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物权法 > 物权法论文 >
论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
www.110.com 2010-07-12 09:36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在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交付于买受人后,若买受人于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即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原动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善意取得制度在保护交易的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稳定财产关系、维护正常的商品交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善意取得制度又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一、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缺陷

    1、善意取得制度在理论设计上不够严密。善意取得理论不能把依据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与依据事实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最终区分开来。依照通说,第三人善意取得所有权或其他权利,非基于让与人既存之权利,而是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在性质上为原始取得。换句话说,受让人的善意仅可补正权利取得的瑕疵,而不能补正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缺陷,无权处分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法律行为仍是无效的,但并不影响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此种制度设计,虽然非常有助于解决实际纠纷,但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却不得不面对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或者说是例外:首先,原始取得意味着物权标的之上所原存有的一切负担,均因原始取得而消灭,原来之物权人不得对之主张任何权利,然而在善意取得中,在受让人取得动产权利时,如就动产上第三人的权利为善意的,第三人的权利并不因此而消灭。其次,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权利,系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而非处分行为之功,善意受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自然中断,这样就在法律上剥夺了善意受让人在其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有瑕疵时的撤消请求权。因为善意受让人此时的权利取得是基于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而事实行为是不可撤消的,也就是说,法律已为善意取得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了强制性安排,当事人的行为只要符合相应的要件,就依法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故不能任由当事人的意志加以改变或撤消。再次,善意取得权利虽为原始取得,然又不得不承认,占有人?熒埔馐苋萌恕∮肴糜肴思涞墓叵担?仍发生与继受取得的同一效力,这表现在无权处分的转让人仍需承担标的物动产的权利瑕疵担保和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善意受让人对转让人亦应履行其价金支付或其他义务,与非善意取得场合并无二致。

    如此多的例外,只能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善意取得及其所对应的立法例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内在逻辑矛盾,不对其进行重大改造或被其他更好的制度所吸收取代,势必损害法律制度的精确性和逻辑性。笔者认为,只有公示公信原则才能最终解释善意取得制度,即正是由于动产占有的公信力,不仅可以补正善意受让人的权利取得瑕疵,而且可以补正无权处分人处分权的欠缺,从而使得无权处分行为例外地成为有效行为,这样,使善意受让人取得权利成为经由法律的特别规定得以补正的有效法律行为,以上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善意取得制度完全可以与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一起纳入到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则中,从而形成完整的公示公信原则制度体系。

    此外,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不动产物权变动一般不适用善意取得规则。在不动产物权领域内,由于建立了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簿具有对一切人公开的性质,从而使得不动产的权利状态有了外部表征。如果权利人在转让不动产时出示权利证书,则不发生第三人不知情的善意问题,因此不动产一般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不动产物权是物权法整体制度的重心与核心,既然在不动产制度中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理论,该理论就已经在实际上退出了物权法的基本范畴。

    2、善意取得制度以主观善意为条件,来决定对第三人的利益是否应予保护,这符合一般民众的法律情感,同时也恰恰构成了这一制度的致命缺陷之一。首先,第三人的善意用什么标准确立﹖由于善意只是第三人受让财产时的一种心理状况,这种心理状况很难为局外人所知,因此这种困惑体现为立法及学说的解释不完全一致。至于第三人在交易时是否也应尽一定的注意义务,也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只要不知无权处分人无让与之权利即为善意,至于第三人对不知情是否有过失,在所不问;有学者则认为,第三人不知让与人无处分权,是否出于过失故非所问,然依客观情势,在交易经验上,一般人皆可认定让与人无让与之权利,即应认定系恶意。其次,第三人的善意就各国及地区立法而言,具体认定标准亦不相同。德国民法规定,受让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物不属于让与人的,即为非善意?犎毡久穹ㄔ蛑髡攀苋萌吮匦胧巧埔馕薰?失?犖夜?台湾民法则仅要求受让人为善意即可,至于有无过失,并不予以考虑。由此可见,各国立法、司法、学理上就善意的认定尚未有一个客观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而是频频充斥着“过失”、“明知”、“可得而知”、“一般人可知”等模糊的字眼,决定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善意标准模糊不清,那么在诉讼程序上必然导致当事人举证上的困难。最后,主观善意的要求背离了物权公示原则,否定了动产占有交付和不动产登记在物权变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根据物权公示原则建立的物权,在客观上具有权利正确性推定的效力,即以登记的物权推定为正确的不动产物权,以占有的物权推定为正确的动产物权,从而实现对物上权利秩序的司法保护,并达到保护第三人利益的目的。根据这一原则,第三人在取得物权时对前手交易的瑕疵不负担任何责任,而善意取得理论要求第三人对其前手交易的瑕疵负担调查责任?熒埔馊〉檬导噬鲜且婪ǜ秤璧谌?人一个针对原权利人追夺的抗辩权,然而第三人抗辩能否成功,则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其善意,即要就其善意承担举证责任 ,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