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其他论文 >> 查看资料

2009--2011年中国法史学研究概况一瞥

发布日期:2012-03-0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中国法学网首发
【关键词】2009--2011年;中国法史学;研究概况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中国法律史学是中国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法学研究体系中,法史学研究作为基础性研究,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与一些部门法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法史学研究表面上有点趋冷。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单单中国法制史专业,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林林总总的期刊、杂志、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博、硕士学位论文,约有2900篇之谱。与往年相比,相关研究成果的绝对数量有增无减。因此,可以说,法史学研究事实上非但没有沉寂,而且是逐步升温、不断发展。近两年的中国法史学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力求客观研究和认识法史问题,逐步摆脱以往法史研究的条框约束,选题更为具体,研究更为细密,体现出一种学术研究的纵深。即如有的学者以“一女二嫁”、“典雇妻女”、“买休卖休”案件为中心,对于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人情”因素的讨论,[1]由于研究对象相对具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学界空泛讨论“情理法”的弊端,提供不少新的认识。再如某文对于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反思,且与英国衡平法作了细致比较,[2]揭示出两种法律体制的暗合与根本不同之处,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其二,注重法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立足史料,对法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谈论,或以发现新史料为契机,提出新的法史专题。这一方面,法学所法史研究室的相关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即如《沈家本全集》[3]《历代珍稀司法文献》[4]等大型法史资料的整理出版,长期为海内外学术界瞩目,影响巨大。再如本所图书馆所藏光绪三十二年《刑律草案》的发现,[5]填补了中国近代刑法史上的一段空白,引起不少学者关注。杨一凡教授领军的学术团队更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辑佚考辨,提出很多新的学术观点。

  其三,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部门法的交叉性研究讨论更趋普遍。法史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部分,应该以探讨法律和法学问题为主,必然要与法理学和部门法学相结合。2010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刑法典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同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古今之平:当代刑法视野下的唐律”学术研讨会,皆采取法史学与相关部门法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的形式,取得了相当积极的效果。此外,从侵权法、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监管立法、住宅保障立法等方面进行法史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显示出法史研究的一种新气象。

  其四,相关专业领域(尤其历史学)的专家学者逐步涉足法史研究。即如中山大学桑兵教授率领的史学团队,曾经组织若干次法史专题研讨,并发表了数篇具有分量的学术成果。[6]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历史专业开设法制史课程、博硕士研究生选择法史题目作为学位论文者,也日益增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无疑给法学领域的法史学研究造成一种竞争性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法史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融合,开拓研究视野,取长补短。

  其五,国外法史研究成果的引进介绍,有助于国内法史学界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状况,为中国的法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外部借鉴。这其中,法国学者巩涛(Jerome Bourgon)的两篇文章颇具代表。[7]尤其他对中国古代法律和习惯的讨论,基于中西方法史演进历史,并综合考察日本、美国诸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颇具学术批判性。此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8]《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9]两书,搜罗海外学者法史学论文多篇,亦有助于我们认清海外法史学的真实水平,恰当地做出评价。

  其六,辛亥革命成为2011年法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众多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专栏,从法史学的角度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0]本年的中国法律史学年会更以“辛亥百年与法制变迁”为主题,从“辛亥前期的法制变迁”、“辛亥百年的法制观念”、“辛亥百年的立法司法”、“辛亥百年的宪政历程”四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收获学术论文多篇。作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辛亥革命有可能稍时即冷,但是辛亥革命在中国法律史上的重要意义却是历久弥新,值得法史学界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最后,在近两年的法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在两年之内发表的近2900篇论文中,泛泛而谈、低水平重复者所在多有;(2)由于机械套用现代法学概念,对中国法史上诸多问题进行削足适履性的解读研究,难免会得出似是而非的观点或结论;(3)学术风气浮躁,不求学术质量,但求篇幅数量,视学术批评为畏途,自说自话,缺少良性的学术环境。诸如此类的问题,很不利于法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作者简介】
孙家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吴健弘律师
浙江杭州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李晓航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邓桂霞律师
山东聊城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崔新江律师
河南郑州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李德力律师
福建莆田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7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