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程序法 >> 查看资料

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再认识(下)

发布日期:2010-08-06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我国民事上诉审是参照苏联审判监督理论建立的,上诉法院的审级职能本应是上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一审判决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进行审查,并据此定位上下级人民法院的审级关系。但因受诸般历史事情影响,我国民事上诉法院的此种职能至今未得到有效发挥,上级人民法院重复一审法院判案方式审理上诉案件的现象也因此未得到有效克服。藉助原始文献,重述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查式上诉审的审级职能及设计原理,应可资立法者、学界讨论民事审级制度改革时参考。
【关键词】上诉审;审级关系;审级职能;审判监督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三、蓝本:苏联民事上诉法院的审级职能

按照苏联法的解释,民事上诉法院的审级职能是对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以审查方式进行审判监督,“54法院法”学习苏联法经验也确定了审查式上诉审之思想。但是,这种上诉审制度并未因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的推奉而一路前行,相反,它却因后来的各般事情之影响而被尘封至今。从法系意识上分析,今天我们是否通过证明“54法院法”审查式上诉审之设计就能在现行民事诉讼法制框架下再现此种上诉审职能呢?抑或克服当下因上诉法院重复一审法院审判活动所造成的诸多不适应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54法院法”虽引入了苏联法上的审查式上诉审之思想以及相关的四级二审制、人民陪审制、审判监督制度等,但没有全般引进此种上诉审得以顺利运行不可或缺的其他核心诉讼制度。需要指出,这些核心诉讼制度之缺位,不仅是造成“54法院法”审查式上诉审设计思想难以践行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诸般不适应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苏联民事上诉审是基于审判监督理论建立的,以对一审及事实审裁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进行全面审查的法律审。苏联学者认为,这种审查式上诉审是诉讼便民和诉讼民主的体现及贯彻,法理上有别于任何西方国家,其确切含义是上级法院不再重新审判案件实体问题,而是从适用法律和认定事实两个方面全面检查及审查一审裁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如果发现一审裁判不合法或缺乏根据,则以裁定方式撤销或变更原判决,无须像西方发达国家上诉审法院那样作出终局判决。(25)这里的全面审查,是指二审法院既要认真审查一审法院是否调查和查明了全部案情,其判决是否以现有案件材料为根据,是否符合法律;也要根据自己主动调取或当事人在二审中申请的补充材料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

审查式上诉法理形成于苏俄民事诉讼诞生初期,是时,一审法院判决是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对此依照控诉审(апелляционная инстанция)提出上诉,但可以要求上级法院(而不是上诉法院)撤销原判。在这里,本来并不存在俄语中的上诉(обжалование)和上诉法院的概念。但由于必须对当事人要求上级法院撤销原判的行为给出概念,以及对上级法院审查一审判决是否正确及有无根据给出“说法”,所以就借用了沙俄时期的“кассация”一词加以表示。“кассация”在俄语中是指破毁、毁弃的意思,我国学者在引进苏联法时,通常将其译成“上诉”,因此也就出现了类似“当事人对一审判决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的表述,而确切的表述是:“当事人对一审判决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破弃”。[26]

苏联法明确规定了第二审法院的审级权限,[27]即上级法院根据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的结论,对原判作出维持、撤销和变更的裁定。裁定的具体情形包括:第一,维持原判,驳回上诉。二审法院通过对一审判决的全面审查,认为原判的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符合客观真实的,抑或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须以裁定维持其效力(对原判不予破弃)。第二,撤销原判,发回一审法院更审。二审法院通过对一审判决进行全面审查,认为原判不合法或没有根据的,则以裁定撤销原判,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按照苏联学者的解释,判决不合法是指原判错误适用法律或违反了实体法和诉讼法的规定;判决没有根据是指原判不符合案件真实情况。第三,撤销原判,终止诉讼或决定不予受理本案。按照苏联法的规定,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法院(包括二审法院)如果发现有使诉讼全然不能再继续之情形,可以不对案件为实体判决,而以终止诉讼或不予审理之方式终止案件审理。第四,变更原判。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适用实体法律错误的,上级法院可以不将案件发回更审,而以裁定变更原判。按照苏联法规定,上级法院仅在案件事实十分清楚且无须再行收集、补充、调查证据的条件下,才可以变更原判。需要指出,苏联上诉法院不就案件事实进行判决,其仅就一审法院的认定事实是否正确进行审查,且无权引用原审未确认的情况或新的案件材料变更原判。

苏联民事上诉审是建立在体系完整,理论自给,结构严谨的民事诉讼法及民事审级制度基础之上的,因此有着十分科学的运行基础。需要指出,支撑苏联民事上诉审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或条件几乎关涉苏联司法制度的全般,而本文限于研究能力及篇幅所限,仅从中选择与本文写作趣旨最为关切的若干制度加以析述。其一,完备的事实审是民事上诉审得以科学运行的前提。苏联民事上诉审以贯彻审判监督制度为宗旨,上级法院不再重复一审法院审理活动,以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为己任,为使事实审达至保障上诉审得以顺利运行之目的,苏联法明确规定一审法院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地调查案件的情况及正确地判明事实。[28]为使一审法院的功能和任务得以真正落实,苏联建立了以严格的审前准备程序、不间断审理的庭审程序和人民陪审制为三大特征的事实审。其二,以审判员独立为核心的体系化审判原则是上诉审得以科学运行的保障。为了明确上下级法院间的审级关系,苏联法规定了一系列以审判员独立为核心的审判原则。苏联法理解释,审判员独立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如果审判员独立得不到切实保障,审判员也就无从担负起保障社会主义法制之任务。为了在民事诉讼中切实保障审判员独立,苏联法规定了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两项审判原则:直接原则和内心确定原则。直接原则要求审判员只能以自己审理过的诉讼材料作为判决的依据,从而排除类似我国审判委员会那样“不见病人开处方”的现象发生。内心确定原则是保障审判员在认定事实方面排除非法律因素的干扰,独立判断案件的事实真相。因此,直接原则和内心确定原则是保障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尤其是法官独立审判不可或缺的两项审判原则。

四、移植与创新: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再定位

(一)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再定位的依据

笔者主张并向立法者建言,应当按照“54法院法”所定审查式上诉审之精神定位现行民事上诉法院之审级职能。即,上诉法院的审级职能是通过依法审查一审裁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以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施审判监督。如此,上诉法院可以不再重复原审法院判案活动,从而于根本上克服因重复原审“劳作”所引发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此种定位上诉法院审级职能之主张,立于下述三个依据之上。

第一,审查式上诉审之法理依据。首先,审查式上诉审建立在现行四级二审制审级制度之上,而这种审级制度之趣旨在于司法便民和司法民主。此种法理精神非但不落后于今日社会进步,且仍需发扬光大。具体而言,当下应当讨论如何以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四级二审制所具之司法便民和司法民主之精神的优越性,以解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审级制度之间出现的一些不适应问题,而不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审级制度尤其是三审终审制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审查式上诉审依社会主义固有之审判监督理论定位上下级人民法院间的审级关系。审判监督理论以“议行合一”的治国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上级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之方式,保障人民法院体制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法院履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之职能。此种审级关系之法理依据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具,因此理论上也无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上诉审法理定位我国民事上诉法院之审级职能。

第二,审查式上诉审之现行法上依据。四级二审制之民事审级制度以及上下级人民法院依据审判监督建立的审级关系,皆乃现行法律之明确规定。以西方发达国家审级制度尤其是三审制改变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及上诉审之审级职能,势必关涉现行宪法及相关法律之修改,故尔不易或无望达成现行制度以推行。反之,以现行法为依据讨论上诉法院审级职能之定位,既可使立法者顿悟其学理上意义,又便于顺利达成立法以推行。现行法承“54法院法”民事审级制度及其审级关系之规定,虽相关文字上有所调整,但无关宏旨。“54法院法”所定审查式上诉审之立法精神,盖因是时推行条件不具而未全面践行,今日实施审查式上诉审条件已具,该当藉“54法院法”立法精神之恢复,克服现行上诉法院审级职能不明所致不适应问题。是故,建立审查式上诉审实乃依据现行法之举,无涉修宪问题。

第三,审查式上诉审之实践依据。如前所述,审查式上诉审于“54法院法”实施之初已有实践,其实际效果曾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领导一致好评。又试行经验表明,此种上诉审职能之设计,好处有三:其一,有助于充分发挥上诉审之审判监督作用,使上诉法院从事实审中解放出来,集中更多时间精力审查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之质量,及时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纠正错误;同时有助于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加强工作责任心,使其业务水平在改正错判中得到提高。其二,能够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依据宪法规定实行集体审判制度及发挥集体领导作用。[29]其三,便利人民诉讼。上诉审不重复一审程序进行事实审,可以做到程序简单、审理及时、当庭裁定,从而克服积案和诉讼迟延现象,及时向人民提供法律保护。[30]昔日试行审查式上诉审所获好处,可为今日再建之必要性讨论提供最佳实践依据。

审查式上诉审以上诉法院依法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为具体的审级职能,抑或以此种审查方式实现现行法所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审判监督之审级关系。此种上诉审之设计,虽系“54法院法”所定所倡,且不违现行法之精神,但实际推行尚待相关条件之具备,否则,“54法院法”下推行审查式上诉审受阻之“悲剧”必定重演。

(二)苏联法的可借鉴性

需要指出,本来,“54法院法”立法者仅定我国民事审级制度及上下级人民法院审级关系之基本框架,细部问题拟交民事诉讼立法者参考苏联法具体措定,但因后来法制建设受阻,民事诉讼立法活动停滞,加之“中苏交恶”影响,苏联法理几乎被尘封。改革开放以后,西风东渐迅速,苏联民事诉讼法理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建设之意义已鲜有人问津。于此背景下,有必要对苏联法的可借鉴性再做一番认识。

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在基本方面与苏联法相同,一是都建立在四级二审制审级制度基础之上,其立法理由也相同(司法便民和司法民主);二是法理基础都来自具有社会主义法理特质的审判监督理论,上下级法院的审级关系是审判监督关系。但是,囿于历史条件所限,我国在移植苏联审级制度及上诉审制度时具有不彻底性,因此,若于现行法下建立审查式上诉审并使之得以运行,则必须借鉴苏联法弥足“54法院法”是时所未完备之条件。

1.我国在移植苏联法时,因立法不足(制定法不完备),法官职业素养普遍较低,根据当时国情设立了审判委员会制度,以图法政策的正确把握。(31)于今日观之,审判委员会制度与苏联法上审判员独立之原理相佐:其一,破坏了言词原则、直接原则、辩论原则和内心确信;其二,破坏了上下级法院间的审级关系,部分替代了上级法院之地位及职能;其三,破坏了人民陪审制及司法民主精神。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分析,审判委员会制度之取消,并不影响人民法院体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之统一性、权威性,因为纠正一审裁判适用法律错误乃上诉审实施审判监督目的之所在,而由审判委员会保障本院裁判适用法律的正确性,自然有代替上诉法院履行审级职能之效果,从而破坏了上下级人民法院间的审级关系。另外,由于人民陪审员不能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所以审判委员会之设计又违现行《民事诉讼法》第40条有关“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权利义务”之立法精神,进而损害人民陪审制之根基——司法民主。

2.苏联法规定一审民事审判必须采人民陪审制,以司法民主之名义图一审法院实现全面调查案件情况及正确判明事实之功能,藉此提高一审判决的公信力。“54法院法”在移植苏联法上的人民陪审员制时,虽规定一审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原则上采用人民陪审制,但是时因条件所限,并未规定一审法院全面实行人民陪审员制的时间表,加之后来法制建设蒙受灾难,以致人民陪审制之立法初衷被尘封至今。如上文所述,人民陪审制乃事实审得以顺利运行之保障,一审判决获取公信力之源泉,实行二审终审制之基础。直言之,没有人民陪审制就没有二审终审制,也就没有审查式上诉审。但迄今为止,我国民事一审法院尚未贯彻以人民陪审制为基本的事实审之审级精神,甚至于一段时期里冷落人民陪审制。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出发,正因为一审实行人民陪审制,才使得上诉审“再次审理案件的事实是多余的”。[32]所以,欲避免上诉审采重复一审“劳作”审理上诉案件,必首先建立健全以人民陪审制为基本的一审民事审判制度。

3.苏联法规定审前准备程序是民事诉讼必经程序,且规定审前准备已达充分时,才可以将案件移送庭审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虽规定有“审理前的准备”阶段,也属普通民事诉讼“开庭审理”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并未对其所达目标给予明确规定。苏联民事审前准备程序须以裁定宣布开始和结束,旨在明确此程序整理争点、收集证据之功能。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因为未对“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给予苏联法上“审前准备已达充分”方可结束之明确规定,引致审理前准备阶段与开庭审理阶段之功能划分有失明朗,实务中或因“审前准备过度”或因“审前准备不足”而出现“先判后审”及“重复开庭”等诸多问题。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分析,有效的审前准备程序是使庭审程序充实化的前提,而充实化的庭审程序有利于查明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于是又成了上诉审得以顺利完成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之具体审级职能的保障。需要指出,苏联民事审前准备程序采职权探知主义,甚至可以动用检察力量收集证据,因此不存收集证据困难一说。而我国民事诉讼若要引进苏联民事审前程序,则需在加强当事人申请证据以贯彻辩论主义的同时,加强包括当事人在内的证据持有人提出证据之义务及责任。为促进民事纠纷的及时解决,还可以考虑有条件地引进苏联法上的审前证据调查程序,当然亦有必要考虑庭前调解、和解机制的完善问题。另外,亦有必要考虑借用现代通讯技术处理审前准备事宜。为使审前准备程序的进行更具条理化,我国民事诉讼还应当贯彻要件事实审判方法。[33]

4.苏联民事审判实行不间断庭审原则。于比较法上分析,苏联民事一审程序类似美国之设计。即,一审皆系事实审,由职业法官和非职业审判员组成审判组织审理案件,诉讼程序由立案程序、审前准备程序和庭审程序组成,案件经审前程序充分准备后才能移至庭审程序,庭审程序按集中审理原则进行。按苏联法规定,案件自审理开始至判决为止,法庭无权审理其他案件,且庭审应当不间断地进行(苏俄《民事诉讼法》第146条)。不间断庭审原则一是保障法官的心证不因审理新案件而削弱,从而正确地认定事实;二是贯彻司法便民精神。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考虑,我国民事诉讼应当有条件地引进庭审不间断原则。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当事人跨地域诉讼实属不易(例如,海口市当事人到乌鲁木齐市应诉),加之审前准备不足及攻击防御方法随时提出主义,多次开庭现象较为普遍,以致诉讼既不便利又不经济。若有条件地实施不间断庭审原则(具体条件可视地理距离、交通状况等,辅以当事人申请及法官裁量而定),一可实现司法便民,二可促进法庭集中精力办案,从而减少上诉率以便上级人民法院有更多时间精力办理本院一审案件和对下级人民法院裁判进行审判监督。

5.苏联民事诉讼实行直接原则、辩论原则和内心确信。此三项原则皆乃贯彻法院独立审判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所必须。“54法院法”盖因设置审判委员会之缘故,未采上指三项原则,但这些原则是时被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所不忌避所推奉。[34]民事审判权乃内置法律适用权及认定事实权之统一体,内心确信乃审判员于认定事实面独立行使审判权之保障,而直接原则、辩论原则是为贯彻及落实内心确信的前提条件。本来,内心确信乃社会主义各国民事诉讼普适原则,依苏联法理解释,其与西方国家奉行之自由心证纯系阶级性上差别,除此之外别无二致,即“资产阶级的法官的自由心证是和他们的资产阶级的‘良心’、剥削者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法律意识极其密切地联系着。”[35]而“苏维埃审判员的内心确信,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表现形式。”[36]但曾几何时,内心确信被我国学者莫名其妙地炒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辩的高度,进而以倡内心确信者乃反唯物主义及反马列主义者之“高帽”,藉非学术性力量封杀和歪曲内心确信之原义。今日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出发,有必要还内心确信以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普适规律之本来面目,并为夯实其适用前提实行直接原则、辩论原则,如此提高我国一审民事法官的审判责任心,即“案件由你全权负责审理,你就必须对审判质量负责”,促进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在纠错的同时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而将审判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审查式上诉审与二审法院的审理权限

采苏联法理定位我国民事上诉法院之审级职能,盖因现行法立法精神所致,法系意识使然。是故,我国审查式上诉审之建立,必涉现行《民事诉讼法》上第151条、第153条相关上诉法院权限条款之改正,具体析述如下。

1.关于第151条的修改。本条旨在划定上诉法院的具体审级职能,即“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本条虽以“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进行监督”之审判监督理论为据,并明确上诉法院对原判采审查方式进行审判监督,但没有明确审查的具体范围。有关“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究竟是对上诉请求本身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还是对被上诉的原判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抑或二者兼有?于学理上存有所谓的当事人主义“上诉请求范围审查说”和职权主义的“全面审查说”。[37]查上诉审依审理对象不同,有续审制、覆审制及事后审制之划分。[38]“全面审查说”类似覆审制,“上诉请求范围审查说”类似续审制及事后审制。由于立法不明,学理解释不一,司法解释暧昧,[39]故导致实务中多采同于一审方式审理上诉案件,重复一审“劳作”,进而从实质上消解了上诉法院之具体审级职能。本文以为,我国民事上诉法院之具体审级职能,可结合苏联法相关经验定之。

建议条文:“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上诉目的及上诉理由有关的一审案卷材料以及当事人上诉期间提出的补充材料,对一审判决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进行审查。对法律规定可以申请上诉的一审裁定的审查,准用上款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

2.关于第153条的修改。本条有关上诉法院审理权限的规定,在内容上几乎同于苏联法,但在个别方面突破了苏联法理,本文建议修改后的条文如下。

对153条(一)照原文保留,即“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

对153条(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修改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并且无须二审调查新证据的,依法改判;”修改理由是,二审法院不重复一审认定事实活动,只审查一审认定事实有无根据和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如果一审认定事实清楚,但判决结果错误及适用法律错误的,上级法院则应当从维护法制统一性和权威性立场予以纠正。此乃借鉴苏联法理所定,既符合审判监督理论,也体现司法便民精神。例如,《苏俄民事诉讼法典》第305条(4)规定“如果案件无须收集证据或对证据进行补充审查,案件已由第一审法院全部和正确查清,但在适用实体法规范上发生了错误,则变更原判决或作出新判决,而不将案件发回重新审判。”

对153条(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修改为“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清,或者判决结果与认定事实不符合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本项修改重点在于删除原条文中有关“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之规定,同时增加“判决结果与认定事实不符合的”情形为裁定撤销原判决的理由。其修改理由是,删除上级人民法院自行查清事实后对原判径行改判的规定,旨在突出上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职能,发挥一审法院的事实审功能,避免上诉审重复一审之“劳作”。增加“判决结果与认定事实不符合的”情形为撤销原判决的理由,一是防止二审法院以“判决结果与认定事实不符合”对原判径行改判;二是明确上诉法院的审级职能是依法审查一审判决有无根据和是否合法,以对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监督,加强一审法院的审判责任心。

对153条(四)照原文保留。即,“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的生成深受苏联法的影响,今日于审级制度上直面的诸多不适应问题,几乎皆与有违苏联法理相涉。尽管我们在学术研究上试图努力忘却或有意、无意地回避苏联民事诉讼法律科学,但它的内在精神、外在形式已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制中根深蒂固,所以关于现行上诉法院审级职能的解读、改革及完善,难以逾越苏联法理。




【作者简介】
陈刚,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注释】
[①]参见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 {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8-289、306、321-322页。
[②]沈钧儒:《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届政协二次会议},1950年6月17日。沈钧儒先生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也是该院首任院长。
[③]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审级诸问题的批复》,1950年5月3日发。即“审级问题——现在各地皆订有一套,各省及等于省的行政区有规定为四级三审的如山东,有定为三级三审的如皖北,其相同点皆以省一级法院为终审机关,殊不知分割局面已不存在,现在是全国统一的局面,从分割局面出发把省级法院规定为终审机关,是不合乎统一局面要求的。最高人民法院早已成立,虽尚未颁布人民法院组织法,但总不能忘却最高人民法院的存在,这种观点必须改变……”
[④]参见人民日报社论:《加强与巩固人民革命的法治》,载《人民日报》1951年9月5日。通说以为,始于1996年关于“法制”和“法治”的说语之争,乃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之重大事件。不少学者也乐于以“从‘法制’到‘法治’”的推动者、始作俑者自居,但历史文献证明,人民中国强调法治的历史,至少始于其建立之初。
[⑤]此时,我国官方话语开始将“法治”一词替换为“法制”。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学习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指示》,1954年12月11日;《司法部史良部长在“全国司法座谈会”闭幕时的讲话》,1954年11月17日;等。以上两个文献,载《司法工作通讯》1954年第3期。关于人民中国建国初期如何在话语上“从‘法治’到‘法制’”的演变,应是今天研究从‘法制’到‘法治’”意义的先决问题。否则,所谓之“创新”之“发展”,不过是自言自语。
[⑥]实际上,有关四级人民法院的设置,经过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论证过程。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自1954年4月23日开始,止于同年9月6日,初稿第一稿计有三回稿,初稿第二稿计有十一回稿,修正稿计有三稿,共计有17回稿之多。中级人民法院是于1954年7月2日初稿第二稿第三回稿中写入的。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办公厅编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历次草稿专辑》{内部文件},1954年10月。
[⑦]《对于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一些名词的初步解释》,作者不详,载江西省司法厅编印:《业务学习参考资料》,1955年5月,第61页以下。
[⑧]魏文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基本问题的认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页。
[⑨]前引 [⑧],第15页。
[⑩]前引 [⑦],第68-69页。
[11] [匈]L·涅瓦伊等著:《经互会成员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刘家辉译,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12] {前苏联}克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第394页。
[13]通说将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称作法院内部监督。
[14]目前,有观点认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进行审判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审判监督程序意义上{再审}的审判监督。参见周明昌:《法院审判监督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载人民法院网://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7/01/309963.shtml,2008年11月4日访问。另外,我国法律有关本级法院对本院判决发动再审的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条第1款、《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1款},也是与苏联法理不通的,因为它违反了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监督的法理。
[15]参见 [俄]A·Я·苏哈列夫、B·E·格鲁斯基主编:《法律大辞典》,莫斯科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346页。
[16]按照当时的解释,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和1954年《宪法》规定的“法院独立审判”原则,包括四层含义:第一,法院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不受他人或其他机关的干涉;第二,上下级法院不属于行政从属关系,只是审级关系;第三,对司法人员的任免和产生进行程序保障;第四,法院服从法律进行审判,是司法人员的义务。详见刘崐林:《对“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的认识》,江西省司法厅编印:《业务学习参考资料》,1955年5月,第52页。
[17]前引 [16],刘崐林文,第52页。
[18]《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关于第二审案件应该实行法律审的问题材料》,发布单位、日期不详,收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2-41-34。
[19]《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上史良部长讲话》,摘自《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关于第二审案件应该实行法律审的问题材料》,第8页。
[20]马锡五:《关于“十四个大城市高、中级人民法院刑、民事案件审理程序初步总结”的试行总结和今后在全国试行的意见》,摘自《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关于第二审案件应该实行法律审的问题材料》,第2页。
[21]这里的实体审理,非指今日所言的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审理,而是指同于事实审方法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直接审理。换言之,如果上诉审采用实体审理方法审理上诉案件,则意味着上诉审的审判活动是对一审{事实审}的重复。参见夏维扬:《我国民事诉讼中上诉审法院的职能问题》,载《政法研究》1956年第4期,第32页以下。
[22]王怀安:《关于全面推广先进经验问题的发言》 {1956年2月17日},载西南政法学院编印:《刑民事诉讼参考资料》,印刷地重庆,1956年,第64页。另,有关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试行法律审的经验总结,参见贺战军:《如何划清上诉审和一审的职能》,载《政法研究》1956年第1期,第16-18页。
[23]由于上诉审采用同于一审程序的方式处理上诉案件,积案甚多。当时有些法院同志认为,积案问题是由于“任务大,编制小”造成的,并将“增加编制”当作解决积案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巴萨温发表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反驳这种观点。即,积案问题是由于没有认清审级制度的意义造成的,属于工作方法问题,而不是人力不足的问题。
[24]《苏联专家巴萨温同志对苏联法院法律审的介绍》,摘自《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关于第二审案件应该实行法律审的问题材料》,第8页。
[25]终局判决实质上是指审级判决,即民事诉讼法上各审级法院就审结本审级案件作出的判决。如一审终局判决、控诉审终局、上告审终局判决等。
[26]有关“кассация”汉译为“上诉”的例子,参见前引 [12],第397页; {前苏联}阿·阿·多勃罗沃里斯基等著:《苏维埃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27]参见《苏联和加盟共和国民事诉讼纲要》第46条、《苏俄民事诉讼法典》第305条。
[28]前苏联最高法院《关于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严格遵守诉讼规范的决议》,1935年10月28日,转引自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编:《苏联法院审理刑民事案件的程序》,1954年,第32页。
[29]这里的“集体领导”是指民主集中制。参见前引 [⑧],第12页。
[30]参见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审理上诉案件方法初步总结》,摘自《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关于第二审案件应该实行法律审的问题材料》,第7页。
[31]审判委员会制度由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正式确定,是对此前类似制度之肯定及法定化。参见前引 [⑧],第12页。
[32]前引 [12],第394页。
[33]有关要件事实审判方法的内容及意义,参见《学海》2006年第5期和2007年第1期“要件事实专题”所载各文。
[34]是时我国法学院及司法实务部门经常邀请苏联法律专家来华讲授民事诉讼法,其法理自然为我国法律界所认可和推奉。另查新中国首部民事诉讼教材也倡内心确信,参见郭贡学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讲义》,东北人民大学教材出版科1957年6月印刷,第12页。
[35]前引 [12],第276页。
[36]前引 [12],第276页。
[37]一般认为,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51条有关二审法院审查范围的规定,是对1982年试行民事诉讼法全面审查原则的修正,但就审查的具体范围而言,在维护当事人处分权与保障法院贯彻法律原则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也是诱发“上诉请求范围审查说”与“全面审查说”之争的原因。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306页。
[38]续审制是指,上诉案件之审理,原则上以一审诉讼资料及审判活动为基础,但允许提出新的诉讼资料,“继续进行一审”。续审制因允许新诉讼资料之提出,有轻视一审活动之效果,导致诉讼迟滞及违背迅速审判精神之弊端。德日民事控诉审采续审制,新近皆藉适时提出主义规制攻击防御方法提出时机,以克上指弊端。覆审制乃指上诉法院不考虑原审法院之审判活动,以“第二次一审方式”审理上诉案件,并根据新的审理结果作出判决。覆审制旨在充分实现审判程序发现真实之功能,但有无视一审程序功能并“浪费司法资源”之弊病。德日刑事控诉审传统上采用覆审制,惟奥地利民事控诉审亦采之。续审制与覆审制之区别是,前者以一审诉讼资料和审判活动为基础,复加考虑一审裁判后发生事情,并进行新证据的调查;覆审制不考虑一审诉讼资料及审判活动,对案件再行一审活动。要之,在续审制下,二审须延着原审的审理程序及诉讼资料,并补充新的证据资料进行审理;而在覆审制下,因不同续审制“继续进行一审”,是将案件恢复到起诉状态再行一审。例如,于续审制下,当事人无须再陈述本案的诉讼请求、请求趣旨及请求原因,以及对一审所涉证人再行询问;但于覆审制下,因案件审理重新开始,所以公诉人得重新陈述公诉事实,重新调查被告人的供述及证人证言{在实务中,因重新调查证人证言有违证人不得二次作证之原则,故将一审中的证人笔录视为书证使用}。事后审制是指上诉审局限于原审之诉讼资料,仅对上诉请求所涉理由部分进行审理并作出新的裁判。事后审与续审、覆审于审判对象上之区别是,前者以原判为对象;后二者皆以本案 {案件}为对象。
[39]相关司法解释,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5条、第36条。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周磊律师
江苏无锡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罗钟亮律师
浙江金华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李萃律师
上海浦东新区
邓桂霞律师
山东聊城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0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