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效力

发布日期:2003-06-1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一、问题的提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
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的意思表示。广义上的自认还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
承认,但一般均是指对事实的承认。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因而多
数国家对其皆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就其性质而言,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
诉讼中的自认均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亦即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作用,
其法定效力在于可以限制争执以及举证的范围。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
度没有作明确的、详细的正面规定,只在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适用<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75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自认
制度作了确认,即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
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须举证。这一规定对弥补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缺
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无法涵盖自认制度的丰富内涵,无法满足民事诉
讼实践的客观需要,也因此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

    第一,立法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私权理念。根据我国民事诉讼
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的自认对人民法院没有任何拘束力。因为依据民事诉讼法
的有关规定,自认乃是当事人陈述的一部分,对受诉法院来说,其仅是一种证据
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人民法院完全可以抛开当事人
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
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受诉法院完全可以不予考虑当事人的自认而自行进行调查取
证,并以其所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来对案件作出裁判。笔者认为,
只要一方当事人作出自认,即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法院并以该自认之
事实作为裁判的部分或者全部基础。否则,对诉讼效率和经济性的提高构成了影
响,也和民事诉讼的私权本质背道而驰。

    第二,滞后于司法实践,从而使得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无法处理。比如,在审
判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后,往往不出庭参加诉讼。
开庭审理时,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和自认、法庭调查中对证据的质证、法庭辩论等
均由诉讼代理人进行,在审判过程中,时常遇到诉讼代理人就不利于被代理人的
事实进行自认的问题。由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尚未就诉讼代理人对事实自认
的问题作出规定,因而在审判实践中,如何认定其法律效力就成为一个非常复杂
和困惑的问题。

    第三,影响我国审判之效率和涉外诉讼的有效进行。民事诉讼迟延一直是我
国司法实践领域存在的一个困境。在影响我国审判效率的诸多因素中,诉讼制度
的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自认制度由来已久,近代以来已经许多国家运用、
发展和完善,其合理性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将其引入到我国的诉讼证据制度中去,
亦能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促进我国审判效率的提高以及程序公正、诉讼经济等价
值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预见,我国立法的滞后势必会对我国涉外诉讼产生不利
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民事诉讼中的自认之内涵及其效力问题作一探讨,以期
对我国的自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二、不同主体的自认及其效力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认效力的产生必须符合一定的先决条件,即作出自认
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享有在诉讼上处置的权能。在现实生
活中,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一些特殊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作出某些承认,在诉讼
上不应具有证明效力,只有其法定代理人的诉讼行为才是合法有效的。

    1、当事人的自认及其效力

    基于民事诉讼的私权性质,当事人一方有权对他方提出的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予以承认。一经当事人自认即发生无庸举证的效力,他方当事人因此就该项事实
的主张免除举证之责任。

    自认的效力产生于自认规则,在当事人作出自认后,对法院亦发生拘束力,
即法院不得对自认的事实再行判断,并以此作为断案的依据。但是,由于法院对
自认事实的真实性不作判断,那么,若出现自认之事实与众所周知的事实或其他
显著之事实相矛盾时,自认之事实是否依然对法院产生拘束力?笔者认为,法院
解决民事纠纷应依当事人的意愿进行,当事人对该事实既然存在相一致的认识,
就表明当事人双方不希望法院对该事实的真实性等再作判定,因此,即便该自认
的事实与众所周知的事实相违背,也应对法院产生拘束力。自认对法院的效力适
用不仅及于第一审法院,而且还对其上诉审法院产生拘束力,自认的效力还体现
在对当事人的拘束力,即自认一经合法作出,一般不得撤回或变更为抗辩主张。

    2、诉讼代理人的自认及其效力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
解,提起反诉和上诉,需要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可见,从我国当事人自认制度
的立法精神上来看,诉讼代理人只有在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才有代为承认诉讼请求
的权利,而没有对案件事实代为承认的权利。其中的意旨在于,当事人的陈述中
所包含的对对方当事人事实主张的自认,属于当事人本人独自享有的权利而不授
予诉讼代理人。这显然与设立代理权的法意不符,也不能适应我国司法审判的需
要。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基于理性的考虑,赋予诉讼代理人代为自认案件事
实而不为被代理人所否认的行为以证据上的证明力,因此,事实上,这也造成了
司法审判于法无据的局面。但是,若诉讼代理人的自认并非出自当事人真实的意
思表示?或者有证据证明代理人作出的自认与真实不符,而且其自认是由于错误
而发生时,应允许当事人撤回或变更,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对当事人的诉
讼利益产生影响,同时也使简明的诉讼复杂化,因此,各国对这种撤回或变更的
时间和举证责任等都施以严格的限制。

    3、共同诉讼中的一人自认及其效力

    共同诉讼中的自认问题主要涉及到其中一人的自认其效力是否及于共同诉讼
中的主体。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
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
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
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据此可以认为,若诉讼行为中包含自认,则在
必要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行为只有经其他人的认可,该自认行为方能对
其他人发生效力,若其他人并未认可,则该自认行为对其他人自无效力可言;在
普通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对其他人始终不产生效力。可见,我国的立
法旨意在于以其他共同诉讼人的主观认可为产生效力之要件,旨意与台湾地区的
做法有所不同。台湾的立法例表明,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行为若对其他共同诉
讼人产生不利益,则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产生效力。由此可见,台湾地区关于自
认制度的旨意在于以客观上产生利益之结果作为产生效力的要件,这似乎亦可作
为我国自认制度完善之借鉴因素。

    三、自认效力适用之限制

    从理论的角度看,对自认的效力,应基于普通的情况下来确定其适用的规则
范畴,从而作为一种证明方式,可以产生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之结果。但是,在
特殊的情况下,或者出于诉讼政策的考虑,在法律上应对自认的效力施以限制,
或者作为自认规则的一种例外。

    1、诉讼外自认与自认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李学灯先生认为,诉讼外的自认,仅为证据的一种,并无
诉讼上自认的效力。该项自认即便与他方主张的事实相符,仅可作为法院依自由
心证认定事实的资料,亦即其证据力如何,应由法院予以判断。他方不得援用此
项自认为证据,并非因有此项自认而无庸举证。在其他诉讼事件中所作出的诉讼
上的自认,而在本诉讼事件中,自应作为诉讼外的自认。我国建立和完善自认制
度过程中也应明确规定诉讼外的自认不产生自认效力,可以作为一般证据使用,
具体证据力由法官审酌判定。

    2、司法认知的事实或推论事实与自认

    对于应当予以司法认知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或者及于推论
而得出的另一事实,日本学者兼子一等认为,自认应就具体事实而言,而对于法
律判断或经验法则,即使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相一致也不得产生约束法院的效力。
李学灯先生也认为,对于诸如自认的标的,基于经验法则,或依据显著事实,可
以推定其为不可能的事实,也不应认为有发生自认的效力。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
此并未作规定,在建立和完善自认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做
法,限定应予司法认知的显著事实不适用于自认。

    3、和解、调解中的让步与自认

    在和解、调解过程中,为求纠纷及早解决,当事人作出一些让步是必不可少
的。若和解、调解生效,则无须详细讨论其中的让步对以后的影响;若和解、调
解不成,那么当事人在和解、调解过程中作出的让步是否产生诉讼中自认之效力?
因法律对此无明文规定,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当事人不敢轻易作出
让步,这势必影响和解、调解之成立。事实上,和解与诉讼中的调解,以当事人
相互作出让步,解决纠纷为目的,其与自认是显然有别的。因此,不宜赋予调解
中的让步以自认之效力。

    4、人事诉讼与自认

    “人事诉讼”一词在我国法律中并未使用。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规定,
人事诉讼主要包括婚姻事件之程序、亲子关系事件程序、禁治产事件程序、宣告
死亡之事件程序等。对于前三个诉讼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普通民事诉
讼程序,对第四个则作了专门的规定。由于人事诉讼涉及公共利益,与社会上的
公序良俗直接相关,各国法院一般采用干涉主义。因此,在人事诉讼中不适用自
认规则。我国的自认制度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对此有必要作出限制。

    5、法律推定与自认

    台湾学者陈玮直先生认为,自认无补足法律要件或法律行为的力量,也不得
推翻法律的强力推定。陈先生指出,近代民法学家均从理论上确认法律行为或法
律要件欠缺时,均不得因当事人的自认使其补足而发生效力,凡法律基于维持善
良风俗以及公共秩序所进行的默示强力推定,也不得因当事人的自认而推翻。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刘中良律师
广东深圳
牟金海律师
山东东营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5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