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律师随笔 >> 查看资料

相约自杀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

发布日期:2019-12-16    作者:石闯律师

1.相约自杀,由一人将他人杀死,本人却因反悔而未自杀或自杀未遂,对自杀未遂者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约自杀是指两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如果相约自杀者在自杀中均已死亡,当然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如果相约自杀者各自自杀,他人已死,其中一人自杀未遂,对自杀未遂者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如果相约自杀,由一人将他人杀死,本人却因反悔而未自杀或自杀未遂,对自杀未遂者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摘自《规范刑法学(第三版)(下册)》,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740页。)
        相约自杀行为在实践中的五种情形 
        在相约自杀中以婚恋原因者居多。实践中存在以下几种具体情况应分别处理: 
        第一,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未对他方实施教唆、帮助或诱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相约自杀而没有死亡一方的行为对自杀者有精神支持作用,但由于客观上没有教唆、帮助或诱使行为,因此,自杀而没有成功的一方不应对他方的死亡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第二,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要求对方先杀死自己,后者应对方请求先将对方杀死,然后自杀未成功或又放弃自杀行为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得承诺(受托)杀人,行为人主观上有明知,客观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处理上可从轻考虑。第三,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为自杀提供条件,另一方利用此条件自杀身死,而提供条件者自杀未能成功的,从性质上讲是一种帮助自杀的行为,可依照帮助自杀的原则处理。第四,诱使他人共同自杀,而自己自杀未能成功的,性质上是教唆自杀,除特定情况下的教唆自杀外,按教唆自杀从宽处理。第五,一方诱骗对方相约共同自杀,而行为人根本没有自杀的意图和自杀行为的,对诱骗者应以故意杀人罪定性。应注意这种情况与诱使他人相约共同自杀而自己自杀未成功的情形有所区别。(摘自:《刑法学(第五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463页。)
        3.相约自杀与教唆自杀、帮助自杀的关系 
        约自杀是指两人以上互相约定,自愿共同实施自杀行为。相约自杀当中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可能两个人同时产生自杀念头,而可能是一个人先产生自杀念头,然后劝另外一个人跟自己一起去自杀。因此这里面就包含了教唆他人自杀的内容。在两人自杀当中,也可能有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即帮助自杀的内容包含在里面。如果相约自杀两个人都自杀死了,当然不存在刑事责任追究问题。但是一个人死了,另外一个人没死,那没有死的那个人能不能按照故意杀人罪来处理,就成为一个问题。对于相约自杀当中的自杀未遂者,是不是按照故意杀人罪来追究刑事责任,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如果相约自杀的两个人只是各自杀自己,其中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没死,那对没死的那个人就应当按照一般的自杀未遂来处理,不能追究杀人罪的刑事责任。但是相约自杀当中,有两种情况可能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种情况是相约自杀当中包含了受托杀人:其中一个人胆子太小不敢自杀,他把另外一个人杀死了自己不敢下手就活下来了。在这里他实施了一个杀人行为,应当按照杀人罪来处理没问题。第二种情况是采取欺骗手段使他人自杀,实际上自己并不想死。也就是相约自杀,说:你死吧,我陪你一起死。结果对方死了,他没死。这种情况比较复杂,这里面可能有教唆自杀。这种教唆自杀和单纯的语言教唆还不一样,行为人用自己也要自杀而死来强化他人的自杀念头,结果他人死了,他没死。这里面还有一种欺骗性。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按照故意杀人罪来处理?从构成要件上来说,行为人确实没有实施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但他对于他人自杀确实起到了直接作用。这种情况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按照故意杀人罪来处理也还是有问题。但这种情况确实很可恶,我觉得在法律上作出明文规定比较好。如果要追究责任,就应作出明确规定。但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即使这种行为很可恶,也不能简单地按照故意杀人罪来追究刑事责任。 
        (摘自《口授刑法学(第二版)(下册)》,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47-48页。) 
        4.相约自杀中,一方自杀成功,而另一方生还的情形及其认定 
        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互相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自杀者是否有自杀的真实意愿,是相约自杀的成立条件。二人以上相约自杀的,一方自杀成功另一方生还的情况有: 
        ①强迫对方共同自杀。因受对方强迫的自杀者欠缺真实的同意,强迫对方自杀的行为属于单纯的杀人行为。②相约共同自杀。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的,一方自杀成功另一方自杀未遂,如果自杀成功者具有真实的意愿,自杀未遂者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双方互相实施自杀行为的,自杀未遂或中止的一方,相当于下述受嘱托杀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③伪装相约自杀。行为人本人没有自杀的真实意图而伪装要与他人共同自杀,使对方产生自杀决意并实施自杀的,属于利用他人认识错误的故意杀人(间接正犯)。④无效的相约自杀。与幼儿、精神病人等不能理解自杀意义的人相约自杀的,该相约获得的同意是无效的同意,自杀未遂者应构成故意杀人罪。(摘自《刑法学(第四版)》,曲新久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400页。) 
        5.相约自杀的成立以自杀的参与者均具有真实的自杀决意为前提 
        1自愿相约自杀的双方均实施了自杀行为,如果相约双方均自杀身亡,则不存在犯罪问题,不应该追究任何人的刑事责任。如果相约双方各自实施了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自杀未得逞,未得逞的一方也不构成犯罪。(2)单纯自愿相约自杀。如果双方相约自杀,在一方实施自杀行为之后,另一方临时改变主意而未自杀,未死者是否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相约自杀这种先行行为加强了参与共同自杀者自杀的意图和决心,并使其付诸实施,所以在相约自杀行为开始实施后,如果某个参与者自杀未死或放弃自杀行为,他就负有救助其他参与相约自杀而可能死亡者生命的作为义务。但仅有作为义务还不够,未死者还应具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他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如他人当即死亡,或者救治也无法防止死亡结果的发生,行为人也就不符合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条件,从而不构成不作为杀人。(3)相约自杀中的一方受托杀死另一方。在这种情形中,甲、乙两人相约自杀,乙要求或嘱托甲先杀死乙,甲再自杀。如果双方都死亡了,当然就无法追究谁的刑事责任了。但如果甲按照约定或乙的要求杀死乙后,甲自杀未死,或改变主意未实施自杀行为,甲都构成故意杀人罪。虽然乙是自愿剥夺自己的生命,但是甲直接实施了剥夺乙的生命的行为,甲对此是明知的,只不过是受托杀人。由于我国刑法不认可经他人同意可以剥夺他人生命,因此,受被害人嘱托杀死被害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与普通的故意杀人有所区别,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案典(中)》,主编:周强、李少平、南英、张述元、刘学文、胡云腾,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7页。) 
        法信 ·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修订)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年遇春律师
广东深圳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刘中良律师
广东深圳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64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