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其他论文 >
从“法制”到“法治”的中国语境(5)
www.110.com 2010-07-24 15:32

  经历过“个人崇拜”梦魇和十年“文革”灾难的部分法学家试图超脱于“刀制”语境,他们没有了民族整体性的“救亡图存”的责任担当,因此而具有远比梁启超那代人更为深刻地把握西方现代法治学说的可能。他们言“制”思“治”,企图由“法制”进一步地说到“法治”。其实,新中国开国前夕和建国之初, “法治”在一些场合和重要法律文件中也曾加以使用,“但是,这些言论并未成为主流,而且随即消失在各种政治运动之中。在当时的法律思想和指导方针里,只有 ‘革命法制’一词,才具有正统性和权威性,才是官方语言。” 自梁启超那代人将“法治”引入中国以来,“法治”一词就让国人感觉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滋味,政治似乎总是在极力避开它。其实,“新时期”20年中国法学家们的忧思与疑虑,也时不时夹杂些许兴奋和希望,皆因它而来。看来,“新时期”的法学家们已经自觉到了这样一点——“法治”有着与“法制”根本不同的蕴涵。

  需要提请人们注意的是,在我们的汉语言系统中,“治”从来就是与“乱”相对举的,有如《孟子?滕文公下》有言:“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人世间恐怕再没有比国家之治乱兴衰更重大的事情了,而言“治”似乎又总是与国家之兴亡相关联。司马谈总结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说明先秦诸子虽”百家争鸣“,但都围绕着治乱之道而展开。其实,不仅先秦诸子喜谈治乱之道,先秦而后两千年来,中国的学人士子思虑言说最多的恐怕仍旧是这个”治“字。这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也,也是一种获取参与政治之资格的”正经“途径。由于”治“关乎”王道“、”政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关乎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根源,这就异乎寻常的肃穆、庄重,这就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谈论的,它被认为主要是”圣人“、”圣王“、”君子“、”大人“们的事情。自古以来,有不少的读书人因妄谈”治“而惹了不少的麻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秦朝的开国之君始皇帝”焚书坑儒“,四百多个儒生丢了性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朝的”康乾盛世“是大兴”文字狱“,害得不少书生身首异地。可人们在引进西方法治理论和话语系统时,恰恰用了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异常严肃的”治“字,这意味着什么呢?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