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进和加强经济工作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5-16 生效日期: 2006-05-16
发布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豫政[2006]27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今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推动经济加速转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针对当前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发展观是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解决我省快速发展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在不少地方和领域都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为一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不够全面,把发展片面理解为增长速度,在经济发展中对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重视不够;也有一些地方还热衷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对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注不够,存在着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的现象,没有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有一些地方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上述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省经济工作,真正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决克服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片面追求速度、总量晋位升级的倾向;坚决克服不考虑市场需求、生产力布局和客观条件,盲目争上热点投资项目的倾向;坚决克服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经济利益和政绩的不良倾向。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各级、各部门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要在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制订实施发展规划和计划、配置政府财力和资源、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商引资等具体经济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继续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人才强省”以及“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双轮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争取“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经济社会真正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精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省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支出和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重都要逐步增加和提高,各省辖市和各县(市、区)用于支持“三农”的财力和建设投入也要努力增加,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并积极利用外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继续推进优质粮食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支持力度,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尽快改变畜牧业比重依然偏低、规模依然偏小、结构依然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局面。加快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改变奶源紧张状况,着力提高猪、牛、禽良种化比率,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快黄河滩区、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基地和规划区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瘦肉型猪、禽蛋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实现全省奶牛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畜牧养殖业增加值和种植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组织实施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及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综合运用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商品化水平。
  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支持干旱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及早完成“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尽快实现少量无电村全部通电;积极筹措资金,扶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沼气用户达到400万户以上。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900万以上。加快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组织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事业,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村庄规划工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006年安排14.5亿元资金,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年生均提高到20元,中学年生均提高到30元;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再改造800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2006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面扩大到全省农民的一半以上,2008年全省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居民2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
  随着各级政府不同渠道支农投资的增加,以及农村各项建设的展开,县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从长计议、统筹安排好各项建设。在此基础上,支持引导县级政府积极整合支农建设投入,适当集中建设性质、内容相同但来源不同的资金,突出建设重点,提高投资效益,避免因过于分散造成的交叉重复和浪费。同时鼓励在坚持自愿、民主、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的前提下,探索适当动员依靠农民群众力量,加快广大农民急切盼望、直接受益(如道路、饮水安全等)的农村小型工程建设的新路子。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落实“七项补贴”资金30.49亿元,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新增对农民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06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0万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0万人。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民实施易地搬迁扶贫,2006年实现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进一步完善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财政奖励政策和少数财政特别困难县的财政扶持措施。逐步解决粮食主产区粮食流通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每两年安排3亿元奖励资金,支持县(市)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鹤壁市、济源市和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等五个县级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探索户籍、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国民经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增加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为建设创新型河南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一批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通过科研投入、工程设备采购以及税收政策等,支持重大成套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增强对国内外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保护技术专利、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完善以知识产权参与企业创建和收益分配的政策法规,在全社会形成激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突破口,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信贷资金、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先导产业。实施“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千吨级多晶硅”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专项,努力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半导体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链。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依赖程度低、就业容量大的装备制造业。着力支持、重点依托一批装备工业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研发能力,做大做强电力装备、专用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四大优势行业,积极培育发展数控机床、大型环保及综合利用设备、仪器仪表等新的装备制造业增长点。加快运用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装备改造传统工业产业的步伐。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严格按照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综合运用投资、信贷、土地、价格、环保、技术和能耗标准等手段,加快对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的淘汰步伐,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市场空间。
  加快发展建筑业,努力提高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深化建筑企业体制改革,推进兼并重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多样、机制灵活、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切实增强承揽大型复杂精密和高科技含量建筑安装工程的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业尽快发展壮大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四、培育壮大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改变我省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就业容量不足的局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不断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渐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空客货运输业。完善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方式,加快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郑州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在进一步提高公路、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和运输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航空运输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经营好热点航线,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国内航线,大力提高航空客货运量和经济效益,尽快确立、巩固在全国的空运枢纽地位。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郑州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物流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食、棉花、煤炭等行业物流,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物流品牌。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完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精品景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逐步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发挥人口和市场潜力优势,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推动房地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信息网络、中介咨询、商贸餐饮等高成长行业。适应“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事业,鼓励引导规范多种经济成分办教育、办医疗、办体育。
  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制定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信贷、土地等政策,增加服务业信贷规模,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进入我省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更大规模地进入服务业各领域发展。加快服务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积极培育一批服务业大型骨干企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努力推进我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五、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法规及标准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产业、价格和财税政策,通过推进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市场准入,从严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认真实施《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目标管理,确保实现2006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十一五”期间降低20%的目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工作,强化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体系,建立省辖市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和重点行业产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今年实行半年报和年报,从明年开始实行季报制度。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全面推行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四项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农业灌溉节水改造,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抓好郑州、开封、周口等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
  进一步依法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继续推进“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砖瓦窑场专项治理和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浪费和能源的消耗。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减少企业非生产性用地。严禁在城市和县城搞独门独户的自建房,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房。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工业集聚区和开发区加快推广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项目的投资强度、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审批建设用地。坚决制止用压低土地价格、降低环保和安全标准等办法招商引资。严禁假借项目投资名义圈占倒卖土地的不法行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各地土地使用情况作出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
  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矿业准入标准,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的打击力度,防止不顾长远、无序竞争、倾价销售的破坏性开发行为。继续推进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今年全面完成整合任务。对新发现的非现有煤矿企业采区内埋深1000米以下的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未经省政府批准不得随意开采。积极开展对钼、铅、锌、黄金、铁、沸石、珍珠岩等矿产资源的整合,加快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近期重点抓好钼矿开采专项整治工作,提高钼矿资源勘查开采门槛,严格控制钼矿选矿企业的设立,依法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选厂,对钼矿开采加工实行总量控制,尽快扭转竟相开采、降价销售、恶性竞争的局面。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制定投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积极推进鹤壁市、平煤集团等6个国家级和2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支持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小区建设,在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建设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搞好煤炭瓦斯、煤层气、矿井水、废旧金属等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快一批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项目建设。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进一步强化环保执法,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切实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全面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及危险废弃物污染、辐射污染等的防治。从2006年起,将省级以下各级环保部门的经费纳入预算内管理,征收的排污费全部用于污染治理。继续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重点对沙颍河、卫河、蟒沁河、白河、惠济河、黑河6条污染较重的河流和辉县水泥群、禹州无梁镇水泥群、南阳蒲山镇水泥群、巩义耐火材料群、新密耐火材料群5个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输水干渠沿线等重点区域的工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实施沿线企业工业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推进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和粉尘防治,“十一五”期间,淘汰关闭5万千瓦以下纯凝气燃煤机组,对12.5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实行限制性淘汰,积极推动13.5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配置脱硫设施,到2007年年底前,凡未配置脱硫设施的一律不允许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改进企业工艺水平,从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06年争取69个在建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建成,全面开工其余28个县的污水处理项目,确保实现到2007年全省所有县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淮河防护林及太行山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工程和中原城市群防护林建设,建设一批林业生态示范县,积极争取国家规划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湿地保护基础设施。

  七、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住世界看好中国崛起、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审时度势,提高利用外资、吸引内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更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继续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推进扶贫、生态、环保、教育等建设。严禁承接产业转移中严重污染环境和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的低水平过剩生产能力进入。积极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国外建立生产装配企业和原材料基地。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群。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河南建立商品采购基地。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搞好郑州出口加工区建设。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国内紧缺的重要原材料进口。加强口岸和“大通关”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外贸进出口增长。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设诚信河南。以纳税、还贷、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层次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进一步完善外来投资者投诉受理工作机制,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八、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认真解决涉及民生的紧迫性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城市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3年,并根据实际将其延伸使用范围由目前的厂办大集体企业逐步扩大到城镇其他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006年,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2万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搞好企业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和计发办法改革,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障资金来源问题,重点推进农民工和高风险行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月补差额提高到70元。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20元。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2006年提高到20%以上。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尽快制定我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将其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确保支付给被征地农户的比例不低于80%。为被征地农户设立“征地补偿费个人专用账户”,保证补偿费用足额及时到位。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落实加强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巩固小煤矿整顿关闭成果,集中力量治理煤矿瓦斯,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及消防安全等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的专项安全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九、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统计考核,抓好工作落实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都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明晰工作思路,细化具体措施。提倡真抓实干,反对乱提口号,克服形式主义。坚决制止脱离实际修建宽马路、大广场的现象继续发生,城市建设要坚持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严格控制发展新区。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新建办公用房,确因无房、危房需要新建、改建的,要严格按照国家《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和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
  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中增加和强化对经济效益、科技进步、节能降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指标的考核。严格统计执法,任何人不得人为干预统计指标,更不得弄虚作假,坚决杜绝“跑数字”行为,确保统计指标的真实性和统计考核的科学性,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考核评价体系。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十六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6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