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法 > 民法论文 > 侵权法论文 >
侵权行为两论(6)
www.110.com 2010-07-10 16:41



  需要指出,过错客观说实际上把过错理解为违反义务的行为,也就是说,过错之所以 为过错是由于违反义务,即侵权。这就是前文指出的主张过错以违法为根据的观点。但 过错客观说也承认过错责任原则,认为加害行为之所以为侵权行为,是由于有过错。这 样就陷入了循环定义。

  《中国侵权行为法》称过错“是行为人的可归责的心理状况”④(注:张新宝:《中国 侵权行为法》,第22页。),此话本身不错,但不能作为过错的定义。因为所谓“可归 责为”,即违反义务的,违法的,侵权的,也就是说,过错是导致侵权的心理状况。说 得明白一些:过错之所以为过错,是因为过错导致的行为违法。这仍是过错以违法为根 据的观点。

  过错常被解释为未履行注意义务,如在罗马法中为未履行“善良家父”之注意,按今 天一些学者的说法为未履行“谨慎之人”之注意。然而,注意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心 理状态,企图注意之意志,才是心理状态。过错不是未履行注意义务,过错是导致未履 行注意义务的意志-当然,这不是过错的定义。

  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知道,过错应有以下属性:1.过错是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是 一种意志状态。2.过错导致加害行为。3.此加害行为不可归因于行为人以外的客观因素 ,即不可归因于不可抗力或归责于他人。此处之他人,包括受害人在内。可以给过错下 定义:过错是导致(或者说表现为)不可归因于不可抗力或归责于他人的加害行为的意志 状态。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加害责任原则只考虑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行为人必须为 一切非因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损害事实承担侵权责任。这是一种非理性原则。这一原则 无法体现自然人的平等人格关系。过错责任原则增加了过错要件,行为人仅对因自己的 过错而产生损害事实承担侵权责任,这是理性的胜利。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要件的理性 事由。就行为人必须对自己的过错负责而言,过错责任原则体现了自然人的平等人格关 系。

  然而,无过错责任原则也不以过错为侵权行为要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又 要在自己的行为未被证明有过错的情况下,为损害事实承担侵权责任。从过错责任原则 到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不是重新主张自然人人格不平等呢?是不是理性的倒退呢?

  根据现代法理,自然人人格平等,任何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行为侵犯了他 人权利,应该承担侵权责任。但现实生活中,某些加害行为可归因于不可抗力或归责于 他人,不是侵权行为,行为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这是今天的侵权行为法摒弃加害责任 原则的理由。

  从逻辑上说,受害人证明加害人有过错,就证明了加害行为不可归因于不可抗力或归 责于他人,是侵权行为,加害人应承担侵权责任。这是自罗马法后期以来直至今天,侵 权行为法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理由。但是,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而过失指欠缺“足够 的谨慎和勤勉”。在今天,在某些领域,主要在高危作业、环境保护、产品责任等领域 ,判断加害人是否具有“足够的谨慎和勤勉”,相当困难,如仍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将使受害人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导致当事人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法律为此类行为另行 规定了侵权要件。这引进规定的真义,就是划出了行为的“身内原因”-过错与“身 外原因”-不可抗力和他人的界限。受害人主张加害人侵权,无需证明加害人有过错 ,而只需证明加害行为符合法律之专门规定。加害人主张免责,不得以证明无过错为理 由,而必须证明加害行为不符合法律之专门规定,即有法定免责事由。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