组建阶段研究,包括联盟组建动因、联盟构建等;③联盟成长阶段研究,包括联盟运行机制、治理结构、知识共享、专利评估与许可等;④联盟成熟阶段研究,包括联盟效应、绩效评价等;⑤与技术标准的关系研究;⑥行业联盟研究;⑦垄断性问题研究;⑧其他研究等(表6)。发文数量最多的主题是反垄断问题研究,其次是联盟成长阶段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从每个主题及其分类发文数可见目前研究热点比较分散,各类研究成果数量均不多,尚未形成体系。

  表6研究主题,分类和对应的发文数及比例

  ┌─┬───┬────┬────────────────────┬───┬─┬─┬─┬─┐

  │ │ │ │ │ │与│ │垄│其│

  │主│ │ │ │ │技│行│断│他│

  │ │基础 │ │ │联盟 │术│业│性│研│

  │题│ │联盟组建│ 联盟成长 │成熟 │标│联│问│究│

  │ │理论 │阶段研究│ 阶段研究 │阶段 │准│盟│题│ │

  │ │研究 │ │ │研究 │的│研│研│ │

  │ │ │ │ │ │关│究│究│ │

  │ │ │ │ │ │系│ │ │ │

  │ │ │ │ │ │研│ │ │ │

  │ │ │ │ │ │究│ │ │ │

  ├─┼───┼────┼───┬──┬──┬──┬───┬───┼─┬─┼─┼─┼─┼─┤

  │分│组建 │联盟 │运行 │联盟│知识│专利│专利 │联盟 │联│ │ │ │ │ │

  │类│动因 │构建 │机制 │治理│共享│评估│许可 │效应 │盟│ │ │ │ │ │

  │ │ │ │ │ │ │ │ │ │绩│ │ │ │ │ │

  │ │ │ │ │ │ │ │ │ │效│ │ │ │ │ │

  ├─┼───┼────┼───┼──┼──┼──┼───┼───┼─┼─┼─┼─┼─┼─┤

  │发│19 │9 │5 │4 │2 │1 │3 │11 │10│1 │11│10│31│16│

  │文│ │ │ │ │ │ │ │ │ │ │ │ │ │ │

  │篇│ │ │ │ │ │ │ │ │ │ │ │ │ │ │

  │数│ │ │ │ │ │ │ │ │ │ │ │ │ │ │

  ├─┼───┼────┼───┼──┼──┼──┼───┼───┼─┼─┼─┼─┼─┼─┤

  │合│19 │14 │21 │11 │11 │10 │31 │16 │ │ │ │ │ │ │

  │计│ │ │ │ │ │ │ │ │ │ │ │ │ │ │

  ├─┼───┼────┼───┼──┼──┼──┼───┼───┼─┼─┼─┼─┼─┼─┤

  │比│14.29 │10.53 │15.79 │8.27│8.27│7.52│23.30 │12.03 │ │ │ │ │ │ │

  │例│ % │ % │ % │ %│ %│ │ % │ % │ │ │ │ │ │ │

  └─┴───┴────┴───┴──┴──┴──┴───┴───┴─┴─┴─┴─┴─┴─┘

  三、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现状

  1.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专利联盟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少学者从各自研究视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李玉剑、杜晓君认为专利联盟是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为了能够彼此之间分享专利技术或者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盟组织{1-2}。詹映认为专利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达成协议,相互间交叉许可或共同向第三方许可其专利的联营性组织{3}此外有王胜利{4}、饶爱民等{5}。尽管国内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专利联盟”的统一解释,但基本上都指出专利联盟应具备专利联合和协议许可的关键性特征。

  2.联盟组建阶段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对专利联盟的组建动因进行了研究,大多数认为专利联盟组建的动因是:消除专利丛林、降低许可成本、避免侵权诉讼、谋求垄断利润等等。少数学者从一些新的切入点研究了联盟组建的动因,如:郭丽峰等区分了处于不同技术发展时期的企业构建专利池有不同的目的,技术创新阶段的企业目的是推广技术标准,技术垄断阶段的企业希望谋取垄断利润{6}。詹映、朱雪忠等指出除非在动态重复博弈中出现可置信的严厉惩罚,专利权人才可能达成合作而组建专利池{7}。梅开、杜晓君等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指出获取网络效应所带来的好处是厂商组建专利联盟的重要动机{8}。在联盟构建方面,部分学者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王胜利以温州企业为例,分析了构建专利池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并对温州企业如何构建专利池提出建议{9}。余文斌等探讨了普通型专利池和技术标准型专利池的构建模式{10}。

  3.联盟成长阶段研究

  在联盟运作机制方面,刘介明、柳建容等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专利联盟在行为特征、组织管理模式、市场/行业影响力和获益主体四个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而各个阶段的运作机理也各不相同{11}。赵提等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面,具体研究了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12}。卜曙光等指出专利联盟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着专利组合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组织来展开,具体分析了专利联盟组合创造机制、许可利用机制和立体保护机制{13}。在联盟治理方面,不同的专利联盟会采取不同的专利管理模式,联盟的治理结构是影响联盟绩效的重要方面,而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较少。王怀祖立足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专利池治理的建立与推广应根据资产专用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签约成本等交易属性因地制宜地实施{14};此外还有袁晓东等{15}的研究。在知识共享方面,专利是产权化的知识,专利联盟可视为一种知识共享组织,从知识观的角度研究联盟成员间的技术溢出、知识共享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只有任声策、宣国良两位学者{16}对此进行了探讨。

  在联盟评估方面,专利评估,尤其是“必要专利评估”是专利联盟的核心问题,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专利权人的许可收益。国内学者刚刚开始相关研究,对评估标准、评估机制、评估方法和评估质量的研究尚待深入。姚远等研究了专利联盟必要专利评估机制,指出必要专利评估要遵循独立评估、动态评估等原则{17}。唐春霞指出评估专利池与评估池中单个专利权的结果有所不同,还指出专利池的评估对象有专利池的价值、市场价值和价格之分{18-19}在专利许可方面,专利许可是专利联盟的重要职能,相关研究集中在专利许可的许可模式、许可费标准和基本原则的描述性介绍上,对许可费收取分配的具体方法和规则少有深入探讨,包括徐明华、徐绪松、任声策等的研究{20-22}。

  4.联盟成熟阶段研究

  关于联盟效应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联盟对创新和竞争两方面的影响。在对创新效应的研究中,早期学者侧重从促进和阻碍两方面分析联盟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如岳贤平等认为专利联盟可清除障碍专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而对竞争性专利的打包许可、无效专利技术的搭便车等行为会对技术构成垄断,阻碍技术进步{23}。在后续研究中,学者开始注意到联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激励差异问题,还出现了实证研究。朱雪忠认为专利池形成前的入池预期以及入池后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24}。此外还有杜晓君、任声策等{25-26}的研究。在联盟对竞争影响的研究上,更多是从反垄断的角度重点考察联盟限制竞争的方面,综合全面分析联盟竞争效应的研究不多。包括张帆等、刘利等{27-28}的研究。关于联盟绩效的研究,只检索到一篇文献,任声策等提出界定专利联盟绩效要考虑绩效对象和绩效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性,认为联盟绩效评价的对象可分为伙伴企业、专利联盟、行业和社会等三个层次,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可分解为外部环境、联盟资源能力与联盟特征、伙伴企业资源能力与伙伴特征{29}。

  5.与技术标准的关系研究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技术标准与专利日益紧密结合,为了解决“专利丛林”问题、推行技术标准,相关专利权人往往组建专利联盟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战略意图,研究两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展开了研究。陈欣比较了GSM-Motorola及MPEG-2专利联盟运作的模式及效果{30},刘朝分析了标准制定与专利池管理的结构性矛盾成因{31},夏玮分析了CBHD标准及其专利池前景{32},姚远等比较了DVD和MPEG标准下专利联盟的形成模式和特点{33}。

  6.行业联盟研究

  当前学者在具体行业的专利联盟研究上,立足我国相关行业知识产权状况和国际化竞争形势,提出了组建专利联盟的策略,涉及到的产业有生物技术、LED行业、太阳能企业、烟草业、制药企业等,而在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数字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还没有类似研究。

  7.垄断性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专利联盟关注最多的是联盟的垄断性问题,在研究视角上多是从法理上展开论述,或者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做描述性介绍,或者是对典型案例进行经验分析。宁立志介绍了MPEG-2、 3C和6CDVD专利联营等典型案例,从反垄断法的角度分析了专利联营对竞争的影响{35},此外还有张平{34}、李海涛的研究{36}。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并不多见。陈欣对专利联盟内专利间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如果是单方阻碍或者是替代关系时,联盟可能会对市场竞争构成阻碍,从而会受到反垄断的审查{37}此外有江清云应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研究{38}。在现有文献中,基本上都指出判断联盟是否构成垄断要从分析联盟内专利之间的关系开始,但是对具体的判断标准和步骤还缺乏深入讨论。

  8.其他研究

  黄良才以MPEG LA下的H.264、 DVB-T专利池为例讨论利联盟中搭售行为{39}。曾德明从交易、生产与知识产权等多重维度考察了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40}。刘雪凤对比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地区专利联盟策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必须有计划、分阶段地制定、实施我国的专利联盟策略{41}

  (二)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对专利联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热点分散,尚未形成体系,缺乏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要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企业的专利战、标准战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研究者还需在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对专利联盟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科学界定其内涵是合理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也是展开后续研究的前提。其次,联盟结构治理、联盟的知识共享与溢出、联盟的专利评估、许可和联盟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专利联盟多是依附于某个技术标准之下,相关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专利联盟与技术标准结合产生的影响。现有研究大多是参考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由于数据采集困难导致实证研究缺乏,因此较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是个好的研究方向。联盟的动态性、完整性、受网络效应的影响等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亟待加强。




【作者简介】
李校林,单位为安徽工程大学。汪张林,单位为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玉剑,宣国良.专利联盟:战略联盟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工业经济,2004, (2): 48-54.
{2}杜晓君.专利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主导范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 (10): 32-37.
{3}詹映,朱雪忠.标准和专利战的主角一专利池解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2): 92-99.
{4}王胜利.专利池:是藩篱,更是利剑[J].科学决策,2008,(4): 36-37.
{5}饶爱民专利联营概念的探析与界定[J].电子知识产权,2010, (5): 15-19.
{6}郭丽峰,高志前.专利池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2006, (4): 41-45.
{7}詹映,朱雪忠,长平彰夫.专利池的形成之困:基于博弈分析的一种新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9, (11): 42-52.
{8}梅开,杜晓君,耿远欣.网络效应对专利联盟的影响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7): 1058-1060.
{9}王胜利论专利池及构建策略—以温州企业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10): 112-114.
{10}余文斌,罗婷,刘秋霞,等.我国专利池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 (12): 494-497.
{11}刘介明,游训策,柳建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专利联盟运作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4): 56-60.
{12}赵湜,刘介明.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 (3): 47-49.
{13}卜曙光,萧延高.现代专利联盟的组织特征与运行机制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 (3): 66-69.
{14}王怀祖,熊中楷,黄俊.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专利池治理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5): 30-33
{15}袁晓东,李晓桃.专利池的治理结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8): 13-18.
{16}任声策,宣国良.专利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技术能力提升—以NOKIA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 96-102.
{17}姚远,宋伟.专利联盟必要专利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 (7): 149-155.
{18}唐春霞,卢海君,赵健.从单个专利权评估到专利池评估—影响因素之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1): 64-69.
{19}唐春霞,卢海君.专利池的评估对象—价值、市场价值还是价格[J].电子知识产权,2010, (5): 20-24.
{20}徐明华,陈锦其.专利联盟许可费分配模式研究:一个电路模型[J].科研管理,2007, (11): 144-148.
{21}徐绪松,魏忠诚.专利联盟中专利许可费的计算方法[J].武汉技术经济,2007, (7): 5-7.
{22}任声策,尤建新.专利联盟成员的专利许可投入决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9, (3): 77-83.
{23}岳贤平,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6, (5): 653-658.
{24}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完[J].科研管理,2007, (3): 180-186.
{25}杜晓君,梅开.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作用分析[J].科研管理,2010, (1): 64-68.
{26}任声策,陆铭,尤建新.专利联盟与创新之关系的实证分析—以DVD 6C和日立公司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 (4): 48-55.
{27}张帆,齐虹丽.专利联营的竞争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8, (10): 139-141.
{28}刘利,朱雪忠.专利联营促进竞争的多维优势研究[J].情报杂志,2010, (6): 30-34.
{29}任声策,高维和,尤建新.专利联盟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 (2): 436-441.
{30}陈欣.国外企业利用专利联盟运作技术标准的实践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7, (7): 23-29.
{31}刘朝.上下通达:标准制定与专利池管理的结构性矛盾与调和[J].科技与法律,2008, (4): 84-86.
{32}夏玮.CBHD标准及其专利池前景分析明.标准科学,2009,(2):47-52.
{33}姚远,宋伟.专利标准化趋势下的专利联盟形成模式比较—DVD模式与MPEG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0,(11): 1683—1690.
{34}宁立志,胡贞珍.从美国法例看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J].环球法律评论,2006, (4): 469-477.
{35}张平,孟兆平.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J].电子知识产权,2007, (7): 13-15.
{36}李海涛.论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审查的制度构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1): 142-145.
{37}陈欣,刘丽娜.专利联盟垄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 (12): 42-44.
{38}江清云,单晓光.专利许可、专利联盟中的反垄断诉讼及其经济分析—兼从欧美的司法实践谈我国目前的对策[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 (9): 153-168.
{39}黄良才.专利联盟中的搭售问题分析—以MPEG LA下的H.264、 DVB-T专利池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7, (10):26-29.
{40}曾德明,彭盾.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9): 126-129.
{41}刘雪凤.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专利联盟策略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60-164.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年遇春律师
广东深圳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陆腾达律师
重庆江北
马云秀律师
广东深圳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北京孟宪辉律师
北京朝阳区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1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