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拆迁安置 > 拆迁协议 > 拆迁安置补偿协议 >
政府信息公开的“玻璃门"
www.110.com 2010-07-05 08:51

  2008年6月,被拆迁人王某向上海市的某区房地局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该区城乡动迁有限公司与其邻居戚某于2007年签订的城市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王某同时还提供了邻居戚某同意其申请查阅该房屋拆迁安置协议信息的证明书。该区房地局受理申请后,以已经向第三人该区城乡动迁有限公司书面发函,而该动迁有限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视为第三方不同意公开为由,答复王某不予公开该信息。王某不服诉至法院,要求该区房地局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法院在审理中针对这一案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笔者就此作深入探析。

  一、王某是否具备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不具备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理由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本案中,王某与所申请公开的该城市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所以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对王某以起诉人无原告诉讼主体资格为由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具备了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理由是,在本案中,王某属于该城乡动迁公司的同一基地动迁对象,其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形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特殊需要”的情形。因此,除非有证据表明王某涉及恶意诉讼,否则可以认定其具有原告资格。

  第三种意见认为王某具备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理由是,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产生源自起诉人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争议,而行政行为合法性争议又离不开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这一基础。因此,对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的原告资格问题把握,须从是否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角度加以分析。本案中,王某已经提出了公开信息的申请,是基于对该房地局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不服才产生的争议,符合行政法律关系的定义。因此,王某具有相应的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依据在于信息公开行政程序中申请人资格与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产生基础不同,前者是因为行政规范调整而产生的行政关系,后者是因为行政权的行使而与相对方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王某不服房地局行使行政权力而引发的行政法律关系,当然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调整对象。而且,与一般政府信息公开公益诉讼案例不同,本案中王某是该房地局行使行政权力的相对方,其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可以确定的。至于王某与所涉信息是否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来判断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成立的依据,与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是否成立属于两个范畴。因此,“立案难”不应成立。

  二、该城市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是否属于政府信息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城市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不属于政府信息。理由是,该协议是动迁公司与戚某就拆迁人拆除被拆迁人的房屋,而对被拆迁人予以补偿和对房屋使用人予以安置等事项所达成的协议,依法受《合同法》的调整,属于民事范畴。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未赋予该房地局获取这一信息的义务和职责。该城市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只涉及其邻居戚某和该城乡动迁公司双方。因此,该信息内容不仅与该区房地局职责无关,也与王某无关。王某要了解该协议内容,完全可以自行向戚某或动迁公司去了解。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否属于政府信息范畴,要看该协议所属动迁项目的性质,如果是为了市政设施等公益性建设动迁,则属于政府信息范畴;如果是商业动迁,则不属于政府信息范畴。理由是,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如果该项目有公益性,则协议属于行政合同并且符合这一条规定。王某作为被动迁一方,该项目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其有权了解该动迁款项的发放情况。如果是商业动迁,则不属于行政法调整范围。

  第三种意见认为该协议属于政府信息范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本案中,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房屋拆迁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本案中,该区房地局作为城市房屋拆迁的主管部门,负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职责义务。而威某与动迁公司签订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正是该房地局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信息。

  与上述三种意见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虽然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该区房地局负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之义务,但这种管理是宏观上的,并不表示对每一份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内容都要进行审查、备案。因此,获取这一信息确实不是该区房地局职责中的必然义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与纯粹的民事合同不同,城市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常常以政府确立的房屋评估价格为参考,一些地方规章中还规定了拆迁管理部门对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负有备案义务。所以,法院在审理时完全可以参照该地区规章视作政府在履行职责中获取的信息。因此,政府信息确定也并不复杂。

  三、王某是否具有该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不具有该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但这一条应当作狭义理解,即这种“特殊需要”表现为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时,才符合这一条件。而本案中,该城市房屋动迁安置补偿协议的内容与王某并无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具备该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理由同样是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但是要作宽泛理解,即这种“特殊需要”表现为法律上的间接利害关系时,也符合这一条件。而本案中,该城市房屋动迁安置协议是王某邻居所签,其内容对王某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所以,王某可以提起申请。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