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民商类案例 >> 债权债务案例 >> 查看资料

故意逃避债务

发布日期:2009-07-1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张某于2001年12月27日在某银行贷款13万元,贷款期限为一个月,李某为张某贷款提供了担保。贷款到期后,张某及其借款担保人李某于2001年举家外出,直至某银行起诉时下落不明。张某外出下落不明后,某银行分别于2002年 12月18日、2004年1月10日前往张某、李某户籍所在地村向张某、李某主张债权,因张某外出下落不明,便由村委会在债务逾期催收通知书上加盖其单位公章。

    关于某银行的催收方式是否符合主张权利的要件,从而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产生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张某、李某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在债务逾期催收通知书上的盖章行为能够证明某银行催收的事实,该项事实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0条之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被上诉,人提交的两份债务逾期催收通知书,虽然没有张某的签字,但上诉人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在该债务逾期催收通知书上的盖章能够证实某银行分别在2002年12月18日、2004年1月10日就13万元借款提出过催还借款的要求,应当引起诉讼时效中断,故本案不超过诉讼时效。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案某银行催收不符合主张权利的要件,不构成诉讼时效中断。理由是主张权利应该由主张的意思表示和意思到达债务人两个要件组成。本案中,主张权利的意思没有到达债务人,因此主张权利的行为不能成立。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本案应适用意思表示主义为宜。虽然我国一直采用意思到达主义,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则。就诉讼时效而言,在采用意思到达主义的一般规则之外尚有例外。在债权有效成立、债务人违约或者违反法律义务没有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故意逃避债务是一种非法行为。如果允许债务人以故意逃避债务的方式达到诉讼时效过期的目的,从而消除债务,实际上就是鼓励规避诉讼时效。规避诉讼时效取得经济利益实际上就是因不法行为而获益的情形,应该对其作出否定的评价。本案中,张某和李某故意逃避债务,举家迁移,使债权人无法向其主张权利,企图避过诉讼时效后,再返回家乡,从而使得债务不再具有可执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对该案再采取意思到达主义,就会损害诉讼时效制度的效力。因此,本案应适用意思表示主义,在某银行多次到张某和李某村中积极向其主张权利的情况下,应认定该案诉讼时效中断。

     作者:邱新华 于磊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毕丽荣律师
广东广州
周磊律师
江苏无锡
高庆强律师
广东茂名
高洪祥律师
黑龙江黑河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邓桂霞律师
山东聊城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李开宏律师
广东深圳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19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