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民商法 >> 查看资料

浅谈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

发布日期:2004-02-1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法院开始了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尝试,相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办法。有代表性的主张和做法是“三个强化”,即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化合议庭职责。其中对举证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落实1991年颁布的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强调谁主张谁举证,这里存在着一个举证的时间问题,值得研究。?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有关当事人举证的时间限制方面没有作出规定。为此,在审判实践中,不少法院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当事人举证的期限。这在当事人诉讼法律意识不高或诉讼法律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无疑是有效果的。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妥的,首先,当事人就其主张向法院提供证据,是维护他自己实体权益的一项诉讼权利,在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变相地限制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这个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事人因不定期障碍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问题,但却未涉及延期届满后当事人仍不能提交是否可以再次延期的问题。再次,法律对法院不采纳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所提供的证据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提出上诉后,可向二审法院提供一审法院未采纳的证据或新的证据。二审法院对该证据经过核实、认定后,要么全部或部分改判;要么以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理由,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理由很简单,法律并未规定当事人举证的时限,各个法院对举证期限的自行规定是无效的。在审判监督程序中也是如此,民事诉讼法第179条就把“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作为法院应当再审的条件。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拖延了诉讼,损害了对当事人的权益,主要是极不合理地将一审、二审判决的效力置于不稳定地位,影响法院审判程序作用和审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只有合理地解决当事人举证时限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审判方式改革的突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举证时限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是我们对此问题的初步探讨。?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含义

  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具体地讲,举证时限制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期限,即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诉讼法上的期间,当事人应当在此期间内尽最大能力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二是后果,当事人若在此期间内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相关的证据,则产生诉讼程序上的法律后果,即该证据不为法院所采纳,失去其证据的证明效力,当事人将因此承担对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意义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上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主要存在以下观念上的障碍:⑴举证时限制度有悖以事实为根据,追求客观真实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举证期间的确定,使证据不能完全充分地提出,案件事实便无法真实地再现,据此所作出的判决是不公正的。⑵举证时限制度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就自己提出的主张向法院提供证据,是其维护自己实体权益的一项诉讼权利。而举证时限的存在,未给予当事人充分的机会去实施自己的诉讼权利。笔者认为,考虑某项诉讼制度,应把它放入整体的诉讼过程中去分析。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举证时限制度有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任何一项诉讼制度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公正是诉讼程序所追求的第一价值。程序公正的实现都是通过具体的诉讼实践行为表现出来的。程序公正针对诉讼主体表现为: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平等的诉讼权利以及保证诉讼主体行使其诉讼权利的平等情况。法律规定了当事人就自己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进行证明的权利,举证时限制度通过设置提供证据的期间,为双方当事人创设了进行诉讼行为的平等机会,实现诉讼过程上的平等。因为举证时限制度要求双方在举证期间内充分提出主张和证据,并规定了证据的失效后果,举证时限内未提出的,法官一般不予采纳。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实行举证时限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那些故意不提出证据,滥用其权利随时提出新证据来拖延诉讼的行为。法律保护的是正当权利,禁止权利的滥用。法律只能给予纠纷双方以公正的诉讼机会,而不能为保证一方诉讼权利的完全行使,允许其随时提出证据引起再次开庭或者二审及再审来拖延诉讼,这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讲是极不公正的。程序公正的要求体现到举证时限中是给予一个公正合理的举证期间,对于诉讼双方一律平等适用,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期限内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这就实现了程序公正。因为法律无法保证事实上的绝对公正。另外,举证时限制度一定程度上排除法院的主动调查取证行为,法院确认事实一般只能依据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来判定。?

  (二)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诉讼效益的提高

  首先,举证时限的设立,有利于促使当事人在时限规定的时间内履行提供证据的责任。有了举证时限,当事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间内完成举证活动,否则将失去提供证据的权利或负担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这样,便会形成时间上的压力,促使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举证活动。从诉讼心理学上看,每个当事人都不希望因未能提供证据或不提供证据而败诉,都令积极地提供所能提供的证据,可以说,谋求胜诉为当事人的举证活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那么,举证时限的存在则使当事人的举证活动有了外在的压力。动力和压力并存,会使当事人更为主动,及时地向法院提供证据。其次,举证时限的设立,有利于保护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拖延诉讼会增加对当事人的讼累,使对方当事人不得不参加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诉讼。这对于对方当事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有了举证时限,有利于防止和消除延误举证行为。再次,举证时限与法院审限相结合,为法院如期结案提供可靠的保障,新民事诉讼法增设了审限,这就要求审判人员提高办案效率,而这仅靠法院的单方面的努力,没有当事人的积极配合,是不是以保证法院在审限期内审结案件。从诉讼实际情况看,当事人之间关于案件事实方面的争议远远多于法律方面的争议,诉讼中用于查明案件事实的时间也大大超过用于解决法律争议的时间。举证的拖延,往往造成诉讼的延滞。设立举证时限,使之与审限相互配合,使当事人的举证行为和法院的诉讼行为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可遵循,就可为法院如期审限提供可靠的保障。举证时限的设立对促使当事人如期完成举证活动,防止诉讼延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民事诉讼法制度体系的完善

  举证时限制度使民诉法上的举证责任制度落到了实处,得到完善。举证时限制度是针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而设定的。若当事人在法官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完不成举证的,则驳回其诉讼请求或者认定某项事实不存在或者采纳另一方的主张和事实,总之是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同时,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法院的调查取证,因为若法院主动参与收集证据,则举证时限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举证时限制度使收集提供证据完全成为当事人自己的事,当事人逾期不举证,则承担对已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关于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举证时限是作为法定期间还是法院指定期间

  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期间分为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两种,法定期间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非有法定理由不得变更的期间;指定期间是指法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来情况来确定诉讼行为的起始和终结时间。就举证时限而言,笔者认为宜采法定期间兼指定期间,即二者相结合,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通常应在一定时限内举证,逾期法院可不采纳。在特殊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说明不能及时举证的理由,再由法院酌情延长举证的时限,在法定期限及指定期限内提出的证据均为有效证据,这种立法方式使举证时限制度既具原则性,又具灵活性,较为切实可行,各个民事案件的情况大不相同,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而且各个案件的举证方式上也有差异。若仅采用法定期限,则对举证期限的限定过于死板,使有的案件举证得不到应有的时间保障,而有的案件则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兼采法定和指定期间,具体案件具体对待,可以公平地给予双方当事人举证的机会,保障其权利的正确充分地行使。?

  (二)举证时限何时届满

  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最迟不得晚于何时,这是设立举证时限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它不能象审限,上诉期限那样用规定一定的天数或月数的方式来解决,而根据当事人举证活动和法院审理活动的特点来加以确定。从审判实践看,当事人举证行为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原告从起诉时起,被告从答辩时起,第三人从参诉时起,都开始向法院举证,以证明其主张。开庭前,当事人在接受法院询问时,可进一步补充证据,进入庭审阶段后,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可以提出新的证据。这一般是在法庭调查阶段实施的,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后,当事人仍被允许提出新的证据,但此时应中止辩论,恢复法庭调查,待对提出的新证据进行质证、查证后继续进行辩论,一旦进行法庭评议和宣判阶段,就不应该再允许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因为这一阶段法庭无从再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对方当事人也无从对新的证据进行质证。因此,将举证时限的终点除特殊情况外,应确定在第一审法庭辩论终止时是合适的、恰当的。?

  (三)举证时限届满的法律后果

  举证时限的法律后果是指在指定的举证时限内未提出的证据失效的效果,当事人由此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一般来讲,当事人因故意未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时限内提出的证据,以后提出,法院不予采纳。这是举证时限制度为保证其制度运行的惩戒性措施。但对于确有理由的逾期举证,法院可以酌情予以采纳,但这一方当事人必须支付因其不正当的诉讼行为而支出的诉讼费用。若当事人故意不按时举证,则不论其后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产生多大的影响,一律不予采纳。对于一审中未提出的证据,二审中提出的,作为逾期举证处理,举证一方当事人应当说明一审中未举证的理由,由法院酌情采纳。如果属于在一审中故意不举证,二审法院可不予采纳。这样就加大了当事人在一审中不举证的风险,可促使当事人积极举证。当事人确有理由在一审中未举证,需要在二审中举证的,法院应酌情指定合理的举证期限,逾期可不予采纳。?

  (四)如何解决举证中的不定期障碍问题

  在诉讼中,当事人可能因存在某种障碍而不能及时向法院提供证据,且这障碍是否会消除以及在何时消除当时均无法确定。这种障碍就叫不定期障碍。如证人出国一时无法与之联系,持有重要节证的人下落不明等等均属举证中可能出现的不定期障碍。对此,法院应该待障碍消除后再进行审理并下裁判,还是舍弃该证据而依现有证据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第76条的规定虽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不定期障碍的问题,但并未涉及延期届满后当事人仍不能提交是否再次延期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是否准许再次延期,要考虑这个延期是否会过份地延滞诉讼。如果将导致诉讼的过份延滞,法院应作出不允许延期的决定,就不再考虑当事人声明的该证据,而应依据现有证据对案件作出裁判。?

  (五)举证时限制度与法院调查取证

  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从理论上讲,应排斥法院再进行调查取证,因为从整个诉讼机制上分析,民事诉讼中法官应处于中立的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审查和判断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案件事实则由双方当事人提供证据予以再现。若法官参与调查收集证据,一方面,法官不能收集对双方都有利的证据,必然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这样就易使当事人认为法官有偏向,对审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从审判心理来讲,法官必然倾向于自己所收集的证据,而把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放在第二位。举证时限制度可以说与法官主张调查取证是不相容的,因为,法官主动调查取证制度的存在,就会使举证时限制度失去实际意义,当事人甚至可以不举证,也不承担不利裁判的风险。这正是需要改革的民事审判中的弊病。为此限制法官的职权调查取证,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并实行举证时限制度是必要的。当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比如律师队伍在数量、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诉讼的需要,法官对于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进行必要的职权调查,这也是可行的,但当事人的申请亦应在举证期间内提出。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刘中良律师
广东深圳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朱学田律师
山东临沂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陈晓云律师
北京西城区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袁珍律师
湖南长沙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79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