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长兄若父”侵权法

发布日期:2011-09-21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论坛
【关键词】侵权;无过错责任;过失相抵;无过失补偿;强制保险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救济民事损害的法律像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中没有父亲,所以持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最年长的侵权法的肩上。他在自己成家立业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照顾“无过失补偿”这个年幼的弟弟的责任。

  由于辛劳与拮据,侵权法的裤子上逐渐有了一些破洞,最大的破洞在屁股上,叫“无过错责任”。另外,由于长期的劳累,侵权法还经常出现幻觉,这个幻觉叫“过错相抵”。

  无过错责任这个破洞是这样弄出来的:

  字面上的歧义。无过错责任的“无”字,其含义是“没有”呢?还是“不以(过错为要件)、不考虑(过错)、不论(过错有无)”?好像理论上的通说是后者,但这个通说与“无”字“没有”的日常含义差距太大,比较牵强。例如,司法实践中,会有老百姓问法官:“你判决书上写的是无过错责任,那为什么还判我赔偿呢?”于是,法官不得不做解释,而法理上的东西又不是那么容易解释得通,也不是那么容易让老百姓理解的,就有一些误会。所以,通说并不通俗。

  推理过程的瑕疵。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下,原告无须证明被告过错。然而一旦被告辩解:“原告也有过错,我要求过错相抵”,这时,原本不需要分析过错的推理过程被迫又回到分析过错的推理过程。虽然原告过错的有无及其比例要由被告举证,但客观上也不得不重新比较原告过错与被告过错的大小,不然无法进行过错相抵。由于原被告混合过错的情形并不在少数,所以看似简单的推理过程实际并不简单。原告时常有被涮的感觉。因此,这种推理在简洁程度上是有瑕疵的。

  法律适用上的矛盾。在过错相抵的情况下,是继续适用无过错条款加过错相抵条款呢?还是转而适用过错条款加过错相抵条款呢?如果是前者,则显得比较“混搭”;如果是后者,则又出现了前面“无过错”、后面“有过错”的矛盾。

  过失相抵的幻觉是这样给弄出来的:

  过错相抵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在过错责任中,被告本来就是按照其过错的程度承担责任,过错程度多大就承担多大的责任。这里并没有相抵的问题。如果被告的过错对于损害结果来说占80%的比例,那就按照80%赔偿就好了。原告自己承担的20%是过错比较的结果,而非过错相抵的结果。对于最终责任承担比例来说,这里无所谓“相抵”。另外,“过错比较”在逻辑上显然不能等于“过错相抵”。在实际上被告有过错的无过错情形下,与前面一样,也不存在“过错相抵”。无论哪种情形,经过比较,有多少算多少好了。这种理解与“原因力比较”理论相吻合,更具理论亲和力。力大小的比较不必然是力的相互抵消。因此,所谓“过错相抵”不过是个杯弓蛇影的幻觉。

  无过错责任适用过错相抵也存在矛盾。根据“不论过错有无”的通说,被告到底有没有过错,在事实上只有两种情况:被告的确有过错、被告的确没有过错。在被告的确有过错的情况下,实行过错相抵并无不当。但问题是,在被告的确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实行过错相抵?显然不能。所谓“相抵”,只能是双方均有过错,否则体现不出“相互抵消”的含义。有时候“相抵”,有时候不能“相抵”,不能“相抵”的例外情形严重破坏了理论的统一性。

  因此,无过错责任中的“无”字,应该只有一种解释:没有。过错责任是被告有过错而承担的责任;无过错责任就是被告没有过错也要承担的责任。这种区分在逻辑上更加清楚。基于这种理解,在无过错的情形之下,被告没有过错,但如果原告有过失(不能是故意,被害人故意是欠缺因果关系要件的不能归责的事由),可以减轻被告的责任。这里的减轻,是100%赔偿比例前提下的减轻。100%比例前提下的减轻与有多少比例算多少比例的比较、与比例之间的相互抵消是三种独立的逻辑推理形式,不可混淆。

  另外,至于“没有过错也要承担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到底是“法律责任”还是“初始法律义务”,我持保留意见,认为这其实不是“法律责任”。如果我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么侵权法就仅仅是过错责任法,就是按照过错比例承担相应责任。什么无故错责任,什么过错相抵、什么减轻责任(私法责任不应有减轻,而公法责任可以有减轻)就统统都不要了。这样,我们不但把无过错责任这个破洞给补上了,而且由于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干脆把这条破裤子给扔掉了。另外,由于劳累有所减轻,眩晕症也治好了,头脑中的幻觉也没有了。

  真好!只不过,这种想法是不是太天真了?

  也许这并不天真。因为台湾前司法院大法官、法学教授王泽鉴在其1998年所著的《侵权行为法》第一章第五节“侵权行为法的未来”(第59页)中就写到:关于人身意外损害赔偿,各国依其社会发展所创设形成的补偿体系,基本上系由倒金字塔型转为平方型(平衡型),并渐次移向金字塔型,台湾正处于第一阶段,为便于观察,图示为:

  (倒金字塔型)(平方型)(金字塔型)

  侵权行为法 侵权法行为法 侵权行为法

  无偿过失补偿 无过失补偿制度 无过失补偿制度

  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体系 社会安全体系

  这段图文显示了一个国家“损害救济体系”由低到高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缺乏无过失补偿和社会安全的观念与机制,损害救济功能只能由侵权法承担。当时的侵权法是过错责任的侵权法,要承担这个额外的功能,就只能对过错责任进行不断地突破,发展出过错推定及无过错责任,不断以“赔偿”的理论来实现“补偿”的功能。不如此,当时的许多损害特别是工业事故损害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救济。侵权法承担了额外的功能,其代价便是自有过错责任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被破坏了。但随着“补偿”、社会安全观念与机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人们开始检讨侵权法当中的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的合理性。认为,如果将侵权定义为“违反合同义务之外的民事义务导致的不利后果”,那么,侵权的前提就是“合同义务之外的初始法律义务”。侵权责任只能是因违反初始法律义务而产生,故它绝不可能是初始法律义务。这种认识的关键是:要明确区分“责任”与“义务”、“赔偿”与“补偿”这两组概念。分配责任的前提只能是有过错,而分配义务则不需要有过错,基于其它的平衡利益关系的观念仍然可以分配义务。“赔偿”是基于过错的赔偿,而“补偿”则要基于过错以外的其他原因。因此,目前所谓的“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实际上是针对特定的不可避免的合理损害,根据社会整体利益进行必要的损失分担。这种分担的基础不是过错,而是社会整体利益的观念,如“谁受益、谁负担”及社会互助的必要性等。这些都属于无过错补偿机制的内容,而非侵权机制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事故伤害强制保险法》或者修改《社会保险法》,以专编规定“事故伤害强制保险”的内容,将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高度危险事故的强制保险纳入其中,建立体系化的无过失补偿机制。这方面,新西兰模式属于一种比较极端的模式,合理的选择是借鉴香港“雇员受害补偿”的模式,实行无过失补偿与过错赔偿相衔接的模式。无过失补偿机制的原则是社会救济,是“救急”,而非侵权责任,故应体现“及时”的特点,并应有补偿的上限。设置补偿上限,是为了与侵权责任相衔接。社会保险不能完全取代侵权责任,否则法律责任预防事故的功能被废弃。在对受害人进行及时、必要的救济之外,如果致害人有过错存在,当然应依据侵权责任法追求其侵权责任。当然,事故损害强制保险的原则是“及时、必要”,但补偿的上限具体如何,应根据不同事故种类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划定。

  似乎,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本不是责任,但囿于历史发展的阶段,不得不由侵权法来代管。然而,随着“无过失补偿”小弟的逐渐长大,侵权法长兄也应该逐步淡化自己兼任的“父亲”的角色,放手让他们成长、独立。这种成长、独立,就是侵权法回归于过去严格的“过错责任”法,而放手让“无过失补偿”的社会立法逐步发展、壮大,形成兄弟共立的格局。再将来,无过失补偿立法更加壮大,原来年幼的弟弟更加独立,并逐步取代侵权法成为救济损害的主要手段。坚守“过错原则”的侵权法为家庭操劳少了,但他的权威更加稳固,他永远是弟弟眼中父亲一般的兄长。那时,走过了金字塔底部的侵权法,终于到达金字塔的顶端。在金字塔的顶端,望着能干的弟弟,他的目光欣慰而平和。




【作者简介】
陆通,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法院民一庭。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吴健弘律师
浙江杭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李波律师
广西柳州
李开宏律师
广东深圳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6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