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法 > 律师动态 >
警方抓5名未成年人被指钓鱼
www.110.com 2010-07-21 14:36

  5名未成年人因涉嫌结伙抢劫,昨日站在西城法院的被告席上。检方指控两起抢劫,对此被告代理律师提出质疑。他称,警方让实习警员采取“钓鱼”方式,引诱被告进行第二次犯罪,“对未成年人‘诱惑侦查’不当”。

  两日“抢劫”两次

  昨日上午9时许,5名被告到庭。1992年出生的女孩许珊(化名)穿着号服,梳着两个羊角辫,略带稚气的脸上满是疲惫。据悉,5名被告人均为90后,最小的作案时不满15岁。

  检察机关指控,今年3月5日晚7时许,中学生许珊等人经预谋,通过网上相亲信息,将网友小段约至西城区西海沿岸附近。进行殴打并抢劫一部手机(经鉴定价值1300元)及现金300余元。

  次日,许珊等人购买钢管,将网友李某约至新街口麦当劳餐厅,欲将李带往附近公厕抢劫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检方认为,5人均构成抢劫罪。

  “被害人”是“诱饵”

  对第二起抢劫指控,被告律师提出不应认定为犯罪,因为“被害人”李某是警方安排的“诱饵”。

  根据李某的证词,他是一名大学生,在派出所实习,受警员同事的安排,给许珊打电话。

  李某说看到网上的相亲信息,此时许珊挂断电话。李某又发短信“你是我喜欢的阳光类型的女孩,能见见面吗?”并自称阿迪达斯副店长。

  之后,许珊等携带钢管与李某见面。

  许珊的男朋友供述,抢劫意图是在听说是阿迪达斯副店长后产生的。

  公诉人称“无不当”

  该律师称,侦查人员在询问受害人小段时,已掌握许珊等是未成年人及电话号码、学校等信息,但仍引诱其再次犯罪,这种“诱惑侦查”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对此,公诉人予以否认,称被告前一天抢劫,李某是次日联系。被告人自身已产生犯罪意图,在此基础上警方实施抓捕并无不当。

  昨日,经过3个半小时的审理,法官宣布休庭。案件将择日宣判。

  - 律师质疑

  “第二次抢劫”在警方控制中

  被告代理律师称,许珊本来都挂断电话,而警方人员又用短信诱惑,并谎称是阿迪达斯副店长。这才让许珊的男朋友萌生醋意,认为李某有钱最后产生抢劫的念头。“也许没有警方的一再诱惑,第二起犯罪指控就不会发生。”律师说。

  该律师认为,在本案“诱惑侦查”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警方不但没有采用适宜未成年人的方式,反而粗暴简单地使用这种手段获得证据,显然与法律规定相违背。这个案件中所谓的“抢劫”都在警方控制范围内,所谓的“受害人”的人身也不会受到侵害。最终结果是加重了对被告人罪行的指控。事实上,借鉴各国的实践经验看,这种“诱惑侦查”的对象均严格限制对未成年人使用。因此,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出发,该指控的犯罪事实不应予以认定。

  - 业内观点

  “诱惑侦查”不应定性“未遂”

  昨日,北京一名从事侦查工作十多年的侦查员认为,网络犯罪的案件中,侦查员往往只知道对方网名、网号,不知道对方是谁。如果受害人指出该网号就是嫌疑人的,聊天记录等证据确凿,警方会使用本案中的手段抓捕。

  即使知道嫌疑人是未成年人和其所属学校,警方也会优选上述手段,“到校直接抓捕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会涉及学校的责任等。”

  但他认为,如果这一抓捕过程被法律部门定性为“未遂”的案件进行起诉,的确有些站不住脚。他说,为了让嫌疑人出面,约见的言语中难免会“诱导犯罪”。因此,这只能作为抓捕过程提交,不应该当做证据而起诉。

  - 专家说法

  “钓鱼”需谨慎 警方可免责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毛立新称,诱惑侦查一种是机会提供型,嫌疑人有犯罪意图,警方提供机会,对其进行侦查,这是允许的。另一种是犯意诱发型。假设嫌疑人不想买毒品,警察一再纠缠诱惑导致嫌疑人犯罪。完全可以作为无罪或罪轻抗辩的理由。

  我国对于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对象、审批程序等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学界一致认为,用在未成年人身上需要严格谨慎。

  本案中嫌疑人有没有犯罪意图是关键点,若警方的确是电话、短信反复诱惑,嫌疑人由最早不想出来,到最后产生抢劫意图,警方侦查就属于犯意诱发型,不该成为检方指控的犯罪事实。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马登民则认为,本案中假如许珊等人已经产生了抢劫意图,警方使用上述侦查方式可以免责。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