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十一五”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专题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5-15 生效日期: 2006-05-15
发布部门: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厦府办[2006]11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厦门市'十一五'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专题》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五月十五日 
 
 
厦门市'十一五'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专题 
 
  目录 
  一、区域经济合作回顾 
  (一)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成效 
  (二)主要存在问题 
  二、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指导思想 
  三、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领域 
  (一)产业合作 
  (二)交通合作 
  (三)港口经济合作 
  (四)统一市场建设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合作 
  (六)社会发展合作 
  四、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途径 
  五、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措施 
  (一)加强高层领导共识共作,推进紧密型实质性发展 
  (二)加强区域交通合作,推进现代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产业合作,推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四)加强山海协作,共创多赢共进格局 
  (五)加强城市联盟,促进城市群崛起 
  (六)加强统一市场建设,推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七)加强资源环境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八)加强科教文卫合作,推进区域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建设 
  (九)加强旅游合作,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 
  (十)加强农业合作,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一)加强物流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加速融合 
  (十二)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 
  厦门市'十一五'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专题 
  一、区域经济合作回顾 
  (一)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成效 
  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区于一体,是全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开放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及两岸民间往来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也是福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区域化、一体化特征日趋明显。在新的形势下,厦门市各级领导、各部门充分认识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联合协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闽西南五市区域合作、山海协作、城市联盟、厦门港经济合作等平台,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招商引资、旅游与环保、农业、科教文卫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1、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识共作。在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形成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的共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原则,加大与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的区域合作力度及山海协作、城市联盟工作力度,不断拓展腹地、扩大辐射,努力提高合作水平,基本形成了'多进共赢'局面。 
  2、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取得突破。近几年来,厦门市将交通基础设施共建作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区域合作工作的整个过程,通过筹备资金、争取项目、做好项目协调及与周边各市间的线路对接工作,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福厦铁路及厦漳跨海大桥、公铁大桥的立项和开工进度,使区域交通网络不断拓展,提高了区域整体竞争力。同时,还与江西省南昌、新余、赣州签订海铁联运协议,开辟了新的交通通道。此外,积极推动各市公路运输企业物流参股合作,为厦门港港口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物流业发展与交融提供了有力保障。 
  3、经贸互动日趋紧密,产业合作初见成效。着手建立闽西南发展流通产业工作联席会,以'9.8'投资贸易洽谈会、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泉州'9.9'商品交易会等各种形式的商贸洽谈会、展销会为平台,相互支持、友好协作、共同参与、增进互动,取得了可喜成绩。积极举办产业配套对接活动,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投资与合作。厦工集团收购三明重工,金龙汽车、ABB公司等企业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品协作配套网络,大大促进了资源和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有效地防止自然资源破坏和水污染是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厦门与漳州龙岩等市地域相连、江河互通,近年来厦门市加强与龙岩、漳州两市的沟通与协调,把整治九龙江流域水污染及生态破坏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使九龙江流域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九龙江河口湾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达到国家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 
  5、以无障碍旅游为发展方向的旅游合作迈出新步伐。继《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厦漳龙三市签订《云顶旅游宣言》,厦泉漳龙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启动,闽粤赣十三市签订设立无障碍旅游区合作协议,厦门在着手构建无障碍旅游经济区、开放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各市开展了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初步形成了区域联动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6、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规范空间对接为总体思路的厦泉漳城市联盟建设启动。省委、省政府提出厦泉漳城市联盟建设后,厦泉漳三市先后两次召开了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签署了《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共同签订了《推进厦漳山海协作和城市联盟协议书》,就发展规划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产业合作、科教文卫、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内容达成共识。城市联盟建设强势启动。 
  7、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成为区域合作新亮点。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进入崭新阶段。厦门、漳州港重新整合,形成厦门湾八大港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发挥协调发展的整体功能。'两地三方'就厦门港临港产业布局规划提出了以港带产、以产促港、产港结合、产港兴城、产港辉映、为闽西南五市的东进西突创造一个新港湾的奋斗目标;议定厦门港临港产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体,成片开发大运量、大产出、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群;同时划定厦门港临产业规划发展范围包括海沧、角美、石码、海澄、浮宫、港尾、后石等七个沿港乡镇。 
  8、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取得实效。加强山海协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厦门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开拓山海协作的新领域,与山海协作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通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厦门港建设得到了有力推动,各市部门之间和区县之间协作更为紧密。按山海协作协议的要求,厦门市积极为山海协作地区提供劳动力培训服务,已为龙岩三明两市免费培训各类技工1300多人,在为山海协作地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部分缓解了厦门市劳动力市场紧张的局面。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一些领导、一些部门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阻碍了区域合作工作的开展。 
  2、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各市原来设立的经济协作办公室取消和合并,仅有梅州市和三明市作为一级办局部门保留,影响了合作工作的进展。 
  3、协作区向国家有关部门及三省领导的汇报请示还不够,争取工作支持力度不足。 
  4、十三市尚缺乏明显的产业链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的相互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5、区域内人才资源开发尚存在制度障碍,全区域人才无论是总体数量还是整体竞争力与其他区域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二、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方针,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朝着紧密型实质性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招商引资、旅游与环保、农业、科教文卫等方面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和多层次、多形式区域合作,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领域 
  (一)产业合作 
  以闽西南五市为重点,发展区域产业合作。建立制造业协作配套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各产业协作配套联络机构,形成协作配套工作机制;搭建协作配套平台,建立稳定的产业链对接延伸和项目汇集、发布机制,首先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冶金、医药和轻纺六大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制造业中心,引导产业集聚,增强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二)交通合作 
  在符合中长期规划要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下,认真贯彻《推进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区交通发展实施意见》,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联对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内对外交流能力。 
  (三)港口经济合作 
  通过港口业合并合作,加强港口业各方面的管理与建设,把厦门港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开展以临港工业经济、配套产业经济为构架的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由厦门、漳州、招商局三方合作,南北呼应,整体推进,以港湾为依托,以重工业为主体,开发大运量、大产出、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群。同时,发展临港房地产、船舶重工、制造业、化工工业等产业项目,做到产业政策异地共享、产业利益合理均占。 
  (四)统一市场建设 
  加强厦门与各市之间的商贸沟通和信息交流,建立十三市商贸协作平台,由十三市轮流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商贸流通合作。建立十三市商贸联系网络,逐步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厦门要与周边地区共建可为跨地区人才流动、产权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创造条件的人才共同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资源局限,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合作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区域环保工作的协调与合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制定相关的环保经济政策,对区域内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管理,尤其要加快对九龙江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治理资金的管理工作。要建立为厦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协调机制,加强厦漳两市水资源利用的合作。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海洋和渔业合作。 
  (六)社会发展合作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区建设的根本目的。要以人为本,全面发挥人才作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合作与科教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人尽其才、创新活跃、文化繁荣、卫生安全、保障有力、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 
  四、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途径 
  目前,厦门与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合作有五个平台,即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经济合作、闽西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厦漳龙山海协作、厦泉漳城市联盟和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各个平台对于厦门来说,联系紧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成为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途径。 
  (一)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经济合作,近几年主要以发展交通、旅游和物流为重点,共同推出《推进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展开全面合作。 
  (二)闽西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近几年主要以产业协作配套、旅游合作、物流合作、共建市场、环境保护为重点,共同推出《推动闽西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行动宣言》,展开全面合作,注重加强与周边各市(县)的合作。 
  (三)厦漳龙山海协作,近几年以促进山区和沿海连成一体,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为主题,进一步从重点支持山区开放开发向重点促进山海互利双赢转变、从以商贸协作为主向经济社会全面协作转变、从以省内协作为主向省内省际双重协作转变。 
  (四)厦泉漳城市联盟,主要以促进厦泉漳三市各类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城市抱群为目标,做好与城市共连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交通轴线相一致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的产业配套、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利益均占的资源配置,努力实现联盟体发展一体化。 
  (五)厦门港'2+1'(厦门市、漳州市、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经济合作,近几年主要以做大做强厦门港为目标,积极推进港口业经济、临港工业经济和港口配套产业经济为一体的港口经济合作,南北呼应,整体推进,整合八大港区,以港湾为依托,规划以重工业为主体,开发临港船舶制造、化工工业等大运量、大产出和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群,发展临港房地产产业、商贸业等配套产业经济。 
  通过上述五个平台,促使厦门和周边地区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空间,推进合作朝紧密型实质性方向发展,带动区域各市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五、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措施 
  (一)加强高层领导共识共作机制,推进紧密型实质性发展 
  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9+2'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圈战略构想,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构想,为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提供了新指导、新方向、新动力。闽粤赣十三市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区域合作是统筹区域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寻求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推进闽西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行动宣言》和《推进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经济合作行动纲领》,扎实开展区域内紧密型实质性的经济合作。要充分利用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和交通、产业、旅游、科技、环保、商贸、信息等合作平台,增进高层互访互动,加强互联互作;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合作;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功能;淡化单边行为,强化多方合作;加大对接力度,力求多赢共进。 
  在高层互访会谈和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要积极贯彻2006年4月'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经济合作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各市根据实际协商制定合作专题,专题可分步实施。市政府各部、委、办应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合作工作的认识,树立一盘棋思想,对区域合作的专题,市委、市政府应确定牵头职能部门及参与部门,区域办可协助牵头部门联络沟通合作各市,以推进专题合作的落实。厦门市应主动走出去,寻求与周边各市的合作途径。厦门市举办各类重大经贸活动,应联合其他市作为主办方,请兄弟市领导共商合作形式,参与组委会,形成区域大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区域交通合作,推进现代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厦门市要认真贯彻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九次联席会议通过的《推进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区交通发展实施意见》,在闽粤赣十三市交通协作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执行十三市交通局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十三市海陆空三维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在建、待建项目的工程进度,与周边地区各市共同做好新项目的立项工作,如鹰厦铁路提速改造,厦深、龙深、龙厦、向永莆铁路规划建设,东九高速公路赣粤段规划建设,加大海港、空港体系建设和陆路交通网建设在区域内的对接,使省与省、市与市、区与区之间实现最短距离串联,加快基础设施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的合作建设,尽快形成海陆空区域立体交通布局,构筑交通便捷的经济圈,以交通带产业,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运转,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和低成本的基础保障。 
  1、构筑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公路交通--构筑区域内包括国道主干线在内的五纵五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和若干连接线,使75%的县(区)通高速公路,其余县(区)一级公路连接高速公路。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讨论稿),有8条国家高速公路通过本规划区域。其中二纵为沈阳-海口经过本区的泉州、厦门、漳州、汕头、汕尾五市;三纵为长春-深圳经过本区域的三明、龙岩、梅州三市;四纵为济南-广州经过本区域的鹰潭、梅州两市;五纵为大庆-广州经过本区域的赣州市;十三横为上海-昆明经过本区域的鹰潭市;十五横为泉州-南宁经过本区域的三明、抚州两市;十六横为厦门-成都经过本区域的漳州、龙岩、赣州三市;十七横为汕头-昆明经过本区域的梅州市。 
  铁路交通--构筑覆盖区域所有各市、60%县区的铁路网。至2010年完成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厦龙铁路、向瑞线、向永线等建设项目。其中厦深铁路将途径十三市中的六个城市,投资概算为300亿元,全长550公里,该铁路建成后,将打通我国东南沿海的铁路干线,盘活沿线港口资源,促进闽西南经济区进一步迈向国际化市场。 
  水路交通--构筑以厦门港为龙头、各港分工明确的区域沿海港口群。力争厦门港至201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要加快厦门港经济合作步伐,共同研究厦门港总体规划,在航道、锚地、航标的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实现做大做强厦门港的最终目标。 
  航空运输--区域内有厦门机场、晋江机场、龙岩连城机场、赣州黄金机场、汕头机场等;'十一、五'期间要争取各机场间每日互开航班,争取厦门机场三期建设开工,实现年吞吐能力1500-1700万人次,成为华东地区重点干线机场。 
  闽粤赣十三市区域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后,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5516.282公里,通达市县(区)84个、通达率75.7%;铁路总里程3573.392公里、通达市县(区)67个、通达率60.4%;机场7个。基本形成区域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2、加快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 
  (1)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合作建设。 
  加快厦门港码头设施、深水航道和集疏运通道系统的合作建设,推进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与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合作开发第四区的步伐,推动能源、矿建码头建设,不断完善厦门港各项基础设施。 
  (2)开展以临港工业经济、配套产业经济为构架的港口经济合作。 
  厦门港临港产业发展以港湾为条件,以重工业为主体,开发大运量、大产业、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群。按照'区域划分、梯度推进、分期实施'的要求,近期重点发展厦门港南北两岸的海沧、招银港口产业区,重点推动石化、船舶修造、房地产、仓储物流产业;中期重点规划发展海沧开发区、龙池开发区、东园开发区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远期统一规划发展海沧、角美、港尾、后石等七个乡镇区划内的临港产业。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产业政策异地共享,做到产业利益合理均占。 
  (3)完善港口区域集疏运体系,拓展厦门港经济腹地。 
  近期重点建设厦漳跨海大桥、同三高速公路连接线、厦成高速公路厦门海沧-漳州段、环九龙湾滨海大道等公路项目。开展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及港尾疏港铁路支线等铁路项目的建设工作,形成以港区为中心的大流量交通网络。同时,大力发展与港口经济有关的现代物流业,不断完善区域集疏运体系。 
  (4)提高港口区域开放度,发展国际中转业务。 
  在口岸通关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结算便利化等方面争取'先试先行',提高厦门港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开放度,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全港远景目标为货物吞吐量2.6亿至2.9亿吨,集装箱吞吐1700万-1900万标箱的能力,跨入世界强港行列。 
  (三)加强产业合作,推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以闽西南五市为重点,大力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建立制造业协作配套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各产业协作配套联络机构,形成协作配套工作机制;搭建协作配套平台,建立稳定的产业链对接延伸和项目汇集、发布机制,首先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冶金、医药和轻纺六大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制造业中心,引导产业集聚,增强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1、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厦门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前景相对优越,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应引导泉漳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各类配套组件的生产。通过这种产业合作,不断强化以厦门为中心的沿海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实现沿海产业向周边转移、周边资源向沿海集聚,在周边地区建成产业转移的接纳基地、主导产业的配套基地和基础产业的供应基地。 
  2、化工产业:厦门化工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拥有柯达、翔鹭、正新等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形成精细化工产品产业链和橡胶制品产业链。'十一五'期间,应依托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塑料加工、感光材料、精细化工等系列产品链。延伸厦漳交通线的中下游产品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同时,应通过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迅速形成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 
  3、机械产业:机械制造业是闽西南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厦门已基本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近年来,通过产业合作,各市原有的产业链得以扩展到周边地区,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周边的优势资源,产生了较强的资源互补效应。为推进厦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作为中心城市的厦门应继续完善自身的产业链。要进一步壮大和努力培育机械产业集群,提高技术、产品创新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专业化协作配套网络,开发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先进装备产品,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机械产业基地。 
  (四)加强山海协作,共创多赢共进格局 
  1、继续履行与龙岩签订的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协议,主要是加大工业经济联合与协作力度,加强两市间的产业互补和配套,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协调落实区域内制造业协作配套项目,探讨两市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共性问题;加快两地物流业的协作,厦门市把龙岩市作为扩展生产腹地,使之成为加工生产基地和供货基地;积极组织两市企业参与各具特色的展会,鼓励两市商贸企业拓展市场,搞活商品流通,厦门市要继续扶持龙岩市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两市要通力合作,抓紧厦龙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2006年正式动工建设;环保部门要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九龙江流域,加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监督治理资金的合理使用;厦门市要继续履行龙岩对口帮扶培训人才协议,按时按量完成创业辅导和乡镇领导、企业主管技术工人的培训项目,促进两地各类人才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市所辖县区间的结对帮扶活动,更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联合协作。要加强山海协作宣传,认真落实厦门市给予龙岩市每年的帮扶资金和项目,督促资金发挥最大的协作与帮扶作用;完善两市旅游合作机制,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推进医疗卫生合作,厦门市帮助龙岩市规范建设农村卫生院计划免疫接种门诊;推进龙岩市宣传文化中心建设,实行两个文明共同发展。 
  2、厦门市与漳州市开展山海协作对口帮扶主要任务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作、抓紧厦漳跨海大桥、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及海沧--长洲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加快厦门港一体化建设步伐,落实港口规划、管理、安全、信息工作的一体化;加强工业经济与科技协作,特别是两市间的产业互补与配套,延伸产业链。发挥厦门国家高科技园区及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充分发挥临港产业经济的优势创造条件;开展招商引资与物流业协作,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农副业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协作;开展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协作,执行厦门市为漳州市培训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协议,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落实厦门市每年对漳州的帮扶资金,督促帮扶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企业互访互学的协作体制,落实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的有关政策措施。 
  (五)加强城市联盟,促进城市群崛起 
  城市联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紧密型表现。区域紧密合作和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为推进城市联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联盟原则,城市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与城市共连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交通轴线相一致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的产业配套,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利益均占的资源配置。在推进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基础上推动五市共同营造统一、和谐、互补、繁荣的厦泉漳都市圈和闽西南都市链,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区以厦门、汕头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崛起,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厦泉漳城市联盟的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健全联盟会议制度和相关工作机制,以三市规划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制定城市联盟工作的实施方案和计划,落实城市联盟工作的日常办事机构和对口专业部门协作办事机构,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执行情况,建立一整套完整、高效的城市联盟执行机制。 
  (六)加强统一市场建设,推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进一步优化区域政策和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把工作重点从一般的经济交流转到统一市场建设上,加快区域市场整合,按照专业与综合、集中与分散、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和统一、协调、开放的原则,重点推进区域商贸流通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的合作共建,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区域大市场,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体系合理流动,优化区域内经济资源配制。 
  1、商贸流通市场 
  加强闽西南贸流通区域协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加快商贸流通共同市场的建设。积极推进流通产业合作,开展区域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合作,鼓励引导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商贸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搞活商品流通。积极组织流通企业到各市参观,洽谈投资商贸重点项目,推动市场主体互动。组织好各市旅游购物节活动,共同建设旅游购物经济合作区。加快培育区域会展市场,组织各市企业参与厦门市举办的各类特色展会,积极发挥会展产业优势,推动各市会展产业互补;鼓励支持会展企业承办五市、十三市展会,做好接洽和协调工作,通过加强横向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外展览市场。各地市在联系协调会展项目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引导本地区各类企业参加各市举办的各类展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举行联办联展活动,最大限度求得名牌效应,提高区域各市的知名度。 
  2、人力资源市场 
  加强人力资源合作。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共同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区域人才高地。厦门市主要引导企业与周边地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技校及其它培训机构建立协作关系,进行'定单培训',向厦门市提供合格技能的农民工。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帮助培训农民工,并积极提供用工信息,组织企业到合作地区举办供需见面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人才的流动、激励和服务。做好协作区内人才政策的衔接和人才开发的合作,推行人才储备制度建立建全人才市场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 
  (七)加强资源环境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制定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联盟的行动纲领;共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展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清理联合行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订区域内各江河流域的水质保护目标,加强综合整治,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开展海上执法以及渔船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工程监管等方面合作;建立风景名胜区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等问题,探索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的对接、合作和交流工作。 
  2007年以后持续治理九龙江流域的所需费用,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资金来源。应通过设立九龙江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资金专户,建立九龙江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资金的保证机制,来保障各项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项目的落实,从而达到'以水养水、以水护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厦门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滨海城市,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水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议'十一五'期间在协作区内建设新的水源项目。 
  (八)加强科教文卫合作,推进区域社会事业发展建设 
  科技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协作。共建技术市场网络;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和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广电网络互联协作,推进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交流与发展;推进卫生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开展临床技术交流和联合技术攻关合作,扩大医疗卫生大型设备跨区域合作,开展卫生人力资源区域合作,推动区域科教文卫等公用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科教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为纽带,政府宏观管理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区域性科研机构、科技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加大专利合作力度,保护专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促进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法规化、终身化,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格局。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和教学业的务交流工作,互相组织学生异地开展参观考察、劳动锻炼、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开展结对互帮互助活动;开展教育扶贫活动,尽自己所能向山海协作市山区学校提供部分图书、计算机、实验仪器设备和学生课桌椅等;支持部分职业中专开展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文化合作。加强区域农村、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与交流。实行文化扶贫政策,努力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大力整合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跨区域兴办文化机构,构筑以旅游、体育、传媒、文化娱乐业为依托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协作采访,互相为对方开通电视节目、开辟广播、电视、报刊专栏,定期介绍对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宣传区域合作重大举措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卫生合作。鼓励和引导卫生医疗机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协作交流,建立卫生医疗人员进修培训协作机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立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卫生应急机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和处理工作。建立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有通信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联网与共享机制。建立区域性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健全卫生监督机构,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机制。 
  (九)加强旅游合作,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 
  巩固和发展旅游合作成果,建立闽粤赣旅游合作联盟,完善旅游合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闽粤赣十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以塑造闽粤赣旅游新形象为主线,以整合闽粤赣旅游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为重点,以推广闽南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为突破口,选择共同发展目标,统一宣传、统一形象、统一品牌,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上推进旅游市场开放。互相链接旅游网站,强化旅游企业网络化建设,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联合发布信息;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统一旅游宣传促销;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互送客源,互相推介旅游资源和产品,开辟旅游'绿色通道'、确保旅游车辆往来畅通;改善交通基础实施,满足自驾车旅游需要。积极引导区域旅游企业合作,联合建立旅游招商引资机制,促进闽粤赣十三市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发挥厦门与周边地区旅游景点多、文化内涵深、地方特色强和都市、山水、风光互补的优势,进一步开展多方位合作,建设闽西南大旅游圈。要以特色旅游资源和闽南、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按照区域的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旅游区、闽东山海畲乡民俗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及红色旅游区,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建设鼓浪屿、湄洲岛、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福建土楼等旅游景区。构建以厦门为轴心,以湄洲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古城、武夷山为支撑点的对台旅游格局:打造妈祖、陈靖姑、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拓展闽台民间文化旅游交流渠道。'十一、五'期间厦门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旅游精品,共树旅游品牌;实施'内联外拓'战略,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形成区域旅游互动宣传效应。认真贯彻执行旅游合作《云顶宣言》,为建设无行政区划界限旅游区,旅游市场开放与规范管理合作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继续建设好闽西南五市无障碍旅游区并逐步扩大到闽粤赣十三市,联合粤东旅游圈、赣东南旅游圈,以互惠、互利、互补、互赢的原则,把十三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共同营造闽粤赣十三市的区域无障碍旅游大市场。 
  (十)加强农业合作,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以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的效益农业,扶持和发展区域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推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实现区域各市农业的企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和农工、技贸一体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水平,全面推广运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扩大放心食品覆盖面,在经验交流、人才交流、技术项目研发、农业信息网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区域农业合作,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办法,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水平。通过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者提高食品安全质量。要推动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消除限制,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 
  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沟通平台,利用各种形式及时相互通报各辖区内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交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经验;通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及查处情况,收集汇总并分析整理,及时向各地市场发布。 
  进一步加强闽西南五市共建'放心食品'工程的协作,并从五方面着手加强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一是通过十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各市农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方向及重大举措。二是利用区域合作信息网,提供农业发展动态、科技信息、价格行情、病虫害情报,抓紧建立重大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特别是闽西南各市要联手共同抓好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和市场准入。三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十三市农业博览会、招商会、订货会,为企业和民间开展农业投资、贸易活动搭建平台。四是动员各市新闻媒介跨市开展采访活动,介绍各市农业发展动向。五是鼓励和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团体、民间开展互访、考察活动,沟通各地农业发展的情况、做法和经验。 
  (十一)加强物流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加速融合 
  筹建成立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物流协作联盟,共同制定促进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法律法规,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和运作的优良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已有信息网络功能,积极联接空港、海港和信息港,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行业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在内的物流信息平台体系,采用物流企业合作与联盟的方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区域物流产业。 
  厦门市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带,依托闽南金三角地区,背靠八闽大地,辐射浙赣粤部分区域,面向台湾,遥望东南亚,是历史上及未来东南沿海的交通口岸,也是国际性、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发展物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厦门物流系统既要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厦门市工商企业及厦门市整体经济的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服务;同时也要为腹地服务:为闽南金三角地区,闽东、闽北、粤东北地区,以及浙南和赣东、赣南及相邻地区提供物流服务,特别是要为上述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地区的国际物流服务。积极推动厦门与周边地区的物流合作与发展,必将加速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融合,增强厦门市对腹地经济的辐射作用,促进腹地经济的共同繁荣,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区域物流,激活区域经济。厦门市作为东南沿海地区交通枢纽,要为发展本地区区域性的交易批发市场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区域各市要加强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扩大物流需求,培育物流企业,增强物流服务能力,加强政府对物流工作的引导、扶持、协调和监督,建立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和运作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物流人才培育和引进,加快区域物流合作与交流。引导一些基础较好、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迅速扩大经营范围,进入国际物流服务系统,满足国内与区域内物流服务的需求,实现双边和多边的共同繁荣。 
  (十二)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推进金融一体化建设 
  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充分利用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信息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信息网络互联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合作工作机制,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区域信息收集汇总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利用便捷的信息手段为区域的产业配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用体系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区域物资商品流通、资金流通、科技文化交流等,提高社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一体化中占重要战略地位。厦泉漳三市要建立统一的支付结算体系,统一的融资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统筹配置。学习湖南省长株潭金融一体化的做法,实现电子联行异地跨行转帐'当日通',启动厦泉漳同城结算系统,实现三市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信息共享。建立以厦门为中心的银行结算帐户数据处理中心,厦泉漳银行结算帐户系统联网,防范金融犯罪,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由近而远,由易而难地推进闽西南五市乃至闽粤赣十三市的金融一体化建设。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4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