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刑事诉讼法论文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犯罪(4)
www.110.com 2010-07-24 14:02



  三、信息化与信息犯罪

  全球信息化造成的一个全球性的观念变化,就是信息拜物教的泛滥。信息万能观念的泛化促进了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进而带来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其中尤其促进了电子信息工具业(所谓IT产业)的飞速发展,从而使我们这个世界一步步成为一个由电子芯片和程序软件主宰的世界。在一个由电子芯片和程序软件所构成的信息技术系统已经能决定一切的时代,犯罪与信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重大,信息犯罪(Information Crime)也就愈演愈烈。

  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巨量化。巨量化的信息一方面带来人们利用信息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又给人们识别信息的真伪优劣造成严重的困难。信息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的理论宣传培育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膜拜性,便利的信息资源养成了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性,但正是人们这种对于信息的膜拜性和依赖性,使得一些人能够不正当地利用信息获取利益,甚至利用信息进行犯罪活动。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犯罪概念的提出是与电子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较早的概念有“计算机信息犯罪”、“网络信息犯罪”、“电子信息犯罪”等,因此,信息犯罪一度成为专指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犯罪的概念。在本文中,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信息犯罪是信息犯罪的重要方面,但信息犯罪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信息犯罪涉及更为宽泛的社会内容。从目前已见的信息犯罪来看,信息犯罪包括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欺诈、信息破坏、信息盗窃、信息渎职和信息污染等等类型。

  所谓白领犯罪,其犯罪行为中,信息欺诈占有很大的比重。据美国学者苏珊。夏皮罗的研究,在证券业中,金融大鳄们以信托制度为背景,通过对资信信息的虚假陈述和操纵股价等手段,滥用其局内人的身份和受托人的职权,轻松地诈骗巨额资金。夏皮罗分析说:除了少数内部职工股的持有者之外,公开招股公司的绝大多数投资者不是该公司的员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他们无法亲自考察公司的实际运作,也谈不上审核其帐目。他们会作出何种投资决策,有赖于证券发行公司、证券经纪人、投资顾问、股评家及大众传媒披露的信息。一旦无法核实的信息成了证券交易的关键因素,金融大鳄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控制、操纵信息的机会,公布出来的信息可能会不全,也可能有误。经歪曲或保留的信息会使投资者作出与信息全面充分的情况下完全相反的决策。此外,虚假信息陈述还能为诸如挪用资金、假公济私之类的罪行提供施事前的条件和施事后的掩护。因其用途广泛、施行方便,故在各种证券业违规行为中,散布虚假陈述、进行信息误导是最为常见的。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虚假陈述不是发生在股票发行过程中,就是产生在公司荐股行为中。前者包括散布有关(1)公司现状,如其商业运作及财务状况;(2)公司前景,如其潜力及风险;(3)公司员工,如其个人背景、酬劳恤养及金融权益;(4)公司监管,如是否已在证交会注册登记及是否设有自律机构等方面的虚假信息。后者包括散布有关(5)荐股行为本身,如所荐股票的种类、来源、数量、需求、价格等;(6)证券经纪人在此间的作用、报酬等;(7)投资收益率,如每股红利、预期价格、保证金偿还等方面的虚假信息。虚假陈述主要以书面形式出现,如招股说明书、推销资料、募股信函、年度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代理委托材料、申请登记表格、法律咨询文书、文件单据、新闻稿件、业务通讯和各类往来信件等。[13] 美国安然丑闻、世通丑闻、施乐丑闻等一系列公司会计丑闻背后的实际案情,应该是这类信息欺诈犯罪的典型案例。

  经济信息欺诈的另一类是广告欺诈。严重的广告欺诈现在已经犯罪化,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广告欺诈行为,却往往不被认作是犯罪,甚至不被认定是违法。中国目前有两例影响很大的广告欺诈,只是都既没有被认定为犯罪,也没有被认定为违法,有识之士正在对之讨论或争论,但其欺诈性广告仍在继续发布。⑥信息欺诈犯罪的另一类型是政治性的,如,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散布恐怖信息以制造社会的恐怖和动乱。前几类信息欺诈行为早已犯罪化。“9.11事件”之后,各国的反恐怖立法中,都规定了惩治散布恐怖信息以制造社会恐怖的内容。另外,利用媒体制造大量信息以歪曲特定人的人格和形象,从而误导受众对该特定人的认知,也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欺诈行为。2002年上半年,瑞士荣格报业集团属下的《视点》报以大量篇幅刊登瑞士驻德国大使托马斯的桃色事件,指责托马斯在瑞士驻德使馆内与柏林一名美容师、曾当过裸体模特的罗维关系暧昧。记者采访罗维,她承认与托马斯自2001底认识以来幽会过5次,并发生过性关系。报纸刊登了托马斯在使馆门前接送罗维上车等彩色照片。对此,瑞士各媒体争相转载。面对大量的信息报道,瑞士外交部长戴斯以维护瑞士外交形象为由,于2002年4月初撤去了托马斯的驻德大使职务。然而,3个月后的7月6日,罗维突然公开宣称,她与托马斯根本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她只是作为正式受邀的客人前往使馆拜访过一次。她诬陷托马斯是因为瑞士《视点》报的恐吓和一笔数额不菲的报酬。经过调查,荣格报业集团免去了《视点》报主编的职务,并开除了该报当时驻柏林的那位通讯员。经长时间谈判,托马斯夫妇与荣格报业集团达成协议:托马斯放弃法律诉讼,荣格集团赔偿他的名誉和经济损失,并登报公开道歉。《视点》报的有关当事人的行为,对于托马斯来说,已经构成了诽谤罪;对于媒体受众和瑞士政府来说,则是一种信息欺诈犯罪。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