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民商类案例 >> 查看资料

强拆主体找不到或有争议时,起诉期限怎么算?

发布日期:2021-10-30    作者: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强拆案件中,很多被拆迁人在起诉维权时都遇到过这样一类棘手的问题,有的具体实施强制拆除房屋行为的强拆人员没有向被拆迁人送达任何执法文件,也一直未告知执法主体,强拆行为没有行政机关认领;有的强拆行为的主体一直存在争议。这些情况导致被拆迁人们起诉维权时不知道起诉哪个主体,从而耽误被拆迁人主张相关权利,常常被某些法院以超出起诉期限为由驳回起诉。今天京平律师带大家详细解读起诉期限的那些规定。

    一、无行政机关认领的强制拆除行为的起诉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六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起算起诉期限的基本前提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在无行政机关认领强制拆除行为的场合适用《解释》第六十四条,需整体把握该条款的语句结构,尤其是将“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摆于句首的结构设置。如此整体把握,而非孤立视之,此处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不仅仅包括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本身,还应当包括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也只有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知道或应当知道强制拆除行为的实施主体之后,才可公允地被视为已较为完整地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的内容。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二项规定“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有明确的被告”,对于无行政机关认领的强制拆除行为起诉应尽力查找行为主体。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虽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侵犯,但不知道、亦不应当知道行为主体,便起算起诉期限,则不合法律规定的主旨,亦有违设置起诉期限制度的本意。一般认为,起诉期限的起算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能够提出起诉为前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能够起诉但怠于行之,在起诉期限届满之后,人民法院才得对其起诉不予支持。综上,在强制拆除行为无行政机关认领的情况下,被拆迁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强拆的行政主体之日起一年内提起行政诉讼。

    二、强拆主体存在争议情况下的起诉期限
    除强拆行为没有主体认领的情况,被拆迁人也有遇到由于强拆主体存在争议,起诉维权时无法确定是提起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从而耽误了起诉期限。对于这种情况,最高法曾明确指出不宜苛责当事人在强拆主体有争议的情况下提出正确的诉讼。如果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被驳回后,法院亦没有依职权将案件转至行政庭,也没有告知当事人该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属于法院未履行告知义务,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情形。故由于法院未尽到告知义务,致使当事人多年来一直未启动行政诉讼,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欢迎各方转载,请务必尊重原创,标明文章原出处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朱学田律师
山东临沂
刘中良律师
广东深圳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罗钟亮律师
浙江金华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52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