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其他论文 >
《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12)
www.110.com 2010-07-24 15:35

  (三)新经济波动为什么慢慢平缓???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发达国家经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一个重 要的现象是: 旧的经济波动似乎开始变得平缓起来,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人们把它称 作新经济现象。?? 那么,新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慢慢平缓呢?在银行模式之下,经济波动是否会慢慢平息??ノ? 们认为,新经济波动变得平缓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产生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自由货币?? 所谓“自由货币”,也就是在银行模式之下,不再受银行控制的货币。从银行模式运行简图 可以看出,在银行模式里面,并不能产生不受银行控制的自由货币,银行的贷款最终是要收 回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论上,社会经济从总体上来说,并不是靠信用膨胀来支撑,而是要 靠社会的自由货币来支撑。那么,社会的自由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在自然模式中,金银是 天然的货币,也是自由的货币。在银行模式中,纸币由国家发行,最终都会由银行收回,因 此,在银行模式时代,自由货币只能是银行不能收回的那部分纸币。比如:银行通过信用膨 胀发放大量的货币,而企业却因为缺少货币破产,银行的货币不能收回就成为一种自由货币 .??

  由此可见,在银行模式之下, “破产”是产生自由货币的主要途径。社会通过破产为下一 轮经济增长积累大量的“自由货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无数次破产,每一 次破产都为社会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货币”,使得发达国家在现在能够拥有足够的自由货币 去平息剧烈的经济波动,从而使经济波动变得平缓。这个解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意义在 于:发展中国家可以放胆实现经济自由,而不用担心金融危机、信用危机、债务危机、企业 破产等等所谓的“经济损失”。因为所谓的“经济损失”说到底是银行不能收回其所贷出的 货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经济损失恰是在银行模式下,货币摆脱银行控制成为自由货 币的唯一途径,它将为下一轮经济高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社会就无法 获得更高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大量的自由货币,下一轮经济增长也就无从实现。这个结论与社 会现实是相吻合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都没有大量的“破产”,但他们同时也 丧失了下一轮高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社会货币奇缺,人民生活困难,自由货币极少,社 会资源因为缺乏货币而大量闲置。这种状况是一种比爆发出来的“经济危机”还要可怕的压 抑的经济危机。??

  2、银行法律制度注重货币的弹性,纯粹的银行模式不再存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多次经济危机,积累了大量的解决经济危机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是注重增加货币的总量和货币的弹性,并把“提供弹性货币,融通本国法定货币与票据 、股票、债券、外国法定货币以及其它代币票券”作为货币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的追 求目标。例如,美国联邦储备法所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建立联邦储备银行,提供一种 具有弹性的货币,能为商业票据提供一项再贴现的手段,在美国建立对银行更有效的监督, 以及为了其他有关目的,特制定本法”。〖ZW()吴志攀编著〓《金融法概论》〓第二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

  这说明,美国建立联邦储备银行的目的是为民众 提供服务,提供服务的手段是通过更便利的货币制度,为民众的代币票券(商业票据)贴现 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并没有自己的利益,他们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在商 业银行制度上,发达国家打通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关节,打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关节 ,实行自由票据制度、自由证券制度、自由外汇制度、自由金融市场制度。这种银行与企业 、银行与银行、银行与民众、本国银行体系与外国银行体系互相融合的模式,使得纯粹的、 单一的本国银行模式的局限由此得到弥补,本国货币更具弹性,本国经济发展也就更加稳定 .在不发达国家,往往因为对经济自由化与一系列自由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彻底, 因为无知而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经济经验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予以排斥,将一些细枝末节 问题反复争论,以致丢掉世界经济制度文明成果,过分强调货币的刚性,伤害了本国经济的 发展。也许有人认为,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可以证明刚性的货币、压制经 济自由并不会伤害程度经济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无知。不发达国家应该同发达国家在 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速度相比,而不应该用自己很低的基础和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成熟的 发达国家的速度相比。正如婴儿的生长速度不能同成年人的生长速度相比一样。??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