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破产法 > 破产动态 >
创业板十一年得失录(2)
www.110.com 2010-07-12 15:49

  2000年前后,一大批人跳入了VC圈。

  徐钢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他所在的国泰君安[0.00 0.00%]成立了创投公司。据他回忆,当时五六家券商也纷纷跟进,比如国通证券成立了21世纪创业投资、大鹏证券则成立了大鹏创业投资。另外还有一群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名字。

  但是一年之后中国的创业板还是停掉了。

  九鼎投资合伙人赵忠义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湘财贯通的沉没。“确实有些券商搞了投资机构,投了些,但谈不上创业板不出,对他们造成了大损失。”他认为,最大的损失出现在互联网泡沫崩溃前后。此前有统计显示,1999年新增的创业投资机构40家,存量接近100家,增长率高达68.8%;2000年又增加了102家创投机构。但是紧接着的2002年,中国创投业又全面衰退,当年全国的创投投资案例从2000年的434起下降到了2002年的226起。大批创投机构朝生夕灭。

  “2001年到2005年期间,真的只能说是苦中作乐。”高特佳董事长蔡达建如此回忆当年:每天想的事情就是“公司未来该如何发展”?因为创业板出不来,投资无法退出不该做;股市又一个劲地在向下走,他们也不敢做太多的投资。那个阶段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即使有钱没处投,另一方面作为公司制的投资机构每年必须“给股东有个交代”。于是所谓创投,大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在炒股,如湘财贯通则做所谓的房地产资金对碰。

  由于没有资本市场这个退出渠道,中国创投业的发展在2009年以前一直相当缓慢。几乎每家创投机构都有“特别遗憾的往事”。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回忆,如今已经在主板上市的金正科技,“当时退出的时候是按照净资产出让的,也就1、2倍的回报”;但若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则回报将会超过10倍。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其曾经介入的上海微创身上,“按照其去年的业绩看,至少有20倍的收益”,这与当年退出时只有1倍多的收益形成了鲜明对比。

  让蔡达建记忆犹新的,则是错过了中芯通讯,最高时高特佳曾经持有这家公司超过5%的法人股。后来为了在当年业绩上有所体现,他们卖掉了这部分股权,“如今回头看,损失至少在10倍以上”。

  然而,即使当年创业板开了,中国的本土VC们就能顺风顺水么?也不见得。

  “这是个矛盾。”陈玮说,回头看这些损失“或许也只是成长中的烦恼”,因为当时真正懂VC行业的,“全国不会超过5个人”。如郑伟鹤所说,是必然要承担的成本。而蔡达建也说,错过中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这个行业的运行轨迹认识不到,对项目的调研力度也不够”。

  就在市场低迷那个阶段,蔡达建也在苦苦思索高特佳的长处在哪里,未来可以怎么走。“如果说未来我们能比其他机构跑得更久,就是因为在那段时间我们形成了自己对于赚钱、怎么赚钱的一套思路”。也是在那个时候,山东高新投也正在形成自己“稳健”的投资风格,“即使在2007年普遍价位偏高时,我们也保持了相对的理性,不去追逐高价。”而对于华东数控[29.60 -0.74%]这样的优质企业,他们“坚持长期持有”。

  回顾这一条艰辛路,徐刚感叹“这条路上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能有几个人能走到最后成为最后的朝圣者?”

  他颇为佩服像深创投这样具有“远见”的机构,能坚持10年不倒,很多券商系的投资公司因为短视,最终死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坚持下来的机构,深圳现某家投资机构,有业内人士称其在早一波投资中至少在失败了70%以上,但最后留下的两三个企业中,甚至靠一家,通过10-20倍上市收益力挽颓势。

  也在同一时期,上述从证券业转入PE的人士,开始在2001-2005年的大熊市时开始尝试捡“一些便宜货”,慢慢学习专业化操作,经历了一个复杂但成本还算低的学习过程,累积了第一批好企业。

  丧失先机VS厚积薄发

  “但是11年前,对于创业板怎么开,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制度、机制,什么时间开,国内都有各种思潮、意见,也提出了种种的方案。”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教授认为,这10年,就是在探索创业板的定位。

  徐刚回忆,2001年国内创业板不上,纳斯达克往下坠,一下子坠入低谷,从今天看,是创投的悲哀。但是同时,这个时期特别是境外的创投,找了很多很好的公司,然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

  清科集团创始人、CEO兼总裁倪正东此前曾给出过一组数据:从2000年到2008年12月31日,有创投支持的公司上市的总共191家;其中选择海外上市的为89家,上市企业市值为523亿美元;84家在境内市场上市,市值为299亿美元。

  由此,有人认为这归咎于政策层推出创业板过程中的“优柔寡断”。事实上在经历了11年的探索后,“爆炒等不良影响因素仍然存在”。“如此高的估值在全球其他创业板市场都很少见”是很多VC对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共同判断。而首批上市企业“没有几家有新的创业板特点的”。

  “但是11年前,对于创业板怎么开,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制度、机制,什么时间开,国内都有各种思潮、意见,也提出了种种的方案。”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教授认为,这10年,就是在探索创业板的定位。

  这点也得到了市场人士的佐证。“若11年前创业板就推出来,未必能达到预期。”高特佳董事长蔡达建说,10年前,对于创业板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企业才能上创业板,上市企业如何定价,创业板应该放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都有争论。

  而在2005年以前,“法人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使创业板推出,其实意义也不大”。郑伟鹤说。若创业板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推出,则即使所投公司上市,VC也无法实现退出。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应该被看作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