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保护法 > 环境监督管理 >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
儒家和合思想与自然生态的保护(5)
www.110.com 2010-08-02 16:39

  为了使万物能够得发育生长,必须要保护它生存的环境。荀子说:“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20)河流渊池是鱼类生长的地方,山林是鸟兽生长的地方。所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1),“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20),“树成荫而众鸟息焉”(21)山水、川渊、风雨是维持万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有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绿树成荫,鸟兽成群,水族繁衍。孔子说:土地“深(掘)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德。”(22)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它当然包含山林水泽、植被、鸟兽鱼虫,它是万物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万物不能生长,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20);“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23)“气”指整个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的最佳组合状态。为了使万物得其生、得其养,必须使自然的各个要素保持着协调与平衡。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周易》中阴阳互补原理是科学的原理。它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处对立统一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利必有敝,敝有也包含着利。总是处在对立的互补之中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各有所利,亦各有所敝。“天人相分”的理论,提倡“制天命而用之”,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但是,在“制天命而用之”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然界中的“和生养成”的规律,所以,荀子强调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4)“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 “德莫大于和。”(25)“和”指自然内部各种要素的和合,也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合。要在利用自然和爱护自然之间找到一个中介点。要利用自然,就更应该爱护自然。只利用自然而不爱护自然,就会造成自然生态的不平衡。如果一味追求“制天命而用之”,必然造对自然的掠夺,最后是失掉生态的平衡;孟子曾经批评对自然的破坏,他指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26)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强调天人合一,而不去在改造自然中获取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提倡“中庸之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使利和敝之间求得一种平衡,从对立中求得互补。荀子一方面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又强调对万物要“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以求得“用”和“养”的互补。他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别:谓生育)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コ卦ㄕ哟ㄔ螅谨其时禁,故鱼鳖代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童:山上无草木),而百姓有余材也。”(27)这里,荀子强调用和养的协调互补,才能达到生态的平衡。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推荐文章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