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刑事类案例 >> 刑事辩护案例 >> 查看资料

“高科技制毒技术”忽悠人 想捞偏门反获刑

发布日期:2013-05-31    作者:110网律师
一方利用“高科技制毒技术”忽悠别人,通过转让制毒技术获取不菲利润。一方好逸恶劳想捞偏门,企图用所谓的“高科技制毒技术”制毒赚钱。这荒唐的一幕像极了喜剧电影中的桥段。然而,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真实而荒唐的刑事案件。
2012年9月,江苏淮安人朱某在网上QQ群中认识了哈尔滨人王某,交谈过程中朱某称自己会制造毒品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本就是吸毒人员的王某随即将此事告知毒友吉林人徐某,两人商量后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两人在网上向朱某询问如何制毒。朱某根本不会制造毒品,但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王、徐两人迫切想了解制毒技术,于是朱某就动了骗取两人财物的念头,他对王、徐两人吹嘘自己已掌握制毒技术,只要交纳所谓的“学费”,就可以教授两人制毒技术并赠送原料和设备。徐某、王某信以为真,很快从东北来到淮安朱某的住处。双方见面后,朱某先是将一套其用于制造其他化学物品(苯基丙酮)的设备与原料向徐某、王某展示,谎称这就是制毒设备。并用制造这种化学物品的方法向王某、徐某多次实验演练所谓的制毒技术。为让徐某相信自己真的会制造毒品,朱某还专门从社会上购买真毒品(甲基苯丙胺)给徐某吸食,并谎称是自己制造的。徐某在尝试过后信以为真,当即提出“拜朱某为师”的要求,朱某假意不许,故作犹豫,王徐两人更加对朱某深信不疑,于是两人前后分三次共交纳“学费”人民币47000元,从朱某处获得“制毒技术”与“设备和原料”。后徐某、王某回东北后按照朱某教的方法制造毒品,却一直没有生产出所谓的毒品。而此时尝到甜头的朱某,继续在网上QQ群中向多人推销自己的制毒技术,2012年底,薛某(另案处理)抱着与徐王两人同样的目的来淮安找朱某会面时被当地警方一举抓获。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朱某诈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为了非法买卖而制造苯基丙酮,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被告人徐某、王某为了制造毒品购买原料和设备生产甲基苯丙胺,其行为均已构成制造毒品罪。最终,法院考虑到朱某系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犯罪预备,徐某、王某系制造毒品罪的犯罪未遂,徐某系毒品再犯,三人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等法定、酌定情节,作出了如下判决:被告人朱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犯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五千元。被告人徐某犯制造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被告人王某犯制造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邹坤律师
上海黄浦区
陈利厚律师
北京朝阳区
杨文煌律师
广东东莞
陈兵民律师
天津河西区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毕丽荣律师
广东广州
郝廷玉律师
河北石家庄
陈晓云律师
北京西城区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6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