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法律 > 网络版权 >
网络传输与版权保护
www.110.com 2010-08-02 10:44

  网络传输与版权保护

  作者:张晓津

  一、绪 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的迅猛发展,将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络是数字技术与计算机通讯技术日益发展 和密切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巨大的通信网,其把全世界联 结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下,版权所保护的作品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公众获得创造性文化产品的途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 更,这对传统的版权保护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由于网络传 输对版权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因而该问题引起国际知识 产权界的关注与兴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组织专家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如美 国、澳大利亚、欧盟、加拿大等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于 1996年底推出了两个新公约,解决网络传输纳入版权 保护体系的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Internet 上网计算机已达74.7万台, 用户达210万。且目前其发展极为迅速,因此网络传输对 我国传统版权保护体系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版权制度是随着新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我国的著作权法也 应予以调整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 输的法律性质,从重新界定合理使用和加强集体管理的角 度,找出保护网络传输权利的对策,并提出对我国著作权法相应的修改建议,以期促进网络环境下对版权的保护。

  二、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

  计算机网络化给以往的作品传播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 化,几乎所有传统传媒介质的作品都可以通过二进制数字 编码在网络上传播,通过网络交换得到的作品与原始作品有完全一致的效果,且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于 数字化后的信息很容易地改变或加工其内容,或插入其他 信息。这种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对著作权的影响是巨大 的,但从本质上说,其仅仅是为权利人增加了一种传播作品的方式而已,并未动摇著作权保护的基础──只保护作品 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内容本身。因而要使网络运行 规范化,也不必对著作权法作根本的变更,只是应对现有规定作适当调整和补充。其中,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问题是规 范网络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学者 多有论及。但大体有以下三种见解:

  1、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行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的规定,发行是指 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 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的行为。而网络传输中,与传输的网络联网的用户即可从其计算机终端上卸载作品进行阅览、 储存、打印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因此这种向公众传输的 结果和经济影响与传统意义上的“发行”有相似之处。计算 机程序可以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十台计算机,当传输结束 时,原件保留在发出传输的计算机中,复制件则存在于每一台计算机的内存或存储装置之中,传输的结果本质上与发 行十个复制件相同。以网络传输向公众发行作品复制件与 以其他传统方式发行并无区别,因此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 行为。美国1995年公布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知识产 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关于知识产权的报告”,即 通称的“白皮书”就建议,美国的版权法明确承认网络传输 属于向公众发行,在版权人专有的发行权之内[1]。我国有的 学者也持此观点,认为网络传输事实上是在社会公众中发行作品的一种新方式[2]。

  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传输过程中 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复制行为,与传统的发行

行为的内涵 不符。从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看,发行是与复制行为相联系的,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 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的 行为。这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复制,此外还存在意义更加广泛的广义复制。这种广义复制实质上可以把著作权法所规定 的全部经济权利的行使方式都包括进去了,因为可以认为 一切“再现”原始作品的行为都是复制,而不仅仅是原封不 动的复制,翻译、改编、录制等都是作品的再现,只是改变 了表现方式。但这种广义复制在著作权法上意义不大,且易造成权利混淆,故一般并不采用。对于网络传输,有的学者 认为也存在复制过程,即通常所说的“暂时复制”。暂时复 制是指作品仅进入了计算机内存,没有固定在任何有形媒 体上,这在网络传输中是广泛存在的。美国的白皮书就认为 暂时复制是一种复制行为,此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了外交会议,由于暂时复制遭到广大 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在版权条约的最终文本中删去了包括 暂时复制的复制权的内容[3]。关于暂时复制的主张实质上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复制,这种主张并无太大的积极意义,相反 还易导致网络运行各主体间权利义务的不确定,且其对于 作品的使用,对于信息的流通,都会构成不同程度的障碍[4]。因此网络传输过程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复制,不是发行 行为。再者,即使将网络传输行为看作是发行行为,也会产 生与“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应对该原则作例外规定。 因为传统的作品的有形物经发行后,该有形物的发行权便 用尽,而网络传输的作品是与有形物相脱离的,再适用该原则就会产生矛盾。

  2、网络传输是一种类似广播的行为

  网络传输是与广播相类似的公共传播行为,其同有线 电视传输没有本质的区别。家庭录制设备的出现同样遇到 网络传输今天遇到的个人大量复制的问题,但是对于个人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并未将广播权解释为发行权[5];而且采 用公共传播理论,可以避免“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但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播放是指通过 无线电波、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播放方式包括无线播放 和有线播放两种[6]。依该规定及伯尔尼公约的相关规定,只有有限种类的作品和有限种类的传播方式能包容进去。因此可以通过对播放权含义的扩充,从性质上确认网络传输 是一种公众传播行为,是属于作者的一种专有权利。但需对 播放的范围予以扩展,从播放对象看,既包括现场的表演和展出,也包括音响作品、动画作品、电影电视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各类作品的数字形式;从采用的 技术上说,既包括通过无线电波和有线电视系统的播放,也包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播放;从传输方式上说,既包括一对多的播放,也包括一对一的播放,即点到点的传输[7]。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网络传输与有线电 视传输确有技术上的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性质完 全不同的行为,在运行主体、传输内容、传输目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将网络传输作为类似广播的行 为予以保护,亦不甚可取。

  3、 网络传输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增设网络传输权予以保护

  网络传输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使用方式的特点,它通 过联结千家万户的网络,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快、效率 高、范围广的特点,向公众发布信息,传输作品,使得信息的流通产生了质的飞跃,因而应增设网络传输权予以保护。 目前国内有些专家学者持这种观点[8]。且1996年底世界 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版权条约、表演和唱片条约规定了作

者在网络上的权利,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 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 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9]。这两个新条约规定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即网络传输权。

  笔者同意这种观点。根据传统的理解,作品传播给公众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开传播,二是发行。网络传输行为 尽管与这两种方式有某些可比之处,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定性为公开传播或发行行为。只是可以作为立法上的参考,在 司法实践中,在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之前,甚至可作某些类推 适用。但从本质上说,网络传输行为与传统的传播方式完全不同,因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新条约中规定了网络传 输权,也就是说,作品的传播目前应有三种方式,传统的公 开传播、发行和涉及网络传输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作品在网络上向公众传输,属著作权人对作品实现经济权利的使 用方式之一,具有和“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 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同等 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普及 率的不断提高,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公众传输,可能会成 为作者使用作品的主要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大,甚至会超过传统的作品使用方式。把作品搭载到 计算机网络上向公众传播作为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 并在法律中规定,是计算机网络化健康、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目前国内网络传输的情况看,在版权保护方面基本上 是无序状态。如果不尽快在著作权法中增加网络传输权的 内容,司法机关会因法律的不明确而无法操作,侵权行为也得不到制止,长此以往,会使公众误以为任何作品都可以随 意上网并免费使用,这种习俗一旦形成,将难于纠正。这对 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在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增加网络传输权,即 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公开传播,包括将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 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其作品的权利。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传输行为既不是发行行为,也不 是类似广播的行为,而应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予以规范 和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应尽快增设网络传输权,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但同时也要注意维持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 众利益之间的平衡。

  三、网络传输与合理使用

  明确了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如何 保护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权,这首先涉及到重新界定合理 使用的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一项的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可以合理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 品。所谓合理使用,是指他人依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必经著 作权人的许可而无偿地使用其作品的行为[10]。这对于一般传统作品来讲,是容易理解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 多的作品通过网络传输,在网上以点对点的形式传播,如果 依照传统著作权法,这种使用属于私人使用,应划归合理使用的范围。这样,无疑会给网络传输作品的著作权人带来巨 大的损害。在著作权法中确定网络传输权,个人在网络上获 取作品固然将受到该权利的控制,但同时也应对合理使用的规定进行适当修改,应加上网络传输环境的例外规定,使 之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

  四、 网络传输权利的行使

  即使法律规定网络传输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权, 著作权人要真正实现这一权利也是有困难的。因为著作权 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谁利用了,如何利用了,利用了多少次,更难以发放许可和收取报酬。从现存的著作权保护制 度和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来看,解决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著作 权行使问

题,除通过著作权人个人行使权利外,主要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的。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邻接权人或者其他权 利所有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行 为。由于复制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国际化,著作权人对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很难了解,因 而出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从事著作权代理、介绍,或 者信托活动,其最早诞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集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有关作品的使用情况,与作品 使用者谈判、签约,发放使用许可,收取、分配使用费和追 究侵权责任等。其中通过集体管理机构行使著作权最多的是音乐作品。网络传输作品也可采取设立集体管理著作权 的机构的方式,以对之有效保护。网络传输的著作权人可将 权利以信托的方式转让给管理机构,由管理机构与作品的 利用者缔结合同,或由管理机构对侵权者依法采取对策。通常每一侵权行为的损害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个权利人对 这类侵权行为一一诉诸法律,事实上也十分困难。如果由管 理机构将大量的权利集中,以规模化的利益为目标开展工 作,则无论是监视侵权,还是进行诉讼,均成为可能。同时,从作品使用者的角度,也易知道谁是权利人,许可的条件是 什么[11]。因此,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适用于网络环境的。

  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提及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只是 在实施条例第54条中规定,“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 的方式行使其著作权。”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所以我 国目前的集体管理活动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国音乐著作权 协会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我国应在著作权法中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地位,对著作权法予 以修订。因为集体管理制度作为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有效途 径,不仅表现在数字技术引起的问题上,而且表现在其他新 技术,如录音录像、静电复印、电缆电视等技术引起的著作权问题方面。可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尤其 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我国著 作权法中,应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因为毕竟集体管理在我国属全新的事物,公众乃至司法人员 对之了解甚少;此外还可以针对网络传输的情况,规定网络 传输权应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实现,因为这是在数字 技术时代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为有效保护网络传输作品作者的著作权,我国应 修订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网络传输权,重新界定合理使用, 并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著作权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 保护作者的权利,固然可以激励他们进行再创造,促进文化 事业的发展;但是著作权法还涉及作品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因此应选择一个利益平衡点,既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 至于损害公众利益,阻碍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传 输问题也是如此,既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能影响公众通过网络利用信息,既不能造成免费随意使用信息的习 俗,又不可对著作权人进行过度保护而影响社会公众的利 益。且从世界范围来看,1997年8月德国开始实施全世 界第一部规范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和使用的单行法律──为信息与电信服务确立基本规范的联邦法[12]。其中第七章规定 了著作权法的修正问题,主要规定了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尽 管对网络技术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基本未涉及,该法仍是一个值得赞许的探索,对各国的信息立法工作会发挥重要 的参考作用,我国修订著作权法也可借鉴该法。

  五、结 语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作品提供了一

种新的传 播方式,也为作品使用人提供了新的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 网络传输作品被擅自使用和盗版的风险。如何有效保护网络传输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阻碍社会文化的进步,不 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是我国著作权法亟待解决的问题。由 于网络技术并未动摇著作权的基础,因此只需对著作权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这种调整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又 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应增设网络传输权, 重新界定合理使用,并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以使之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网络传输与版权保护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