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经济法 >> 查看资料

合同成立、生效及效力若干问题研究(下)

发布日期:2004-05-21    文章来源: 互联网
  四、合同的效力

  所谓“合同的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可以强制执行的法律上之力,是因合同所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应法律责任。通过对合同成立及生效要件的满足,这种权利义务产生的效力就毫无疑问是得到法律承认和支持,并与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因为权利本身就是一个法律范畴,“权利为主观化的法律,法律为客观化的权利。”[9] 故合同的效力必定是法律上之力,而非道德上之力,系为法律效力。有鉴于此,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该条宣告了法国民法典对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对合同神圣的信仰。它把个人缔结的合同的效力提升到“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的高度,将合同的效力推向了巅峰。合同在其当事人之间取得了相当于法律的尊严的同时,也在当事人之外的世人面前树起了合同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形象。这种精神和产生的效果,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需又是欠缺的。现实中,“重合同,守信用”的观念在极力提倡中又不断遭受来自各方的蹂躏,违约者不以违约为耻,受害者也似乎忘却法律的追究。故将合同的效力视为合同的法律效力,对树立契约神圣,弘扬诚信原则,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同生效与合同的效力

  国家对已成立的合同进行法律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发生法律效力,然此种评价的依据就是看当事人达成的合意是否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法律只肯承认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合同的效力,并对合同订立中的弱者予以保护,受害者予以救济,违约者进行制裁,体现了国家意志对当事人合意的干预和渗透,从而使发生效力的合同符合法律所要保护的利益及其追求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已成立的合同,根据其生效要件满足程度的不同,将合同的效力分成以下类型:①合同有效。如果已成立的合同完全满足合同的生效要件,即合同在生效时起就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同的效力。②合同无效。如果已成立的合同欠缺根本性生效要件,则合同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为无效合同。通常此种合同的认定只能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③合同的可变更和可撤销。此类合同并不完全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通常表现为意思表示瑕疵。而意思表示是否真实自由,局外人通常无法判断,纵其所知,然表意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请求撤销合同,按照意思自治与合同自由原则,法律也不必加以干预。故在其撤销前,推定其符合生效要件,成为有效合同。在其撤销后,意思表示瑕疵明确,即在合同成立时就不具备合同生效要件,故自始无效。④合同的效力待定。此类合同能否满足其生效要件,能否生效,尚未确定,故其效力处于悬而未决状态。由此可见,完全满足合同生效要件的合同即为有效合同。正基于此,通常也将合同的生效要件称为合同的有效要件。然并未完全满足生效要件,又根据其满足程度的不同进而形成了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的合同。需明确的是,就这四种类型而言,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通常所称合同的效力仅仅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的效力,即有效合同的效力。而无效合同及可撤销合同,虽也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然此并非合同效力,而是法律直接规定,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合同效力”。故《建议稿》在“合同效力”一章已取消此种分类的规定,而在法律行为及代理中予以解决。

  (二)合同拘束力与合同效力

  长期以来,学界对合同拘束力与合同效力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有认为合同拘束力就是合同效力;还有学者将合同效力范围扩大,认为其既包括合同成立的效力,也包括合同生效的效力,并将合同拘束力作为合同成立的效力纳入合同效力之中。从而导致理论上不必要的复杂和混乱。笔者认为合同拘束力是指合同成立后,当事人即受合同拘束,非依当事人协商同意或法律许可的原因,不得变更或解除。而合同效力是有效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诚如王泽鉴先生所言:“契约经意思合致而成立时,当事人因而受契约之拘束,此为契约之拘束力,系指除当事人同意或有解除原因外,不容一造任意反悔请求解约,无故撤销。易言之即当事人一方不能片面废止契约。与‘契约拘束力’应严于区别的是契约之效力,即基于契约所生的权利义务。例‘当事人缔结之契约一经合法成立,其在私法上之权利义务,即应受契约之拘束,不能由一造任意撤销。’其所谓‘其在私法上之权利义务,即应受契约之拘束’,系指‘契约之效力’;其所谓‘不能由一造任意撤销’则指‘契约之拘束力’而言,故契约效力的发生,以契约有效成立为前提,契约通常于其成立时,即具拘束力。”[10] 由此可见,合同拘束力和合同效力在其内容范围和存在阶段均有较大差异。合同拘束力所拘束者是当事人非经合意或法定事由,不得任意变更和解除合同,此乃合同成立时当有之意。否则,合同就成了儿戏或与“君子协议”无别。而合同效力在合同生效后始克发生,在内容上不仅包括此种拘束力,而且还具有合同中权利义务的产生及履行力和对第三人的效力。于通常情况,合同成立与生效同时发生,故两者在发生时间上并无差异;然于合同非具特别生效要件,不得生效者,合同的拘束力和合同效力就有明显区别了。正如先生所言:“契约附停止条件时,其契约亦因成立而具有拘束力,但契约的效力,则自条件成就时,始行发生。”[11]

  应进一步明确的是“一般契约之效力”是否存在?此为台湾司法界已存在40年之理论,目前已呈逐渐废止之势。而我国学者于有意无意之间所主张者不乏其人。该理论认为契约具备成立要件者,当事人自应受此契约之拘束,负有履行该契约特别生效要件之义务,而使该契约发生效力。通过上文合同拘束力与合同效力的分析可知,此项理论尚属虚构,难以赞同。其误解了合同拘束力之意。按当事人因合同成立而应受其拘束者,系指合同一旦成立,当事人不得任意反悔而言。此乃基于契约神圣之伦理原则,绝不是用来拘束当事人,强行使其完成特别生效要件。同时,它也是对合同效力的违背。合同效力发生在合同生效之后(即具备一般生效要件及特别生效要件之后),始焉发生,何来在合同生效前的“一般契约之效力”。合同的生效要件,系为维护当事人利益及社会公益而设,具有特别立法目的,故不能认为契约具备成立要件而成立时,一方当事人即因此取得向他方当事人请求履行特别生效要件之“权利”。[12]

  (三)合同拘束力与合同法律约束力

  有学者认为,合同从成立时起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而生效后具有法律效力。此实为合同的拘束力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的混淆。所谓合同法律约束力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的强制力,当事人如违反合同的内容,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包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它是已成立的合同,符合生效要件后所具有的约束力,是法律对其进行价值评价后的认可,故称为法律约束力。它与合同拘束力在发生阶段和内容范围上也均有不同。合同拘束力以合同成立为前提,合同法律约束力以合同生效为前提,其内容涵盖合同拘束力的内容,而且当事人还要履行生效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不得违反合同义务。如《合同法》第8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此为对合同法律约束力的完整规定。可见合同拘束力与合同法律约束力是不同的。

  (四)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与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与合同的效力或称合同的法律效力,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应混淆。它们都以合同生效为前提,但内容并不相同。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包括: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解除合同;当事人负有适当履行合同的义务;违约方依法承担违约责任以及根据一方义务,另一方所享有的相应的权利;此外法律规定合同生效后的某些附随义务也属于此。而合同的法律效力则不仅包括法律约束力的全部内容,还具有对第三人的效力。近现代各国的立法及判例,对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已有突破,对传统合同效力加以扩张,我们称之为合同效力范围的扩张。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为任何第三人不得侵害合同债权,在合同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或代位权时涉及的第三人,在涉它合同中可有向第三人履行或有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效力。[13] 由此可见,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一个上位概念,合同法律约束力是一个下位概念,是合同效力的部分属性。将合同效力仅仅归结为法律约束力是不正确的。故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具有的不仅仅是法律约束力,而应是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建议稿》对此也作出了修改,虽仍延用法律约束力概念,但也增加了对第三人效力的规定,进而从事实上构成了合同法律效力的全部内容。如:

  第840条[合同效力]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非依当事人协商同意或者法律许可的原因,不得变更或解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对第三人产生效力。”

  五 合同的成立、生效等各阶段责任形态

  合同的运行要经历其特有的社会历程,即:“要约—承诺—成立(无效,被撤销,不被追认)—生效(有效)—履行”一系列过程。本文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并就其各责任形式予以分析。

  (一)合同成立前、无效(包括被撤消,不被追认)之责任形态

  通说认为此阶段为缔约过失责任。所谓缔约过失责任于德国学者耶林首创,他在《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发表《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一文中对契约因当事人一方的过失致不能成立时,有过失的一方应否就他方当事人因信赖契约成立而遭受的损失,负赔偿责任的问题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缔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它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因此,所谓契约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生之损害。”[14] 此即耶林氏有名的缔约过失理论的精义。他的最大贡献在于,肯定了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此种关系属法定债的关系,从而完善了债法理论。亦使人们意识到,缔约阶段并不是法律调整的一块飞地,人与人在此阶段的相互接触,亦应受到法律的调整。随着该理论的发现,缔约过失责任也适用于合同无效情形,无效的合同是自始不生效力,其原因多为当事人于合同成立前违反了先合同义务,故缔约过失责任就也可适用无效、被撤消和不被追认的合同。《合同法》第58条就是对此情形的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缔约过失责任成立之出,有学者曾因此种理论可归结于侵权责任,故对其予以否定。然侵权责任适用此情形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①受侵权行为法保护的,仅属权利,“财产”本身并不包括在内,故因他方当事人缔约上过失,致支出费用,遭受损失者,在现行侵权行为法上即乏救济之道。②侵权行为违反的是不得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消极不作为义务,而缔约上过失违反的是先合同义务,包括消极不作为义务,也包括积极的作为义务。可见法律对缔约双方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侵权责任所无法涵盖的。③侵权行为法上所谓之损害,通常系指现存利益的减损,而缔约上过失,被害人所遭受的,系因其所期待契约的不成立或无效,致丧失缔约上的给付请求,此可否依侵权行为法的规定请求赔偿,尚有疑问。[15] 基于上述理由,创设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实有必要。

  通过以上理解,我们可将缔约过失责任概括为,于缔约之际,一方因过错违背了依诚信原则所附之义务,而致另一方当事人损失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要件如下:

  1 缔约过失行为发生于合同订立过程中。但以后合同成立生效与否与其并无必然联系,并非其要件,即只要该行为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其后合同是否成立在所不问。

  2 一方违背依诚信原则所附之义务。根据诚信原则的要求,当事人在订约时负有一定义务,这些义务通称为先合同义务。《建议稿》第871条将违反此种义务的情形作了明确规定,包括:①故意隐瞒或者虚假提供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②泄露或不当使用持有或者知悉的他方商业秘密。③显然无正当理由而中断缔约或者进行恶意磋商的。④违反保护义务,致使他方的人身或者财产遭受损害的。⑤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无效而他方当事人却非因过失而合理信赖合同能够成立或者生效的。⑥其他显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形。

  3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有些国家对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不作严格要求,但考虑到缔约过失责任的设立,一方面不应成为契约自由原则的阻碍,而是要积极促进合同订立,加速财产流转的同时,又要保障当事人善行其事,避免损人利己事件发生。故适用过错原则应为妥当。

  4 造成他人损失。我们认为这种损失,不仅包括信赖利益的损失,也包括固有利益的损失。何为信赖利益,学者们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信赖利益就是指一方当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但因某种事实之发生,该合同不成立、无效而生之损失,因而其赔偿范围以不超过履行利益为限。日本、德国学者多持此观点。而王泽鉴先生认为信赖利益是指缔约一方如无对方违反先合同义务行为而所处的状态,其利益损失是这种状态因对方违反义务而改变所造成的损失。[16] 故信赖利益损失与合同成立与否无必然联系,也不以履行利益为限。我国学者对此也意见纷呈,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王泽鉴先生观点应值肯定。第一种理论过于狭窄,事实上有的缔约过失行为并不能令合同无效,受损方也不愿撤销合同,但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责任,不应因合同有效成立而排除。在缔约过失责任提出之初,仅仅是为了保护缔约双方的信赖利益,然随着理论及司法实践的发展,它不仅仅保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也保护其固有利益,即缔约之际未尽保护义务而致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所应负的缔约责任。固有利益的损失与合同是否成立、生效也无必然联系,它是相对独立的。固有利益在缔约阶段受到侵害,即使合同成立并得到履行也无法恢复,而只能通过缔约过失责任予以救济。[17] 我国合同法第43条规定了固有利益损失的情形:“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可见泄露商业秘密属对无形财产的侵犯,只要在缔约过程中形成,无论合同是否成立均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另外《建议稿》第871条第二款:“当事人违反前条规定义务(先合同义务)给他方以及与其关系密切者的人身和其他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也是对固有利益的规定。

  (二)合同成立后生效前阶段责任形态

  有学者指出:“合同的成立是区分合同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根本标志,在合同成立之前,一方的过失而造成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属于缔约过失责任,而在合同成立之后,一方违反义务才构成合同义务的违反并应负合同上的责任。”[18] 这种界定对于未区分合同的成立与生效(采统一论)的国家来说,并无不适之处,但对于严格区分合同成立与生效(采分离论)的国家而言,则不无疑问。我国的新合同法首次对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作出严格区分,正如前文所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同时的,但在两种情况下,两者不同:一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合同登记)等手续的,合同自手续办理完毕生效。二是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有生效条件或期限的,自条件成就或期限届至时合同生效。对于这段期间,究竟承担何种责任,学者见仁见智。

  主张承担违约责任者,认为合同成立后,即产生合同义务,对此违反应承担违约责任。笔者不予赞同之,理由如下:首先,该理论混淆了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违约责任的发生是以合同生效为前提,如果要当事人去履行尚未生效的合同义务,否则加诸违约责任,就好似去执行一纸未生效力的判决,显然是不公和荒谬的。其次,它将合同生效后双方当事人所附的义务纳入到合同生效前阶段,以此扩大违约责任的适用范围,它可能出现的后果是要当事人提前履行合同义务,用未来可能的责任来救济当前的损害。[19]  它混淆了上文提及的合同拘束力及合同效力的关系,是对废止“一般契约之效力”趋势的背离。

  那么是否可成立缔约过失责任呢?有学者提出否定意见,理由是缔约过失责任违反的是先合同义务,是合同成立前的义务,而违约责任违反的是合同义务,是合同生效后的义务,对于成立前生效后这段期间,其认为存在一种独立的法定义务,该义务类似先合同义务,仅因其产生于合同成立后,故与先合同义务相区别。基于此,提出了效力过失责任,并指出其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在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订约过程中,而效力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成立但未生效期间。效力过失责任虽是一种创新,但笔者认为并无此必要。首先,先合同义务创立之初,是为了区别合同义务,将其确定为成立前的义务,是采“统一论”观点。由于不区分成立与生效,合同成立即为有效成立。故合同成立之前自然为先合同义务,成立后为合同义务。然而随“分离论”将合同成立与生效的严格区分,承认了合同成立后未生效前的真空阶段,再将合同成立作为两者界限就不适当了。如果将先合同义务确立为合同生效前的义务,用生效来区别于两者,则不但能解决“分离论”产生的义务真空,而且又再一次将先合同义务及合同义务衔接起来。其次,效力过失责任所确立的独立法定义务事实上与先合同义务并无本质区别,两者均是一种依诚信原则所附之法定义务,违反此种义务,均可造成对方信赖利益及固有利益的损失,故将其纳入先合同义务中并无不妥。再次,,根据先合同义务的扩张,进而使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缔约过程”作扩张解释,延续到合同生效之前,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再次连接起来。这不仅使理论体系得到完善,而且干净简练,更便于司法实践中法官的适用和当事人的理解,避免产生效力过失责任或其它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共同存在于合同社会历程各阶段的混乱局面和难以区分。

  同时,在此期间,缔约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情形除上文提及的《建议稿》第871条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包括:①恶意阻止合同生效,如不报批准,不办理登记。如前文所述,此处不办理的“登记”仅指“合同登记”,即不办理属于合同特别生效要件的登记,致使合同未生效,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对于恶意阻止或不办理“物权变动登记”的,法律后果是不发生物权变动,由于其原因行为(债权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故此时当事人违反的是因合同生效,但未发生物权变动而产生的违约责任,并非缔约过失责任。②过失导致合同无法生效,即基于重大过失使合同生效条件丧失等。然此是否等同于规定“一般契约之效力理论”,笔者予以否定。成立后生效前的合同本身并未生效,根本不具合同效力,又何来“一般契约之效力”。其违反者非合同义务,而为法定先合同义务,不产生合同效力,不发生违约责任,但非谓不发生任何责任,故为缔约过失责任。通过废止“一般契约之效力”,代之以缔约过失责任,进而使义务连贯,责任衔接,理论更趋合理。此外应特别注意,仅就附停止条件合同而言,由于《合同法》第45条特别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 “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于此情形不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其法律后果为合同生效。

  综上,在“分离论”模式下通过对先合同义务与合同义务的重新界定以及对“缔约过程”所作的扩张解释,使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也适用于合同成立后生效前阶段,以形成理论体系的统一。

  (三)合同生效后之责任形态

  合同生效后,即产生合同效力,合同义务相应发生,违反者,即发生违约责任。此为理论之当然。但问题是存在于订约阶段的缔约过失行为,受害方不愿撤销,仍使合同成立并生效,此时是否可追究缔约过失责任?按照学界一般观点:“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生效要件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时,缔约人才承担缔约责任。”[20] 我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也可在合同成立并生效后的场合予以追究。在订约过程中,违反先契约义务之行为,相对人多未觉察而订立契约,虽相对人发现其事而不缔结契约,固亦有之,然中断缔约,毕竟应属罕见,于一般情形,仍为契约订立。对此种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不应因契约有效成立而排除,否则实不足保护相对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21]

  具体分析:

  首先,从各国立法例来看,一般只规定过失行为发生于缔约之际,并不以合同是否有效成立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要件。如《希腊民法典》第198条规定:“于为缔结契约磋商行为之际,因过失致相对人遭受损害时,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纵契约未成立,亦适用之。”此规定隐含之意即,缔约之际因过失致相对方损失,契约已有效成立,也应负缔约责任,该规定只不过强调契约未成立这种情形而已。意大利、以色列及德国的判例学说均未将缔约过失责任限于契约未成立时的情形。[22]

  其次,从各国司法来看,德国、日本均已把缔约责任适用范围扩大到合同有效成立的某些情况,例如:在德国,卖方在合同缔结前的说明未涉及标的物特质或瑕疵时,可承认担保责任与缔约上过失责任的竟合。[23] 我国台湾民法就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情形有①契约不成立。②契约无效。③缔约之际未尽通知等义务致他方遭受财产上损失。④缔约之际未尽保护义务致他方身体健康遭受损害。显然后两种情形下的缔约过失责任可能发生于合同成立并生效的场合。

  再次,如上文所述,在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对他方造成的损失既包括信赖利益的损失,也包括固有利益的损失,两者均与合同是否成立有效无必然联系。试各举一例:甲乙两人商定于丙地就房屋买卖谈判。甲如期赴约,然乙临时有事,又未提前通知甲,致甲徒劳往返,事后两人择日仍签订合同。此时甲因信赖乙能如期谈判而损失的来往费用,因乙违反通知义务,故可主张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又如顾客买车,在试车时,因公司职员过失发生车祸受伤,纵事后购车合同成立生效,顾客也可因缔约上接触而进入卖方支配范围,卖方未尽保护义务造成固有利益损失为由,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以上分析可知,只要在缔约阶段发生违反先合同义务行为造成对方损失,即使合同成立并生效后,亦可追究当事人缔约过失责任。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此种缔约过失责任因合同生效,故可按违约责任论处。违约责任赔偿范围为履行利益,即合同生效后,因债务不履行而发生的损失,包括履行本身及可得利益。由于缔约过失责任的信赖利益难以同违约责任的履行利益截然分开,通说又认为信赖利益以履行利益为限,故统一适用违约责任为宜。对此主张笔者不予赞同。信赖利益是否定以履行利益限,尚有争论。德国判例对于因订约上过失所生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明白表示不以履行利益限制之。[24] 纵依通说,然固有利益若受到损害,则须按缔约过失责任另外赔偿。因此,在合同生效后可形成三种责任形态①违约责任。当事人违反生效合同规定的义务,承担违约责任。②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未违反合同义务,而在合同生效前的缔约过程中发生缔约过失行为,于此时仍可追究缔约过失责任。③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并存。当事人不仅违反合同义务,在缔约之际又造成固有利益损失,故两种责任并存,其赔偿范围合并计算。

  六 总结

  综合全文,通过对“统一论”与“分离论”的分析,阐述了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联系与区别。合同成立为事实判断,合同生效为法律判断。只有成立的合同,才能生效。区分两者体现了契约自由原则与国家法律干预相结合的现代合同法精神。合同的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根据合同生效要件的满足程度不同,将合同的效力分成不同的类型。此外,合同的拘束力、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也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他们的存在阶段、内容范围均有较大差异。合同拘束力以合同成立为前提,而合同生效后才产生法律约束力和法律效力。合同拘束力是当事人非因法定事由和协商,不得任意变更和解除合同,合同法律约束力除包括此外,还具有因合同生效而使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效力。合同法律效力的内容范围最广,前两者为其当然内容,尚还具有对第三人的效力。根据合同社会历程不同阶段,分析了合同成立及生效的各阶段责任形态。合同成立前及无效时,为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成立后未生效前,可以缔约过失责任论,合同有效成立后,既可能为违约责任,又可能为缔约过失责任,甚至两者并存。明确以上问题,对合同法理论的统一和司法实践的应用,乃至整个私法的繁荣都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1] 王利明 《合同法研究》 第一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500页。

  [2] 参见王伯琦《法律行为之无效与成立》载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集》中册 727-729页。

  [3]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 1991年9月版 312页。

  [4] 同[1] 第199-201页。

  [5] 同[1] 第243页。

  [6]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五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34页。

  [7] 高富平 《合同登记与权利登记》。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 38页。

  [8] 参见王轶《物权变动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王泽鉴 《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3页。

  [10] 王泽鉴 《债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3页。

  [11] 同[10] 第196页。

  [12] 同[6] 第320页。

  [13] 崔建远 《合同法》 第二版 法律出版社 81页。

  [14]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89页。

  [15] 同[14] 第95页。

  [16] 同[10] 第247页。

  [17] 吴卫星 《缔约过失责任新论》载《民商法学》2002年第1期  41页。

  [18] 王利明 崔建远 《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4-135页。

  [19] 赵艳敏 张映文 《试述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责任规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1年3月 71页

  [20] 王利明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6页。

  [21] 同[10] 第239页。

  [22] 同[10] 第237页。

  [23] 同[17]。

  [24] 同[6]  第234页。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牟金海律师
山东东营
吴健弘律师
浙江杭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陆腾达律师
重庆江北
马云秀律师
广东深圳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93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