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动态 >
“转变增长方式”之五:知识产权助力人与自然
www.110.com 2010-09-14 15: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八个加快”中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经验表明,建设生态文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产权大有所为。 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从低层次向高水平发展的结果。在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据首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等全球性问题,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提供物质资源的源泉,但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深刻反思以物质消耗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后的科学判断。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长期以来,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密集型产业,“三高一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增长后劲乏力、劳动者工资停滞不前等诸多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进一步对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具体部署。 节约能源资源亟待掌握“低碳”专利  低碳经济,与“三高一低”对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着眼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业内人士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能源资源最有力的突破口。而在发展低碳技术上,“首先要通过知识产权状况摸底,选择符合国情和发展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尽快制定低碳技术重点发展战略规划,并列入‘十二五’科技发展计划及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计划。”在今年两会期间举行的关于低碳经济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低碳技术的热潮,促使我国制造行业的再制造技术从幕后走到台前。我国是装备生产及使用大国,设备资产已达几万亿元,以往很多装备配件因达到使用寿命期限就直接被淘汰。而实际上,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较少的投入,采取再制造变废为宝,可减少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法士特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大开表示,就汽车变速器而言,法士特目前有200万台的保有量。按照10%的更新速度,每年有20万台报废。一台变速器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需要800公斤钢材,每年如果能有2万台通过修复再利用,就能节省1.6万吨钢材。目前,法士特作为我国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之一,正加大对汽车零配件再制造喷涂工艺、检测、修复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与法士特不谋而合的是,我国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都欲乘“低碳”之势而起,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掌握再制造等节能降耗低碳核心技术专利的新思路。中科院广州能研所是国内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技术研发的研究机构。目前,该所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百余项,其中有7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并拥有80多件中国专利。      然而,低碳技术外延庞大,涉及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燃烧后脱碳的技术、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等各方面,我国还应从各方面保障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交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      此外,发展核心技术,拥有低碳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逐渐成为业界共识。但是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转变能源、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开发而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升级无力的状况,还有待财政、科技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就多次呼吁,对于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有效的领域,应该采取一种知识产权的特别审查机制,一旦一项低碳技术获得授权,国家在其推广应用时应该给予相应的扶植政策。 保护生态环境依赖知识产权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生物、化学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从我国防沙治沙来看,保护环境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4,涉及18个省(区)的近500个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经过多年的治理,2009年我国防沙治沙出现了历史性转折——沙化土地首次出现了净减少,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的林草植被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      治沙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甘肃省是我国沙化的重灾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致力于风沙治理研究,摸索出一整套因地制宜的防沙固沙技术,目前提交了包括“仿真灌木”在内的十几件防沙治沙专利申请,并得到广泛推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沙漠中栽植“仿真灌木”固沙,不受降雨量和地下水位限制,不受季节限制,也不破坏沙漠原始生态系统。“仿真灌木”和自然植被相结合,在降雨量稀少的沙漠中配套实施,固沙效果更为显著,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本也比较低廉。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科研人员总结形成了100多项防沙治沙先进适用技术,初步构建了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技术体系,积累了一批治沙专利,初步解决了植被保护与复壮、节水灌溉以及铁路、公路防沙等技术问题。在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实施的“五带一体”铁路防沙技术,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然而,这只是初步成效,全国仍有54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没有得到治理,防沙治沙的道路还很漫长,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的任务仍然繁重。此外,水、大气、土壤作为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对这三者的污染治理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任务。      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荒漠化防治的全局,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提出了“五个结合”: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现有技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治理面积与提高治理质量相结合。推而广之,对于整个生态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其核心在于就专利技术、植物新品种在内的知识产权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知识产权报 刘仁)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