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民商类案例 >> 人身损害案例 >> 查看资料

内部报告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

发布日期:2012-09-26    作者:徐涛律师

  本案是一起因内部报告而引发的名誉权侵权案,在一、二审审理过程中,对内部报告这种形式是否构成侵权,报告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具有侮辱、诽谤的性质等问题存有不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内部报告是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对象是特定的,范围是确定的。虽然《报告》的内容部分失实,并且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但不构成侵权。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撰写的文章虽属内部报告,但由于发送超出了其确定的抄送范围,且使用了贬低原告人格的语言,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应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

  第三种意见认为:不管载体是什么性质,只要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侵害他人名誉,且造成一定影响的,就构成侵权,而本案被告所使用的语言不具有侮辱、诽谤性质,故不构成侵权。

  二审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现行有关审理名誉权案件的法律规定着重研究了三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内部报告是否能作为侵权的载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稳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以书面方式侵害他人名誉的,主要看其是否捏造事实丑化他人人格,或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而不论载体的性质是什么,关键还是要看《报告》的内容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名誉。因为具有侮辱诽谤性质的内部报告同样可以在上级机关和领导层中流传,给他人名誉造成损害。   二、《报告》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有无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或使用侮辱诽谤的语言侵害他人名誉。从该案《报告》反映的具体内容分析:1、《报告》称原告不是教授更未取得行医资格。从查明的事实来看,原告曾被T市生殖医学培训中心授予客座教授的职称,但客座教授与严格意义上的教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原告的行医资格,原告曾于19929月取得了某区卫生局颁发的行医资格证书,但是,作为区一级的卫生主管部门是否具有发证的权利,这本身在卫生管理部门间也是有争议的。因此,被告在《报告》中对这两个问题提出质疑具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并非故意捏造事实。2、《报告》最后一段反映由于X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表述是否属于侮辱、诽谤的性质。从主观上看,被告作为T市专门从事性教育的学术团体,为了让市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了解情况、保护青少年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撰写了此《报告》,而并非要捏造事实侵害他人名誉。从客观上看,被告所使用的文字虽有偏激之处,但尚够不上侮辱和诽谤。综合以上两点本案系争的《报告》内容没有侵害原告的名誉权。

  三、被告的行为是否给原告的声誉造成一定影响的损害。以文字形式侵害他人名誉,不仅要有侵权的内容,而且还要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一定的损害后果是构成侵权的必要条件。而本案系争《报告》的发放范围主要是市领导和五家政府主管部门,被告并未故意扩大发放范围。虽然有一份《报告》流失于记者手中,但这是因被告保管不当而被记者擅自取走所致,并非故意发放,且至今未发现扩散。所以该《报告》的发放范围是有限的,客观上也未给原告的名誉造成一定影响。

  二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关于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依法作出上述判决,这是正确的。




[案情结果]   法院审判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在发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报告》中,不但有失实部分,而且对原告的名誉进行了侵害,同时被告又超出其抄送范围进行发放,造成一定后果,已构成侵害原告的名誉权,遂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之规定作出判决:

  一、被告在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侵害原告名誉,并在5天内以书面形式在《报告》送发范围内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二、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人民币2000元。#p#分页标题#e#

  被告不服原判,向原T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被告将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观点如实向上级领导反映,是履行协会的职责;X取得的客座教授教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X未取得医学专业文凭,某区卫生局无权发给行医资格证书;《报告》并未捏造事实或使用侮辱、诽谤的语言丑化原告的人格,故不构成侵权,且内部报告也不能作为侵权的依据。

  二审审理后认为,被告的《报告》是一种反映情况的内部报告,其目的是为了让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了解情况,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该《报告》虽然在个别措词上有偏激之处,但被告主观上不具有诽谤和侮辱的故意,客观上不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至于该《报告》的流失,被告虽有保管不当之责,但这并非出自于被告的故意,不足以认定被告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据此,二审法院根据《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作出撤销原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

徐涛律师15327446830   QQ574659129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高宏图律师
河北保定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吴健弘律师
浙江杭州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534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