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刑法学 >> 查看资料

社区矫正与监狱的社会化变革

发布日期:2012-06-0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正义网—检察日报
【关键词】社区矫正;监狱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258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显然,我国监狱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又迈出了一大步。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随着行刑社会化的发展,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写入刑法,明确规定对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我国在行刑社会化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规定,是对自2003年全国试点社区矫正7年来试行成果的全面肯定。2012年3月1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开始施行,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全面落实。此前,我国绝大多数被判处自由刑的罪犯,其刑罚都在监狱执行。社区矫正极大地克服了监禁刑的不足,顺应国际社会行刑社会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监狱的社会化变革要求日趋强烈。

一、监禁刑的不足以及监狱社会化变革的必要性

1.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毫无疑问,人离开了社会将无法生存。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社会的期望、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动力源泉。犯罪固然要受到惩罚,但刑罚要尽量地照顾到人性,脱离了人性的刑罚不仅不能改造罪犯,还会使他们丧失人性,被进一步推向犯罪的深渊。此外,狱外关怀可以给予罪犯改造以精神动力。中国人最重视家庭与亲情,所以实践中“亲情教育”被当做监狱教育改造最主要的手段。一些罪犯与家人见面或者获得了社会的支持后,重拾生活的信心,增强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可见,社会的帮助与理解是罪犯改造的重要精神动力。而常年的封闭生活、特定的生活环境会使得一些罪犯心理异常、人格分裂,监狱生活必须与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社会的适当介入能有效地克服监禁刑所带来的弊端。

2.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监禁刑的高额成本与各项开支一直是各国财政的沉重负担。目前各个监狱都感觉到经费紧张,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监狱的投入有限,罪犯的物质生活待遇、受教育权、劳动权等各项权利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监狱对社会力量的排斥,监狱工作与社会脱节,罪犯刑满释放后难以融入社会。社会力量被排斥在监狱管理工作之外,无法发挥作用。实际上,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社会、民间力量可以在监狱的教育、劳动、就业、医疗等多方面提供资助,缓解监狱经济压力,帮助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3.从行刑效果出发。监狱的封闭式管理使得监狱几乎与世隔绝,自成一个封闭的社会,从而加剧了罪犯的监禁痛苦。美国著名犯罪学者格雷沙姆·塞克斯在《囚犯社会》一书中论述了“监禁痛苦”。他认为,监禁给被监禁的罪犯造成五大痛苦:自由的剥夺、异性关系的剥夺、自主性的剥夺、物质及受服务的剥夺、安全感的丧失。监禁刑内容及执行方式不符合人道精神、违背人性集中体现于这五个方面的“监禁痛苦”。囚犯因为犯罪被监禁,监禁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或使其更加憎恶社会。而从行刑的人道主义理念以及社会化原则出发,给予囚犯人道主义的待遇,鼓励囚犯尽可能与社会接触,能够促使囚犯顺利回归社会。探索在封闭的监禁与开放的社会之间应该坚持的尺度,是学界的重要课题。我国监狱一般都是戒备森严,服刑人员入监以后,家人难以与他们见面。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回家,发现物是人非,与家人亲情淡漠,对未来的生活则充满了担忧与不安。一些罪犯在刑满释放后无法融入社会,从而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完全封闭式的监禁对于罪犯的改造而言,存在诸多负面作用。

4.从法律和政策出发。我国一贯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对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但实践中,“重刑主义”观念盛行,刑罚适用更多地强调了惩罚而忽视改造、教育。监狱的社会化变革有利于纠正司法实践中的报应刑主义和重刑主义的思想,回归法律原旨,同时也是对完善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

二、监狱向社会的开放——准开放式处遇制度的建立

开放式处遇制度是在不影响刑罚执行的情况下,通过取消监狱围墙、铁栅栏、手铐等形式,减少对服刑人员自由的限制,尽量地缩小监狱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距。开放式处遇制度的实质是通过模拟与正常社会生活相一致的行刑环境,从而达到使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之目的。开放式处遇制度源于1891年瑞士的监狱改革者开勒海尔的监狱改革,他认为传统的封闭式的刑罚执行方法蔑视人的尊严、剥夺人的自由,从而使受刑人与社会隔离,产生孤独感并逐渐失去社会再适应能力;于是他在瑞士创立了无围墙、栅栏等安全警戒设施的监狱,监狱环境与一般社会生活相近,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激发服刑人员的人格尊严与自主意识,矫正效果良好。开勒海尔的改革被后来的刑罚改革者相继模仿。开放式处遇制度由于有利于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符合了刑罚人道主义的发展趋势,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国监狱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美、英、法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都有开放式处遇制度,比较有特色的有美国的一些中间刑罚形态(如周末监禁)以及法国的自由刑以及刑罚暂停的制度。

当然,开放式处遇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贬损刑罚特质、威胁社会安全等。因此在我国传统封闭、单一的监禁模式基础上,通过构建监狱与社会适当联络,建立半开放式处遇制度或准开放式处遇制度,是一项具有重大价值的改革。

针对当前罪犯与外界接触渠道不畅通以及“监禁人格”的普遍出现,结合现有的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罪犯实行半开放式处遇:放宽会见的对象、时间、次数;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化的联络、沟通方式;利用网络、视频电话、手机短信、电视新闻、收音机等方式,让服刑人员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信息;建立离监探亲制度等,尽量缩小监狱和社会的差异。

三、社会力量对监狱的介入与关注

加强社会对监狱的介入与监督,要求罪犯与外界的联络、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但由于罪犯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无法走出去,因此社会与罪犯的联络沟通更为方便、主动。监狱不应是绝对的禁区,监狱应该定期向社会开放,媒体、记者或者其他社会人士在不妨碍监狱安全管理的前提下,应该获准进入监狱。为使监狱管理体制更加公正、透明,还可以借鉴英国以及香港的做法,由民间人士组成一个独立的监督委员会,该组织可以行使以下职责:定期对监狱工作情况进行巡察,听取服刑人员的意见,参与调查处理监狱发生的违法犯罪,并依法向司法部提出报告,等等,使监狱的生活处于社会的有效监督之下。民间机构、社会力量可以多种方式参与监狱工作,如监狱可以尝试与教育机构、心理咨询部门、医疗单位、新闻媒体、社会志愿者等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实现监狱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改造罪犯不应仅是国家的任务,况且,仅凭国家力量也不可能完成这一复杂的任务。

自2003年起,中国监狱体制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尝试。将近十年的改革实践,有成果,也有困惑。社区矫正制度无疑为监狱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当前中国监狱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处理监狱的“封闭性”与“社会性”的问题。罪犯从社会中产生,因为监禁而离开社会,但是,他们最终还必须回归社会,因此他们的行为、表现与社会大众的生活自始至终都是密切相关的。如何让监狱走向社会,让社会在监狱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这应该是自社区矫正制度建立后行刑社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
杨帆,单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陆腾达律师
重庆江北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马云秀律师
广东深圳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陈利厚律师
北京朝阳区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4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