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案例 > 经济法案例 > 公司法案例 >
工商登记的公信力岂容玷污(2)
www.110.com 2010-07-23 17:04



  回头再看一看作为市工商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法律依据-《公司法》第二百零六条和《公司登记条例》第五十九条,笔者认为,这两条既不符合责与罚相一致的原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交易的原则。首先,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和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这说明在办理公司登记时,公司尚未合法成立,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此时的行为,是公司发起人和部分股东的行为,如果他们此时的行为违法,显然不能归责于在此之后才成立、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司,所以,《公司法》第二百零六条和《公司登记条例》第五十九条将公司作为责任主体予以处罚,是责任主体的认定错误;其次,现代公司,股东变换频繁,特别是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一开盘,股东变换更是瞬息万变,在如此频繁的变换过程中,要求每一个股东在交易前去弄清公司在办理公司登记时是否提交了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公司登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假如不弄清楚,又不知哪一天公司登记机关即工商局据此予以处罚,那股东入股岂不就象进入了地雷阵,不知何时将触响地雷!在这样的背景下,股东入股岂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为了免除入股股东的后顾之忧,对于在办理公司登记时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应无限期,法律应予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只要公司股东合法变更后,不宜再因在办理公司登记时的违法行为而处罚该公司,因为此时拥有公司的权利主体已发生了变更,让新的权利主体代替在办理公司登记时有违法行为的权利主体承担责任,显然是不公正的。第三,公司的工商登记,作为物权的一种公信制度,极大地方便了欲与公司交易的第三人了解公司的有关情况,以便迅速作出决策,所以,从维护交易安全、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起见,作为工商登记的主管行政机关-工商局应尽力赋予工商登记以真实的公信力。不论任何时候,第三人信赖工商登记而取得公司权益时,不应因公司在第三人取得公司权益之前就存在的、但又未记载于工商登记的违法行为而遭受行政处罚时被追夺,因为该第三人已因善意而取得了该权益。显然,撤销公司登记、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是无法保障第三人的这项权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对于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不宜因公司的违法行为而采用撤销公司登记、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否则,将殃及太多的无辜,危及社会的稳定。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立法部门,对《公司法》第二百零六条和《公司登记条例》第五十九条予以修改,以切实维护工商登记的公信力,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交易安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