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法 > 民法论文 > 民事诉讼法论文 >
对贿赂案件“二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www.110.com 2010-07-10 13:35

    近日,笔者通过对2000年以来某市检察院和法院审理的贿赂犯罪案件进行调研后发现,在此类案件中,被告人翻供、证人翻证(以下简称“二翻”)现象较为普遍。统计分析表明,有80%贿赂案件被告人和证人人存在“二翻”现象,值得引起必要的重视和思考。

    一、“二翻”现象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一)贿赂案件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二翻”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事实与证据角度看,行贿与受贿行为发生时,大多无第三人在场,在证据上表现为“一对一”,即只有被告人供述和行贿人陈述,一般没有其他证据印证,或者其他证据证明力明显单薄,间接证据、辅助证据较少。

    其次,从犯罪主体的角度分析,这类犯罪主体一般为国有单位的领导干部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相当的智力水平,作案手段带有较强的智能性,他们往往在犯罪前早已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故意施展障眼法,打擦边球,有意回避或割裂收受财物与为他人谋利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某镇党委书记受贿后,拒不承认与提拔干部有关,硬是往家中喜丧事等人情往来上靠拢。同时,由于犯罪主体社会地位不一般,阅历丰富,活动能力较强,其中不乏“能人”、“功臣”等,善于利用关系网,发挥“光环”效应,煽动媒体,干扰办案;还会借口影响经济发展,搬动领导干预办案。

    再次,从司法与社会环境考察,一些贿赂案件的辩护律师素质不高,不是尊重事实,依照法律开展辩护,而是抱有“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心理,在关键问题上施展伎俩,点拨、诱使当事人翻供、翻证,对于“二翻”增多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另外,一些行贿人意志不坚,在被受贿人亲友视为救命稻草后,成为重点“争取”对象,迫于各方面压力,最终不得不违心翻证。例如某局长利用单位搞建筑工程,一次收受包工头5万元。案发后,在其妻恳求下,包工头作出了该局长收钱后随即要求返还被其拒收的证言。当前,在建筑领域,包工头们十分担心自己一旦供认行贿,就会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更怕上了“黑名单”以后,再也承包不到建筑工程。社会上流传的“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也正是此类人群的心态反映。

    (二)“二翻”现象相对集中在起诉和庭审阶段。

    这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在经过紧锣密鼓的侦查讯问阶段之后,一般要经历精神紧张期、缓冲期、适应期三个阶段。而在起诉、庭审阶段时,被告人已经知晓自己将要被指控或审判的具体事实,紧张情绪相对缓解,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容易产生持久对抗的思想。翻供是被告人自我保护的本能,也是对抗刑罚的基本手段。由于案情基本明了,因此被告人翻供有了针对性,证人翻证也有了明确的对象。此外,贿赂案件被告人在起诉阶段多已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具有一定的行动自由,这也为他们翻案提供了机会。有些案件,由于个别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不严格依法办案,好大喜功,诱供诱证,甚至逼供逼证,也是造成“二翻”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判决生效后的“二翻”增多。

    笔者从法院审监庭及监狱等部门了解到,贿赂案件在判决生效及刑罚执行完毕后,当事人在被服刑期间或刑满释放后翻供申诉的较多。原因是当事人意图利用申诉权,在申诉阶段以“二翻”的方式改变有罪判决。另外,法律对于刑事案件当事人申诉时效期限没有合理限制,给当事人翻供提供了便利。有的当事人明知自己有罪,却利用法律的疏漏,利用案件时过境迁,证人记忆不清,有些关键证人已经死亡等有利条件,首先翻供并采取各种手段迫使证人翻证,以达到申诉改判,宣告无罪,恢复工作和待遇,挽回经济损失等目的。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